作者文章归档:周浩

德国商业银行中国经济学家

中国央行不再“冷淡”


  中国央行的长期观察者一般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一个不愿意与市场太多主动沟通的央行。中国央行的这一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对中国央行的这样一种“冷淡”形象,市场长期以来给予的解释是,中国央行缺乏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真正主导货币政策的是中央财经委员会(前身为中财办),所以中国央行不能代表货币政策发声。

  中国央行的这样一种长期形象,在过去的几个季度中发生着变化。宏观分析师们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每当一个数据出台后,央行像你肚子里的蛔虫一样,早就通过各种解释把你可能的角度全部封死。分析师们能做的,要么是跟随央行的思路(缺乏附加值),或者是故意跟央行对着干(可能会犯方向性的错误)...

Read more

天量信贷:无力和努力


  中国1月份的“天量信贷”数据一石激起千层浪。出于对历史上数次信贷潮的经验,有市场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即将迎来一轮反弹。而怀疑者则搬出“信贷传导不力”的观点,认为信贷将最终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而不会流入实体经济。

  持有这两种观点的阵营,都是根据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似乎也都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贸然将眼下的数据与历史上的某一时期来做对比,往往会犯下刻舟求剑的错误。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目前的经济和金融状况。从海外经济来看,经济放缓在2019年上半年是大概率事件,欧洲经济再度陷入低潮已经板上钉钉,美国经济的宏观数据喜忧参半,虽然很难得...

Read more

中国为什么要派发“减税”礼包?


  中国经济再度出现“习惯性放缓”,这一次市场似乎并没有像以往那么担忧,却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减税这一政策上。按照一般的预期,中国在2019年推出的减税计划将至少达到GDP的1%,减税举措成功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政策走向。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放缓从2016年年底推出“去杠杆”举措以来,就已经是大势所趋。自本轮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信贷增长保持着紧密联系,也陷入了典型的“债务-增长-去通胀”的循环之中。从市场研究的角度来看,更准确对中国的广义信贷(广义债务)进行分析,是理解中国经济的重要视角。...

Read more

海外市场如何解读“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国内最为火热的话题之一,在海外市场也吸引了非常多的关注。这背后不仅代表着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海外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中,笔者参加了若干次有关“一带一路”的研讨会和路演。总体来说,市场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很高,几乎每场讨论都是座无虚席,但平心而论,市场对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和讨论仍然是流于表面。笔者认为,海外市场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有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方面:

  首先...

Read more

美国加息带来资产价格重估


  周浩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攀升,是眼下全世界金融市场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随着美联储的渐次加息,市场一方面确认并迎接美元利率的正常化进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世界经济已经渐渐走出上轮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市场也开始担心利率的上行可能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这样的一种看似矛盾的心理,背后有这样的一个隐喻:过去历次的美联储加息进程,都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美联储又会选择大幅度降息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很显然,被刺痛过数次的市场,很难摆脱这样的痛苦回忆。

  与此同时,遵循着教科书来进行加息进程的美联储,似乎无法停下自己的紧缩脚步。理论上而言,美联储有两个“职责”,一是...

Read more

如何看待中小企业倒闭?


  随着中国经济的新一轮放缓以及去杠杆的持续,关于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消息在网络平台不胫而走。一般而言,以中小企业为样本的财新PMI指数被认为是相对比较直观反映中小企业健康状况的指标,这一数据今年以来略有下滑,但一直保持在50的荣枯线之上。与此同时,财新服务业PMI指数则较为波动,但绝对水平在今年的表现并不差。

  问题也因此出现,宏观数据表现相对平稳,但微观感受却是叫苦声不断,这要求我们做一些更加细致的分析。按照笔者的经验,在一轮宏观紧缩过程中,现金流较差和管理不够健全的企业往往容易受到冲击,中小企业中集合了这两种症状的企业数量也相对较多,同时,中小企业的系统性重要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受...

Read more

中国政策困局何解?


  “央财”之争刚进入高潮似乎就偃旗息鼓,让市场有些惊异之余,又有些失望。这场争论虽然上演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是政策展望分析的极好样本。总的来说,在政策决策者的心目中,去杠杆、稳增长、贸易战,就像一个个在棋盘上不断来来回回的棋子,想保住或者丢弃哪一个似乎都不合适,这也是眼下中国最为棘手的政策难题。

  7月13日,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一篇《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徐忠的主要观点是,财政政策并未如年初设定的那样宽松,同时财政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深陷“去杠杆”之困的金融机构脱困,此外,地方债务不能一推了之,也不应该一刀切。...

Read more

中国汇率政策空间有限


  人民币自6月以来的突然快速贬值,成了一个市场的难解之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6.3一线快速贬值至6.8一线,背后到底代表了怎样的政策抑或市场变化?

  显然,贸易战和经济下滑,是人民币贬值的宏观背景。市场也在揣测,在美国悍然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后,人民币顺势贬值,是否也代表着中国官方意在利用汇率来进行反制。

  从某些迹象上来看,这样的看法似乎不无道理。

  首先,既然中美已经开打贸易战,中国保持强势人民币的意义已经有限。从国内强硬派的观点来看,虽然贸易战中国已落下风,但如果一味求和,反而会处处掣肘。对美国保持一定程度的压力,反映出以战求和的策略。

  第二,人民币快速贬值过程中...

Read more

你的逆差,我的问题


  ——从“广场”到“卢浮宫”

  对于市场来说,眼下蔓延的中美贸易战担忧,是一个”unknown unknowns”,也就是完全的“不确定性”。

  回溯历史,我们也许会有更好的答案。美国曾经在1985年要求日本和西德等国签订了一份“广场协议”,签订这份协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感受到了贸易的“不公平”。在各方利益的协调下,日本和西德最终同意本国货币兑美元升值的最终方案。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广场协议签订的两年后,日...

Read more

易纲:特殊的一个?


  易纲当选中国央行行长,可能是本轮人事变动中的一个最让市场吃惊的事件之一。与他的前任周小川相比,易纲在政治顺位上排名并不高——他“仅仅”是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而周小川此前则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即使与他的同届相比,易纲也似乎没有占据上风,比如说银保监首任主席兼央行党委书记郭树清是十九届中央委员。

  这样的一种先天弱势让市场并没有特别关注易纲当选央行行长的可能性。易纲的另一个“劣势”则是他的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他在美国取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过终身教职。这让他在中国高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