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上涨行情的安全网以应对出口不畅,当年日本的如意算盘


 摘要:墨菲——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盘是:通过扩张的金融政策,来刺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有了资本市场上涨行情这张安全网,那么,出口型产业就可以改造自身以适应内需型经济。然后,这一举措将会让各个经济领域的资产大幅增长,而这种财富效应将反过来刺激个人消费和住宅投资,接着促进厂房和设备投资的增长。最终,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进而达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


作者:政经天一楼主韩和元

19861990年的日本大泡沫,东京筑波大学University of Tsukuba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R.塔格特·墨菲R Taggart Murphy)就曾公开指出,这场泡沫事件根本就是当时的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银行故意制造出来的(详见[英]钱塞勒.金融投机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68注释四。)。墨菲的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


“广场协议”影响,日元急剧升值,日本商品出口开始放缓,日本经济形势开始恶化。19861987年,正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从复苏走向高涨的阶段,但日本经济却出现了萧条,历史上之为日元升值萧条就当时而言,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唯一因货币升值而出现萧条的国家。从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但是,自此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放慢。


面对当时的经济困局,面对当时国内和国际形势,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委托其私人咨询机构“为实现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对日本经济战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几个月的调研、论证和撰稿,1986年的4月,该研究会向中曾根首相提交了《为实现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报告书》,由于此报告由该研究会的会长、日本银行前总裁前川春雄所主持,故简称为《前川报告》。


报告明确提出,日本需要将此经济模式由原来的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内需导向型。报告认为,“扩大内需”一方面可以直接缩小“经常收支平衡”,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调整汇率带来的国内经济不平衡(出口产业衰退),使日本走上国内外协调的对外平衡之路。报告认为,这种转变既稳定了世界经济,也稳定了日本经济;而且有国际影响的日本经济的稳定,是世界经济稳定的必备条件。


报告还指出,日本之所以屡屡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产业结构与外国产业结构的摩擦,这表明现有的国际分工不平衡。当然,报告也承认,主动调整日本产业结构以适应国际分工的需要,这一过程是痛苦的,会因此造成大量的失业和企业倒闭。但前川春雄却指出:“如不忍痛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日本将要成为世界的孤儿,日本经济已经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如若回避将是此路不通。”


《前川报告》的出台,立马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日本国内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支持者,但也引来了强烈的批评之声。一些财经官员和经济学家认为,面对当时升值萧条的经济形势,日本的当务之急就是立即采取金融扩张的政策,以通货再膨胀的方法,来扭转日益蔓延的经济萧条。


而日本政府显然不愿承受《前川报告》所说的痛苦的过程,对于正反两派的意见,日本财经当局采取了一种折衷的办法,即一锅炖,两派观点都接受。除此之外,他们还创造性地增加了一个资本市场。他们的如意算盘是,通过人为压低利率,实施信用扩张,刺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涨,以此来编织一张上涨行情的安全网:出口不畅,利润下降,但却有上涨的股市为它撑腰。一是上涨的股市方便这些企业在股市直接融资;二是股市上涨,这些企业可以在股市赚钱,以此来贴补出口不畅造成的利润损失;三是股民们赚钱了,财富增长了,必然会反过来刺激消费。如此一来,那些出口导向型企业向内需型企业改造的痛苦度将会大为降低,达到《前川报告》所要求的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


但这只是表象,事实却是,日本政府只是从形式上、语言上采纳了《前川报告》的建议而已。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魏加宁研究员所指出的,当时的日本事实是扩大内需的政策重心从结构调整转向总需求扩张,结构调整属于中长期政策,总需求扩张则是短期政策。也就是说,日本政府打的虽然是《前川报告》的旗号,但执行的却是彻底的“通货膨胀派”的原则。


正是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大藏省开始启动扩张性财政政策19869月,日本政府制订了综合经济对策,投资规模为36000亿日元;19875月,又制订紧急经济对策,投资规模达6兆日元。在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大藏省又下令由其领导的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全力配合。1985起,日本银行连续调低利率。1986年,日本行曾分4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并在19872月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将利率降低到2.5%的历史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广义货币M2+CDs增长率在1987年也由8%增长到12%19871989年,日本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12%,造成国内过剩资金剧增。


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的繁荣景象,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美、英、法、联邦德国等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了利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银行也预备予以加息。可恰在此时——19871019日,美国发生了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大股灾。虽然在政府用降息等手段的干预下,市场很快恢复了上涨,但美国政府却认为日本在这个时点上不应加息。因为欧美政府担心,市场还很脆弱,如果日本在这个时点上加息,必然会导致那些套息资金,不仅不会流回欧美,反倒会再次从欧美流入日本。从而,再次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


事实上,“资本市场安全网”理论的指导下,日本政府也不愿意加息,他们所担心的是,如果一旦加息,一是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进而推高日元,减少其商品的出口,再次因为日元升值而引发1986年式的经济衰退,二是提高利率不利于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正是基于这两种原因,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一时间,整个日本到处都是过剩的钱、钱、钱,但另一方面其投资渠道却非常有限,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这些廉价的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结果是,这些钱都一股脑地向了以房地产股票为代表的资本市场。


本文摘选自:韩和元.为何总是如此疯狂:股市泡沫的形成、崩溃和应对【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