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结构、企业管理中听到的更多是顶层设计。也有很多赢在顶层设计的书和文章。这里大多数的含义不是顶层来设计底层,主要是顶层本身的设计。管理咨询也特别强调标杆的作用,通过标杆企业给客户做顶层设计的不在少数。究其根源,泰勒的科学管理“贡献巨大”,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就是由泰勒创立,金字塔型组织是立体的三角锥体,等级森严,高层、中层、基层是逐层分级管理。
在这种结构里,依赖高层决策,高层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缓慢,而突显出刻板生硬、不懂得应变的机械弊端。其底层逻辑也是控制论,所以叫科学管理,只问结果不问原因。对于一个严重依赖高层决策的组织,当然顶层设计看起来很重要。而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是信息即时共享,随着信息共享带来的是决策权下放,组织扁平化。
“在包容结构的机器人中,中央大脑的计算资源大都消耗在根据不同视角的反馈信号绘制协调一致的外部世界映像上。系统每个部分对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传回的海量数据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因而各自形成对外部世界大不一样的观感。这种情况下,大脑永远无法协调好所有的事情,因而总是一事无成。”(《失控》)机器人这种中央管控模式是人赋予的。麻省理工学院移动机器人项目负责人罗德尼.布鲁克斯反其道而行之,总结了五条经验:
· 递增式构建——让复杂性自我生成发展,而非生硬植入。
· 传感器和执行器紧密耦合——要低级反射,不要高级思考。
· 与模块无关的层级——把系统拆分为自行发展的子单元。
· 分散控制——不搞中央集权计划。
· 稀疏通讯——观察外部世界的结果,而非依赖导线来传递讯息。
总之,尽量把反馈传导内容减到最少,让底层单元根据外界情况自行反应形
成循环,这样系统不再过分依赖“大脑”,而是靠底层自主操作形成小型化,快速反应化。这些恰恰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特点:底层数据输入、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而且成果就体现在底层操作效率上。企业信息化没有底层的数据,或者底层数据不够准确,整个系统就失去了根,所谓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必然也是垃圾。同时作为底层一线操作者或设备需要能够根据系统及时知道操作方法,反馈的问题,做出改正,减少了出错概率,提升了操作效率。在服装企业,高级排产系统(APS),吊挂系统都是根据系统“观察”到的情况,不经过层层汇报及时做出反馈的典型。所以底层设计才是信息化实施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