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治生篇》:“吾观英人遗传财产之制,与中国颇不相同。凡田宅之类,概归长子承袭,而众子不得与焉。吾国之俗,则父遗财产,众子均分。以两制相较,似吾国之制较为公平,然英人之为众子者,以不得父遗财产之故,不欲受其兄之豢养,竟出海外,自图立身之道。英人殖民事业之成功,实由于此。天助自助者,乃英国教育家之格言。人人有独立之精神,斯可铸成独立之国势。”“君子爱人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不督子弟以各图自立,而使生仰给于人之心,是乃与于不慈之甚者也。”
此篇实际可视为对于后来难倒无数学人的李约瑟难题的一种独创的精妙的解答。单凭这一点,杨昌济足以光耀于两百年来的世界学术史!
英国遗产制度所造成的结果:
一是不断积聚财富权力的家族的崛起,直到一个家族或多个家族联合能够与君主、公爵、侯爵抗衡并使之忌惮的程度。
二是长子所继承的财富权力形成对于地方官权力在实力上势均力敌的效应,并且对于其他的作为无产阶层的兄弟姐妹形成其公民权利的护翼作用,这就构成为真正的民权保障的基础。
三是作为无产阶层的没有得到遗产的兄弟姐妹,被迫做出自身的贡献,在生命过程中,只能努力去发掘自身潜能和体现自身价值,从而将整体的蛋糕做大,这就必然涉及到航海冒险、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流途径。
四是每一代人中那一部分没有继承遗产的人群,实际上已经成为群体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推动因素,他们正是市场的依赖者、建设者与壮大者,而这就包括知识市场、货物交易市场和金融市场等,他们也是进步的人类群体中最为必要的和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者与信息利用者,而遗产继承者实际是陈旧社会体系的食利者与维护者。
法律制度不过是社会真实权力结构于法律制度层面的体现,空有法律制度,而社会真实权力结构不能与之对应,法律制度也只是虚设而已。决定人群历史走向和进化活跃性的,正是这一个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细节。
意志的自由就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棱角。长子的棱角总是要被父母磨平,盘的圆圆润润,而次子的棱角,往往被搁置、放任。父母是长子的绝对权威,他们会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确保这一种权威的始终存在与内外效果。被父母忽视的次子,往往是长子的被欺负者和蔑视者,在被权威压制的同时他从未认同这一权威。出生的次序,为无数兄弟中的弟弟们配置了坎坷的、往往终身苦难的、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叛逆的命运,他们往往不是选择适应环境、顺应环境,而是选择对抗环境、改变环境,但真正能够逆流而动并逆流而上的,从来是凤毛麟角。出生的次序,也为无数兄弟中的哥哥们配置了凡夫俗子的命运,他们从小接受了父母的训导并习惯驯服于权威,于是他们往往终身生活在家庭与社会可接纳的舒适区。
人类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往往是次子,而不是长子。
一胎化计划生育最大的弊端,不是人口的减少,也不是男女比例的失衡,而是次子的大规模减少。
文明的起源,正是长子继承制。日本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不是继承于中国的儒家文化,而是其长子继承制。继承财产的长子,实际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力量和保守势力,而被迫引进和创造新的财富、做大蛋糕的次子们,才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和积极因素。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一种是授人以鱼,一种是授人以渔。在长子继承制中,父母所给与次子的,实际更大的爱与寄望!次子对于父母,其实更应感恩!
引申而论,人生,必要感恩!真诚感恩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薄待你的人、阻碍你的人、损毁你的人、批评你的人、反对你的人、不认同你的人、不利于你的人,尤其敌人,甚至是强大的敌人,因为正是他们,让你抛弃幻想、自力更生,正是他们,才真正有利于你,成为你奋进的动力。他们正是长子继承制中的次子的父母!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金矿,都是自己的金矿开掘者。而那些你真正应当去感恩的人们,正是推动你去开掘金矿的人们!
或许,你努力也未必有奖赏,但是,你努力就一定有进步,而进步,就是奖赏。在奖赏以外,有时还有着意外的惊喜:这是比奖赏更好的,是迟到的奖赏。这同样分量的奖赏,所带来的是更大的快乐和幸福。
尤其,千万不要因为起点的不平等而悲愤、放弃!人生其实是平等的!哪怕你是残疾!人生的平等性在于,在同样跨度的进步空间之中,我们填充进去的,是同样多的努力付出,得到的,也是同样的快乐和幸福!
在许多风靡一时的玄幻小说中,主人公一辈子的奋斗经历,就在于努力的填充一个预先设置好的巨大的进步空间和发展空间,所有的奋斗历程,都是从低点到高点的奋斗历程。我们不但不埋怨其千篇一律,反而认识到,正是这样一种写作的套路,成为一种掘之无尽的快乐的体验的源泉,让人体味到阅读的乐趣,不断的拾获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财富之贫富差别、武力之强弱差别、地位之上下差别、能力之高低差别不过是人生游戏的起点差异罢了。人们将游戏中的兴奋点和价值物设置为财富、美女、法力等等,都只是其表现形式,而非其内在本质,本质只能是进步与奋斗的过程。作为西红柿小说的每一个故事,都跟一个人的人生是一样的,都只能写一次,所以必须从一个起点开始,到达一个终点,从一个最低点开始,到达一个最高点,只有如此,过程中,才能收获更多的惊喜,才能体会到更多的成长的喜悦。快乐只在过程之中,而不在结果之中。
没有被给予低点,或者过早的被给予了高点。这一悲剧,体现在人生中,不过是被剥夺了人生的乐趣;体现在写作中,则是被剥夺了写作的乐趣;体现在阅读中,则是被剥夺了阅读的乐趣。人生的道理中,暗藏了写作和阅读的道理。写作和阅读的道理中,暗藏了人生的道理。一段人生,仅仅只是一个故事。人生,就是你在写作你自己的人生故事,就是你在创造你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玩着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游戏的过程,投入程度决定了幸福程度。每一个自我,都是一个虚拟现实游戏的登陆账号。每一段人生,都是一段激情创造的过程,你在创造梦想中的你自己,你在创造更好的你自己。你在雕塑你自己。真正的快乐与幸福,不是来自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的比较,是来自于未来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的可期望的比较。
人生诚如一场持续战斗而又乐趣无穷的游戏,其获取乐趣的空间,就是现状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没有这个空间,也就不会存在获取乐趣的可能性。更大的难度,意味着更多的乐趣。更多的关卡,意味着更多的振奋与快感。在这场游戏中,如果一开始就让你所向无敌,在最高级别的关卡也横冲直撞肆无忌惮,那么你的人生的快乐,将只能持续一会儿,接着便是无尽的抑郁。
打游戏就应该从最无能的角色和最低的起点开始,一开始就翻了版,各方面所享有的资源和拥有的能力,都被设置为至高境界,那就没意思了。起点越低,享乐空间越大;起点越高,享乐空间越小。人生所给予的不仅仅是作为起点的现成条件,还有享乐空间。游戏可以打了一个又一个,也可以因为没意思而随便更换,但是人生只有一次。
人生这出游戏,富人们给子女们留下的遗产,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同程度的毁掉了子女们的人生乐趣。当你羡慕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们的时候,其实他们应当羡慕的是你,因为他们从小被给予的享乐空间,实在是有限,这才是真正的生而不平等。无论是给子女铺路,还是给子女留下金钱,都是毁掉他们,因为他们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给他们发展和发挥才能的机会,才是对的。而这些机会,实际是他们自己在自己的人生中自创的。米塞斯说:“人类在满意或满足状态不会也不能产生行为。行为中的人渴望以一种更令人满意的状态来替代不那么满意的状态。”“行为只能由不满足现状的生物来完成”、“能行为的生物是对现状不满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故,以自身资源去满足子女欲愿的行为,实际是对于他们发展和发挥才能的机会的剥夺。进一步论,若是自己不想努力,老是期待外力相助,那么,天下最无益,就是人脉!若是一味溺爱,天下最大害,正是父母。说穿了,说透了,就四个字:机会剥夺。
人所不懂的是,其实困难和挫折,恰恰是最大的人生的乐趣和人生的意义的唯一的来源。上天真正眷顾的那些人,根本不是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们,也不是那些天生健康、一生健康、远离伤痛、远离残疾的人们,而是那些正在遭遇着巨大磨难而又从来不肯屈服的人们。
将世界贫穷的和富有的人口分离为两个群体:完全由贫穷的人组成的群体和完全由富有的人组成的群体,让他们相互隔离。最终我们将要得到两个由贫穷的人和富有的人共同组成的群体。历史从未有过什么实质改变,贫穷的人们,或在经济上贫穷,或在权力上贫穷。问题在于,将中国划分为富有的一群人和贫穷的一群人,令他们各居一国,这二国人,仍然将产生出、结果为:富有的一群人和贫穷的一群人......
问题不在于贫富差距的出现,不在于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问题在于:技术主导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事实上是一种股份制在整个社会的应用,通货膨胀是必要的、必须的,不断被稀释的社会财富股份,会促使一代代的人们努力的贡献自身价值。资本主义是好的,创新才能牟利。少数人富有而多数人贫穷,理所应当是所有国家的常态,这才能将更多人逼向财富创造的道路,逼向不断的绝不妥协的发展其个体才能的道路,逼向自我实现其个体价值的自为的人生道路。
哪怕袋鼠妈妈,也不会终生将子女置于其袋内,而人类中的一些父母,完全将子女视为一种类似宠物的创造品,在内心将其私有化,蓄养宠爱于身边,时刻护翼于其羽翼之下,令其隔离、远离于外界的、远方的风浪、坎坷。表面上是爱,实际,则是在尽其所能的毁灭其潜能并扼杀其成长的全部机会。这是中华文化中应当被反思的部分!只有一代比一代强,才能产生进步。若是代代平常,只求活下来,社会的进步从何而来?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阻碍进步的最大因素。
为子女安排其终身大事,诸如婚姻和工作,至今仍是中华传统家庭所自觉背负的一种义务和责任,似乎理所应当。在这一传统文化背后,所包含的事实恰恰是无数个体生命的价值毁灭。这样一种毁灭,完全以爱的名义成就。于是乎,能量越大,其所毁灭的能力也越强,极致的成果,诸如程冠希、李宗瑞,还有无数吸毒致死、赌博至亡命天涯的富家公子。更加极端的例子,是朱元璋:有明诸籓,世袭罔替,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不可参合四民之业,不可为士农工商。明朝子民,就像是养猪一般的将朱元璋的子孙们从小养到老,一代又一代。直到晚明,举天下之力已不足以供养这数量超过百万的一家子,那个时候,大多数的朱家子孙,其所享受供养的生活水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贫困户,与东汉末年的刘家子孙刘备不相上下。
一代又一代的朱家子孙们,一直过着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生活,碌碌无为、平平庸庸,常常有着随波逐流的向下的堕落的惯性,却难保持有迎难而上的向上的追求的动力。
这不就是死了的状态?这种生活,跟死了的状态没有半点区别,比堂.吉诃德的生活还不如!还不如那种让人痛打一顿的感受来的真实、深刻!
如果大家的生@殖器官都长在手上,一拍即合,很可能:性爱也将很快变得索然无味而着实令人厌倦了!
所以,历史上的朱家子孙,实际上生活的并不快乐,很多人甚至成为地方公害,成为地方官民无可奈何的扰民者、滋事者。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来此话的真意是:安乐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死亡状态了!死了以后,有得足够的休息。死亡就是折腾的永久性完结与终止。活着,就是要折腾。折腾才是活着的正常的状态。生命的本质就是折腾。人在出生以前和死亡之后,都是一种极限安乐的状态;只有在活者的时候,在这样一个短暂的时段之中,才获得了痛苦中进步的机会。
溺爱,是毁掉子孙人生的法宝。溺爱,毁灭的是被溺爱者,不但子侄,包括民族、祖国、自己!痛苦、磨难,为人生所必须!人生最大的乐趣,其实就在于耐住寂寞、不怕冷遇、无畏边缘。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追求热闹,就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热衷名人、交好贵人,或将发现,原来真正的大人物,是与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一同成长。依靠,就永远不能自立。安逸、便宜,贪不得!世界的便宜,沾不得。
活着,就必须要吃苦。
不吃苦,许多必须明了的,就无法明了。
生命,即修行。苦行僧的苦行,实际是对意识领域的自我提升。活着,实际是在世界的动态环境中对意识的不断创造。溺爱,就是免于这种创造。
痛、苦、冷,才能给人以力量,包括实践的力量和感受的力量。这是生活之丰富和深刻的真正的来源。
我们歇了等了N个N亿年,才得到折腾几十年的机会!为人不自在,自在不为人。干歇息、净享乐,又如何?空虚只会让人感觉更累。那种时刻充实、在环境的逼迫中拼力自救的生活,其实正是可怜的朱家子孙们所需要的,也正是可悲的朱家子孙们被天生剥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