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价值创新能力是指个人基于一定的知识和视野,通过遵循市场逻辑,进行创造性思考、互动和协同,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为经济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利益相关方提供优异价值进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能力。价值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一样,都是属于创新能力的范畴,前者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与利益相关方在价值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而后者强调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突出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改造能力,二者具有显著的互补性。一个大学生只有同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价值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中才能表现出好的综合性创新能力。现在我国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明显受到一些基本因素的制约。

1.现行教育模式缺陷明显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教育模式还是一种传统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内生的不足也日益凸显,制约了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评价体系主要还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通过标准化的、规范化的试卷考试来进行的,这相应地催生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记忆为主,忽略了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对好奇事物的追求,进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好奇心,而创新意识和好奇心是(价值)创新的基础性因素。二是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灌输式的,教师是主体,而学生的主体性还显著不够,这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还远不能形成,进而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交流和合作意识,而一个被动性的、缺乏交流与合作精神的人又怎么能够主动去为他人寻找和创造价值呢!三是高校行政化特征比较明显。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高校行政化特征突出,这为我国集中有限资源来办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高校行政化的一个特点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喜欢不停地制定和下发各种管理性文件,学生和教师往往是被动性地根据这些文件来进行行动,这必然会弱化师生独立思考、创造性选择和实践的能力,进而限制了学生价值创新能力的提升。

2.人才培养理念的局限性

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一般强调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来设置专业、课程和相应教育方法。这无疑对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但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它只关注到市场表面的需求,却忽略了市场内在的运行逻辑—先利他人后利己,这使得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来重点关注学生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理念创新,等等,却忽略了学生的价值创新能力培养,导致市场逻辑的内涵难以被学生深刻理解和内化,使得学生更倾向于把自己塑造一个精于算计的市场“经济人”,导致很多高校培养的也主要是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一届一届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经济社会中,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进行换位思考,容易忽略了他人或利益相关方的价值,进而不能或不会遵循市场逻辑来进行价值创新,从而制约了我国企业等组织竞争优势的塑造和社会信任资本的形成。

3.知识结构不合理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和互动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唐志良,2010[18]。价值创新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一种,它自然同样也需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协同,学生在认知价值、寻找价值、识别价值、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既需要有价值创新的显性知识,又需要有价值创新意识和思维以及交流、沟通、合作技能等隐性知识,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来共同体现价值创新能力。而我国高校一般是侧重于显性知识的传授,对隐性知识有所忽略,这也可以从试卷考试是学生主要评价标准这一事实得到证明。而且,在显性知识的传授方面,重点在于专业性知识,对于价值创新方面的知识则涉及很少。在大学里,一般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什么是价值、如何识别和寻找价值、如何为他人创造价值等基于人性需求方面的知识没有机会或没有兴趣去系统性了解、学习和思考。因此,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方面的显性知识和相关隐性知识的缺失,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这两类知识之间难以实现协同互动发展,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价值创新能力的塑造。

4.鼓励大学生价值创新的机制尚未形成

现在高校对创新还是比较重视,纷纷推出各种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等不同形式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并把这些类型的活动进行了制度化,初步形成了鼓励大学生创新的机制。但是这些活动主要是侧重于科技创新的,很少有涉及价值创新的。科技创新侧重于在人与物的互动中寻求技术、知识、观点和理念的突破,而价值创新则侧重于在人与人的互动中来寻求他人和自我价值的突破。创新是多元的,只注重科技创新而忽略价值创新使得鼓励大学生价值创新的机制难以形成,缺乏这种自发机制的作用,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说是任重而道远。

面对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培养所面临的制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打破制约,持续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创新能力。

1.解放思想以推进相关教育理念变革

解放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前进的强劲推动力,我国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推进教育理念变革。一是树立多元化的创新观念。创新是多元的,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价值创新,等等。理念决定行动,过去习惯于把创新就简单地等同于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导致了在行为上忽略了其它的重要创新如价值创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多元化视角,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能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要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和价值创新,既要使学生在人与物的互动中具有突破旧有限制进行创造的能力,又要使学生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具有突破旧有限制进行创造的能力,进而才能塑造学生强大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既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化人才,但同时更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市场的内在运行逻辑,从价值创新的视角来培养人才,把市场逻辑内化于学生心中,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而是能够驾驭市场,懂得通过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来实现自我价值,进而促进市场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2.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学生价值创新能力的提升,既需要相应的显性知识如对人际网络中价值的认知、价值创造的相互依赖性、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等等,又需要价值创新方面的兴趣、敏锐的洞察力、意识、思维和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因而,我国高校应该注重这两类知识的协同发展。一是要强化价值创新方面的显性知识传授。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科,都可以开设价值创新理论方面的一些课程,告诉学生在经济社会的人际网络关系中如何基于人性的需求去认识、寻找和协同创造价值,这些课程可以作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即使在其他非价值创新方面的课程,也要鼓励教师适当地从价值创新的角度来进行专业知识的解说和传授,使学生能获取必要的相关显性知识,比如笔者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在讲供求理论时,就尝试结合价值创新理论,与学生一起讨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如在汽车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专业的课程,可以按照价值创新的逻辑,着眼于顾客的新需求和顾客新价值的创造,来推进产品的创新性设计。

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对价值创新方面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发地强化自身价值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古板的输灌式教学方法,采取实践启发式、自发讨论式或辩论式等教学方法,在传授相关知识时,基于价值创新的理念,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讨论,不仅是一个催生新知识、彼此满足对方对知识需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价值创新的过程。

三是强化学生价值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价值创新方面的隐性知识的获取,离不开实践训练。为此,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主动地去与他人交流,发现别人的需求或困难,真诚地去帮助别人,通过帮助为他人创造价值,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信任互助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走进企业和市场,让学生自己去需找客户、维系客户,在与客户的互动中去明白怎样识别客户关键价值并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为自己获取价值,最终实现自我理性与他人理性的统一。

3.塑造能引导自由思考和互动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由思考和互动的激励性环境。在广泛的自发性思考和互动中,通过对各种事情的协同完成,学生能逐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基于价值创新理念,进一步领悟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具有紧密的相互依赖性,进而深刻意识到“为他人创造价值”在维持人际关系或合作关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中的重要性,从而能逐渐激发对价值创新的兴趣、强化价值创新意识和培养价值创新思维,最终使他们的价值创能力能自发地提升和演进。这需要大学教育治理改变传统模式,弱化行政干预和标准化考试程度,强调师生的自我管理,重在激发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动提供自由空间,即要塑造能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和交流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会获得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基于不同偏好的不同自由选择,就会形成选择和思想的多元化,能够保持校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而能为学生价值创新塑造一个宽松的激励性环境。

4.强化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建设

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强有力的实践机制支持,该机制的作用主要在于有效的实践能使大学生价值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进入一个自发的正反馈演进路径。这关键在于制度创新,需要加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战略性协作,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资金支持为支撑,通过制度构建,来深化高校与社会特别是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设置各种价值创新方面的实验项目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价值创新过程中去,并把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与奖学金和期末评优等方面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这种制度的力量来强化学生价值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