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病根子》连载三十九


 (说明:本书先后成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的图书馆藏。)

中下篇:中国企业之环境

1、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传媒

过去当某人为了向听众证实自己的所言不虚时,通常会来一句:“这还有假,报纸上都登了,电视上都放了,电台里都播了,书上也写着呢!”本来将信将疑的听众一听说报纸上、电视上、电台里、书上都有了,那就不会错,疑虑顿消,赶紧点头称是。

那时,中国传媒的力量大得惊人,丝毫不亚于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经》。但如果时至今日,还有人继续对中国传媒痴心不改(请注意我讲的是部分传媒),一味不加分析的信从的话,可就要大大地吃苦头,大大地倒霉了。不同的传媒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物,你这样说他那样说;同一个传媒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物的报道,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之类的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传媒不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公说公有理,公说公没理,婆说婆有理,婆说婆没理;并且全在弹指一挥间,只可怜那见风就事雨的听众观众读者,岂不要死劲的掐人中,情不自禁地患上精神分裂症吗?

我无意对传媒的所作所为说三道四,我只是想告诉中国企业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再不能一厢情愿地把传媒当作是九霄云外的神圣,百分之一百正确,百分之一百公正,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而要把传媒看作和自己一样的有着对物欲的追求,对洋房名车的向往的功利组织,要把传媒从极左年代的神坛上请下来,用理性的平常的眼光去审视它。

既承认传媒也是功利人,那传媒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就不足为怪了。事实上,中国传媒也并非特别的坏,特别的不可信,只是跟以往有所不同罢了。传媒获利的渠道大致有两条:有偿新闻报道和名正言顺的广告。一明一暗,一硬一软,一正一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明的不行来暗的,硬功不到来软功,堤外损失堤内补。软广告因其软因其暗因其奇而深受企业青睐,买卖双方自然心领神会,一拍即合,一举两得,皆大欢喜。受害的只是头脑简单,天真幼稚的听众观众读者。

既承认传媒也是功利人,那传媒之间围绕广告市场的争夺一样会不遗余力,各显神通。这就难为了企业,东边的传媒有话语权,得罪不起,西边的传媒也有话语权,一样得罪不起。一块广告肥肉,企业要学会摆平,要尽可能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切不可象秦池那样只晓得拼命往中央台跑,一棵树上吊死,不懂得有饭大家吃的道理。都象你秦池眼里只有中央台,其他传媒还怎么活,不拿你开刀拿谁开刀,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活该,死了还得踢上几脚。

有的企业见此情景会想:“你传媒厉害,我承认,咱惹不起总躲得起吧!”不行,你躲不起。我传媒会三番五次,锲而不舍地找上门来,你企业老板行踪再神秘,我传媒也有通天手眼,挖地三尺把你纠出来。我曾担任某公司的行政总监,亲身领教过传媒的手段,一天到晚要求专访的电话不断,且一个个口气大得吓人,仿佛不愿接受专访,明天出门就会碰到恐怖分子似的,搞得你心惊胆颤,寝食难安。如果企业仍不识相,拎不清,那好,我传媒今天要登门拜访你不给面子,明天你不小心栽在我手里,有你好看的,别敬酒不吃吃罚酒。尤其是那些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来的传媒新面孔,因为得不到企业的广告订单,便耿耿于怀,伺机打出铲除假冒伪劣,维持正义的大旗,对企业进行不负责任,夸大其词的报道;或为了吸引眼球,拿企业故事玩噱头,作惊人之语。反正中国公民历来信奉无风不起浪,更何况出自我传媒,不愁没人信,先把风刮起来,让你企业有口难辩,即使后来你说清了,也早已家破人亡,鸟尽人散,门庭冷落,而我传媒却哗了众取了宠。

既承认传媒也是功利人,那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的怪现象与偏见在传媒也就一点不会少。我一个看热闹的外行,无需冒着恶意诽谤的嫌疑在这里一一列举,我只要借用一个看门道的内行的观察就足以说明一切。“有很多小人的人生目标就是在你上升的时候,把你炒红了,让你的自我感觉不错,他也得到实惠,但不算完,还要把你炒紫了,一旦出点问题,他又大做文章把你炒黑了炒臭了,于是又从读者手中拿到一大笔钱。

正所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

敬请关注赵伯平的微信公众号:zbpglzx2016

赵伯平(管理咨询专业,擅长领域:企业文化、战略规划、组织设计、人力资源,[email protected]

赵伯平的四本管理“鸣”著:

最早发现《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于是提出《三阶梯管理》(已出版);

然后主张《以权威破除权威》(已出版);

进而呼吁《从狼性文化到磁性文化》(已完稿,待出版,有意向的出版机构请邮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