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


 某也参加过一次官考。那次是陪考,因为按照文件,他有两方面不符合要求,一是文凭,他才中专文凭;二是资格,他不是正股级或副股级干部,作为该办公室成员,年限要求也未达标。这种考试就是这样,你报名没人告你,你考的不好,也没人告你,你要是考的好了,百分之一百的会因缺陷中任意一项被告下去。那次的考试主要来自一本公开的书上的知识,自然,那本书他是有的,但是一直到考试结束,他就没看它。作文题,当年也是必出题型。而他的作文,就是一篇议论文:《论科举制》。

 

其文如下:

 

有曾左文集和清朝历史可供佐证,清王朝差不多在太平天国的时候,就亡掉了。之所以不亡,正是因为荐举制的功效。必须拿出实际功绩,才能获得长官赏识。长官们考核属下,既不是以笔试,也不是以口试,更不是以面试,而是以事试,是以实绩论优劣。以实绩论优劣比之以考绩论优劣更能激励其用人体系内部的人才奋发以求上进。以实际功绩论优劣,必然形成一种立功者荣耀而无功者努力去获得这种荣耀的正向反馈机制。先立功者带动后立功者,使之用人体系在实践中得以积极运转。诚然,荐举制难免少量亲系依背景以上进,但长官为服众亦为自身功绩的取得,必以其公正荐举实绩优等的人才以激励后进。

 

亡于异族的宋朝且不论,考证唐明清之所以败亡,正因科举制下人生无望的底层官僚和考生们造反的结果。唐末造反派黄巢少有诗才,五岁即可对诗,堪称神童一枚,成年后却不幸屡试不第。明思宗朱由检在崇祯元年(1628年)对驿站进行精兵简政,却让李自成丢了饭碗,至于到底是不是李自成真的丢失公文,还是搞改革的人给李自成找碴,后人无法考证。总之,李自成失业在家并负债累累却是确凿无疑的了。晚清造反派洪秀全,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最后也被逼成了反贼。

 

宋代科举基本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帖经、墨义和诗赋,专以经义、论、策,其意在取通经致用之士。顾炎武《亭林文集. 生员论中》: “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义、论、策、表、判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今以书坊所刻之义谓之时文。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时文之出,每科一变,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故败坏天下之人才……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实则,无论六经、时文、帖经、墨义、诗赋、经义、论、策,本质上都是一样,都是二手知识及其敷衍而出的产物。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进行分类,知识可分为编码知识(Coded Knowledge)和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编码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图形、符号、数字等明确地表示、表达、处理加工和传递的知识。它是潜在的可共享的知识。所有的编码知识,都是二手知识。而意会知识,多为一手知识。一切事务进行者和实践者,其所应对的,必然是动态环境,所以能够帮助其在其间应付裕如的,其核心部分,也必然是还没有来得及表达为编码知识的意会知识。真正有用的知识,多是意会知识,是直接来源于动态环境的实践过程,还没来得及表述、分享就已投入实践的知识。人类的核心利益争夺史,是隐性知识的较量史。最为高端的利益争夺场域,必定是隐性知识的争斗场。在历史上,掌握二手知识的文官辖制掌握一手知识的武官,往往导致人亡政息。元、清为异族统治且不论,唐宋明之灭亡都是因此缘故。书生治国是亡国之因。在考试上败给这些书生们的,并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实际掌握的知识比之书生们更为高级、高效、适用、实用的人。

 

更为可怕的是,随着科举制既得利益者们的掌权、抱团,科举制的合理一面被不断的神话,而不合理的一面被完全遮蔽。就这样千年洗脑下来,贻害无穷!

 

千年洗脑的结果,已经令人们失去了反思能力:为何没有科举制的夏商周汉能够分别持续470554797422年?而有科举制的唐宋明清却不过300年左右?科举制这么好,毛泽东为什么不用科举制?因为毛泽东很清醒!其实自古以来对于科举制有反思精神的文献,就有很多!废弃无数偏激言论,如顾炎武《日知录集释. 拟题》:“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取其用语斯文、发言含蓄之部分,举例如下:

 

天嘏《满清外史》:“(乾隆)尝叱协办大学士纪昀曰:朕以汝文字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议国事?”

 

《唐国史补》卷下《曲号义阳子》也载:“贞元十二年,驸马王士平与义阳公主反目,蔡南史、独孤申叔播为乐曲,号《义阳子》,有团雪散云之歌。德宗闻之,怒,欲废科举,后但流斥南史、申叔而止。”

 

《旧唐书. 李渤传》: “(李渤)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

 

朝鲜史籍《增补文献备考.选举考. 序》:“圣人先教而后举,选举特用人之法耳。自咨采而为宾兴,自宾兴而为辟召,自辟召而为贡举,自贡举而为科制,虽随世损益,渐不如古,其得人而共天职则一也。”

 

欧美“科举”中口试和面试的制度是对于中国科举制的一种完善,但口试和面试,都不如事试。那些身经百战的基层工作者们,哪一个不是身经千百事试过来的?拿身经百战的基层工作者们去与那些“十年倚窗、埋头苦读”的书生去比,按照的又是明显倾斜于书生们的规则,自然要将这些身经百战的基层工作者们比下去。而比下去的后果,众所周知,就是书生们成了长官,成了事务计划的制定者,而身经百战的实践家却成了执行者。自然,这些书生们制定出来的许多计划,根本不切合基层实际,牛头不对马嘴,令人啼笑皆非却又偏偏不得不煞有介事、貌似认真负责,多数时候甚至被折腾的夜以继日的不成人形,而因此作出的实际贡献,却等于零,甚至是负数。这就是造成今日中国许多基层事务难以切实进行下去的真正的弊端之本源,往往只能被迫搞点形式主义、敷衍塞责了事。这令人不得不怀疑,不得不哀叹:一切规则公平的比赛中都有杰出者胜出,但是考试制度中胜出的,多是书生。以考员而论,这一制度非常合理,因为同等环境之下,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远超不爱读书的那一部分人。以考官而论,以官僚文化的千年侵袭、毒害,为官往往就是使之脱离真实事务环境,恰恰使之所学知识和各方面能力脱离实际去用,反而造成对于工作的伤害,且知识越多、能力越大,危害也就越大。为何不让他们有了十年基层经验再去考官?而那十年基层经验在以后的新的基层实践中是否尚具有效性,仍旧存疑!

 

思想家的共性是:矛盾。因为他们习惯于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是对立面。我不敢自诩为思想家,但我总是很矛盾。大部分时候,我对中国满怀信心,但也有时候,我感觉很悲观很失望。

 

反开放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单是一个户口,就限定了人口流动,使得人口流动的空间开放性趋于最小。在开放性紧缩的年代,无数人的命运被决定着、摆布着,却无力反抗。知识分子在本质上就是反计划经济体制的。

 

不具开放性的任何社会体制,都不能长久。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即科举制,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创造,也是被后世所谓知识分子曲解、诬蔑的最为恶劣的古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考试制度是统治集团人为获得其开放性的唯一途径。

 

官僚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反开放性的社会体制,因而它们都是乌托邦。何谓反开放性?对于其他人的开放性,对于对立面的开放性,对于未来的开放性。官僚体制的恶果是,一个对立于大多数人的官僚集团的诞生。资本主义体制的恶果是,一个对立于大多数人的富商集团的诞生。罪恶,在世间绝不可能长久。只有天长地久,而人,是短暂的。

 

然而,为何古代中国有伟大的考试制度,让英国和欧美都为之效仿学习,却仍旧免不了改朝换代?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说实话,对于这次考试,我是不抱希望的。你要怀抱很大希望,日后会痛苦,因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而完全不怀抱希望,日后也没什么遗憾。

 

这种考试,可称之为新科举制,对于体制内部人士,表面公平,实则极不公平。对谁最公平?对用人方。所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考试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一须积累,二须天赋。单纯有积累,或者单纯有天赋,都不行。缺一不可。这就意味着:被迫参加考试的那大多数人,跟必然脱颖而出的极少数人,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些或无积累、或无天赋的大多数人,实际在此规则之下,一开始就被无情的剥夺了上进的机会了。考不上的人是有苦说不出、有冤无处诉。新科举制,就是这么一套制度,就是要继续的甚至永远的给你低级待遇,还得让你还得心服口服。而在无需考试而只需凭借自身努力把事情做好即可获得领导赏识的制度下,所有人处于同一起跑线,所有人都有机会胜出。单纯依靠事功即可上进,与必须学习方面的积累,又须具备一定天赋才能上进,本质已经完全不同。

 

新科举制,本质上是长官对自己理当担负的责任的卸任制。

 

在机关,五十岁以上的人可如何如何打破常规,科级干部亦然,这是潜规则。为何能够形成这么一种不约而同的潜规则,其根源就是官僚特权。为什么机关那么多老油条?本质原因上是部分官僚带头搞特权,而老油条其实就是原本没有特权的干部找到了官僚特权的另一种实现路径:倚老卖老以资格耍特权。这是对官僚特权进行另一种模式的学习效仿,是于官僚体制内部长期浸润、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终于毒发的必然表现。让官僚保持特权,让部分干部适时获得提拔,本义是激励其他干部努力上进。然而,人性攀比,易于失衡,实际上,每一次提拔一小批干部,都是对于其他未获提拔的大多数干部的伤害,甚至于领导干部的存在本身,也是对于非领导干部的一种伤害,因为官僚体制赋予官僚们以特权,赋予其更大的趋利避害的能力,这就造成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和日常人际形态的严重扭曲。甚至于无形之中,便形成一种由事及人、由八小时及二十四小时的辐射力惊人的官场等级制度:一种不仅仅局限于给工作中的人员划分等级的制度,而是给人划分等级的制度。这种制度绝不是在事务中因事务办成之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带有等级特色的分工合作的制度。一旦如此,很快便是主奴一气、团团伙伙、欺上瞒下、一手遮天,蔚然成风!

 

就想着当官以作威作福,当更大的官以更加的作威作福,是对于人生的一种自我毁灭。让这种价值观主导社会,成为主流,是对于社会应有的正确价值观的践踏。

 

其实,新科举制就应该向公司的用人制度进行学习,先学习其非试卷考核用人的制度,然后学习其以实绩论英雄、干得了继续、干不了卸任、可上可下、随时可上随时可下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