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缸咸菜(小说)


三缸咸菜(小说)

/潘国尧

已经是傍晚了,西边的太阳也只有一晾杆高了,正慢慢地下坠,很红,很大,跟咸鸭蛋黄一样鲜艳。四八端着一只豁了一个口子的海碗,海碗里是很稀的包谷糊糊,还有一大筷子咸菜。这咸菜是老娘几个月前腌下的,老娘意识到活不了多少日子了,就狂腌了三缸咸菜,都巨咸,这是因为盐是四八自己去海涂刮咸土酿卤水晒的,不用花钱,还因为腌咸了存个一年半载都不会坏,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是老娘这辈子腌的最后三缸咸菜!

老娘怕自己走后四八没菜下饭。

四八这孩子命苦,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来投胎,老爹在他出生前就饿死了,老娘怀他时,尽管享受了家里最高的待遇,但生下来时还是只有四斤八两重,老娘就给他取了四八这个名。

断气前,老娘指着墙角的那三口水缸,然后又树起一个手指,四八明白娘是想说这三缸咸菜够他吃一年的。当时四八就流泪了,在这之前的三十多年里,就是再委屈,四八都没落过哪怕一滴泪水。四八感到娘这回是真的要离开他了。

四八这一年刚好36岁,娘俩相依为命几十年了,早些年,娘还是托媒人到处给四八说媳妇,但是后来她发现连寡妇都嫌他们家,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好在四八也认命,从不拿这事为难老娘,反而宽慰老娘说:媳妇会有的,孙子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四八按露天电影《列宁在1918》里一句台词编的话,村里的光棍们聚在一起,说的最多的也是这句话。

但是一切都没有到来,村里的老小光棍都有30多个了,以至于别的村把这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光荣牌村改为“光棍排村”。说起这个光荣牌,确实有点历史,早先村里有个当兵的去抗美援朝,死得很壮烈,但是因为参军前光棍一条,上级发来烈士光荣匾,竟然没族人去接,村里就把那个匾挂到了村口的老樟树上,后来成立人民公社,上面就直接把这个村命名为光荣牌村了。

 

草草埋了老娘后,四八就把那一间半草舍以极低的价钱卖给了村里开石灰窑的六五。四八接过六五递过来的十几张大团结时只说了一句话,四八说:狗日的你生下来六斤五量,就比我重了不到2斤,现在他娘的要比我重50斤了。

六五笑笑说:这一百多块钱就算我赞助你的盘缠了,哪天外面混不下去了,回来还住这屋,里面那些破烂都给你留着!

四八就只背了一床被褥上路了。

四八要去的是省城边上一个叫赵岙的村庄,在老家一百多里路以外,那地方产茶叶,每年的春秋两季,四八他们这里四邻八村的姑娘媳妇总是要成批成批地去赵岙摘茶叶,有不少长得好看的姑娘干脆就不回来了,这也是光荣牌村变成光棍牌村的一个重要原因。

村里走了那些姑娘,30多条老光棍就感觉抽走了脊梁骨一样的悲凉,但是大伙儿都有爹娘看着,出不了远门。现在,老娘既走,四八觉得再赖在村里就没多少意思了,他想去远方那个产茶叶的村子里看看那些远走的姑娘,或许也能找到活干,甚至,或许还能聚个媳妇回来……但是四八手大脚大的,采茶自是不合适,他想专门去为采茶的那些姑娘做饭,或者找些扛包看门之类的活。

四八舍不得去省城8毛钱的火车票钱,他是走着去赵岙的,走了一天一夜,路上吃光了所有的红薯,还顺便在铁路边上扒拉了几个萝卜充饥。

四八找到赵岙时已累极,他坐在村头的一个老樟树下昏睡,是一大早来给这棵神树上香的一个老头发现的,老头把四八当成了要饭的,给他买了两个馒头让他回去,四八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赵岙,怎么又叫我回去?“我是来给采茶的姑娘们做饭的”,四八强调说。

老头就把四八叫到了村委会,村长得知四八是那些采茶姑娘的老乡,又看到他这副落魄样,就给四八在村里破庙的柴房里弄了一张床,并送来一口大铁锅。这样四八就算安顿了下来。

采茶的姑娘也都是从各地赶来的,在四八到来前,她们是怎么做饭的,四八不知道,他也没去问。四八愁的是拿什么给姑娘们做饭?

四八就去找村长,村长说我只能给你一袋米,别的要你自己想办法。

四八扛来了米,用三块大石头在庙后门的山脚下支起那口大铁锅,然后去山上拣了许多枯树枝当柴火。

晚上,四八煮了一大铁锅的米饭,采茶姑娘们劳累了一天,听说庙里有饭,就都拿了碗来吃饭。四八给几个姑娘打了米饭,但是后面的几个都不想打了,四八知道,那是姑娘们嫌没下饭的。

四八又去找村长,村长说给你米已经不错了,这五荒六月的,到哪去搞菜?

但是村长还是同意让四八去村里的代销店里赊一些盐和酱油,说就记到村里的账上。

四八很郁闷,因为这意味着他也没菜吃。四八这时就很想念老娘留给他的那三缸巨咸的咸菜,他想,要是那三缸咸菜在就好了。

四八泡了一面盆酱油汤,招呼几个含泪吃淡饭的姑娘们就着酱油汤把饭吃了,他自己也撑下两大碗米饭,然后团了几个饭团揣怀里又走了。

 

 

第二天傍晚的时候,姑娘们赶到庙里吃饭,却发现根本就没有四八的影子。

第三天傍晚的时候,姑娘们就不来了。

村长到柴房里视察,发现那口袋已经拆封的大米还在,但是庙里的一辆胶皮轱辘板车不见了,四八的被褥也不见了,“狗日的,把车给偷走了!”村长骂道。村长把大铁锅倒扣在了地上,把拆封的大米扛回了村部。

第四天一大早,赵岙村口的大樟树下又出现了四八的身影,四八躺在地上,胶皮轱辘车稳稳当当地支在树下,车上三口瓦缸被四八用被褥围得很严实。

村长叫人把车拉到了庙里,自己背着四八一步一步往柴房走去。

这一天,赵岙村很热闹,很多人家把家里攒了许久的鸡蛋鸭蛋拿来了。村长叫村里的厨师用四八老娘临死前做的咸菜炒了好几面盆鸡蛋,又做了一大锅咸菜鸡蛋汤。采茶姑娘们终于欢实地吃上了一顿像样的饭菜。

破庙的大院子里很热闹,四八却在柴房里睡得很瓷实。

这以后的日子,四八闲着没事时就在山坡上开荒,在破庙里养猪养鸡鸭,还种了许多白菜、萝卜,而种的最多的是芥菜,就是四八老娘做咸菜的那种菜。当四八大老远拉来的那三缸咸菜快吃完的时候,新一茬的咸菜又在四八祖传的手艺中诞生了。

 

若干年以后,那些采茶的小姑娘纷纷嫁给了赵岙及其附近村庄的光棍,但是没四八的份,因为四八已经快60岁了,他想,这辈子就这样了吧。

又若干年后,赵岙的山和地被圈到了省城里离得最近的那个区,赵岙的人也就成了城里人。还有很多有钱的人看中了赵岙的好风水,纷纷在村里造房子开农庄,很多外地的游客听说一种有名的茶叶产自赵岙,就慕名前来这里喝茶观山景,赵岙人则坐地收钱,都懒得去弄那些茶园了。

事实上,山上也只有很少的一点地种茶叶了,采茶的女人都被统一换上了蓝底白花的大襟袄,头上还要包一方同样的头巾,采茶像是在演戏一样,采来的一点点茶叶在大铁锅里炒熟后,每斤要卖到好几千元。赵岙村家家户户都开饭店的开饭店,开旅店的开旅店,最不济的,也在路旁圈块地弄个停车场坐收地头费。

再往后,赵岙村成了省里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并被冠以某著名品牌茶叶的发祥地,几棵祖上留下来的老茶树,都被铁栏杆围了起来,外面还有一个班的武警每天轮流站岗,每年采茶时节,这几棵神树产的茶叶都用专机给运到那些大贵人住的地方,一同运去的还有神树旁边的神泉水,据赵岙老辈人说,用这神泉水泡神茶,能长命百岁。

总之赵岙已不是从前的赵岙,而四八也不是过去的四八了,他也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了。自从村里没有多少茶叶可采后,四八就一直在离破庙不远的一个著名寺院里帮忙干些杂活。四八刚到赵岙时这个寺院并没开放,后来允许拜佛了,就被装修成了全市数一数二的大寺院,香火极为旺盛。四八平时闲不住,依然在寺院的后山上种菜,方丈很器重他。方丈想让四八终老在寺院里,说是一切都由寺里包办。

但四八不想这样被人当废物一样的养着,四八说自己想回老家,他想跟老娘在一起。

 

四八是被老村长用村里最好的小车送回老家的。

四八走的那天,寺里和村里要送很多东西给四八,四八一一谢过,但他什么都没收,只是要求老村长把老娘留给自己的那三口大缸带回去。老村长和方丈都很为难,说这三口缸已经是村里和寺里的文物了,承载着赵岙村和XX寺一段难忘的历史。

四八想了想说,那我就带走一口吧。

留下来的两口缸,一口用大红缎带扎起来陈列在了村委会博物馆最显眼处,另一口被寺里架在了大雄宝殿门口两只大香炉的中间,方丈叫小和尚每天往缸里续茶水,缸身上围着一方大红绸布,上书四个大字:饮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