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高投入的产出和转化期待


 科研高投入的产出和转化期待

袁兆亿

科技创新是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对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尤其是高等院校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着力强化创新动能,取得了积极成效。

研发投入是衡量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研发投入规模总体上逐年增长,近年来更呈现加速发展趋势。按照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的部署,不少省市先后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随着高校科研经费增长和科研实力的持续增强,高校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地,不仅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而且承担着服务重大需求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双重责任。但是客观来看,对标发达国家的高校科研实力,我国高校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和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还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差距。

综观美国各高科技产业聚集地,其主要的共同特点就是依托大学而成长壮大,美国的大学既是科技创新源头,也是孕育创新成果与市场资本联姻的重要纽带。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德国则十分强调政府对研发的投入,由于科技创新完全靠市场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必须通过政府财政大力扶持,才能更好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创新成果产出。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强大而完善的财政和金融体系支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无不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世界科技进步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过程中,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高校科研资源与金融结合,这既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双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抉择。

我国各地高校科研投入的不断进步固然可喜可贺,但是科研产出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更值得期待。高校科研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其内在的完整价值链条,作为科研投入的自然延伸,必然要求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要求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面对当前的科研成果转化短板,只有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后一公里”,才能避免巨额科研投入出现事倍功半的困境。

高校科研的落脚点在于服务创新发展,建立以高校为源头,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高校应以支撑和引领产业创新为主攻方向,深化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发挥高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使高校科研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有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是创新之魂,也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人才与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指明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大科研投入很重要,加快科研人才培养更重要,人才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只有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充分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才能使科研产出和成果转化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加快我国高校在创新路上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