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摄影者都经历过拍摄眼睛所见的景色,而通过照相机拍摄下来景色却跟人眼所感受到的却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确认知是摄影创作的基础。
整体认知: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抛开每个人视力水平的差异不说,人们看到一个物体并在大脑中形成图像的过程并不是十分准确的,会受到个人经历和心理因素的影像,但照相机是没有感情的,是机械的,所以人眼看到的景色和照相机所拍摄出来的景色是不同的。
视觉选择性:
相对于照相机来说,人眼的构造要复杂的多。人的视觉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奇妙的系统,是照相机远远无法比拟的。在人眼观看的过程中,眼睛可以快速切换焦点,结合大脑的判断,还会自动强化想要突出的东西。人眼,具有视觉的选择性。而即使是最先进的照相机也达不到这种视觉选择,照相机只会依据取景范围、焦点距离、饱和度等进行取舍。这也是为什么眼睛看到的景色没有那么杂乱,用照相机拍摄出来景物杂乱堆积、有影响视觉效果的东西存在了。
视觉记适应性:
当观者走进弱光的房间时,人的眼睛能够在弱光和昏暗处快速切换,瞳孔会不断地调整来适应亮度的变化,而大脑会将整个过程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像。而照相机只是拍摄的工具,它是需要摄影者操控的,摄影作品所赋予的感情,是摄影者运用造型手段去表现出来的。
视觉记忆性:
人的视觉具有记忆性——大脑会将那些零散、局部的视觉组合为完整的视觉印象。比如,处在荧光灯下的白色实际上会变成青绿色,但视觉经验会提醒我们仍然将它看成白色。视觉记忆性也表现在观看照相机拍摄的照片上,如何将人眼看所忽略的东西,繁删就简,突出主题的定格在画面中,是摄影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人看的看和照相机的看不同,摄影不单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摄影者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的经验技巧,将人眼的看到的效果运用摄影技术将其定格于画面。
本文由赵许生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出处。
图片为了照应文章的内容说明,部分来源于网络,仅做展示分享,无商业用途,如有疑问,私信与我。
赵许生简介:
赵许生,河南遂平县人,八十年代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系,摄影家、作家、航空摄影专家、资深媒体人、中央级媒体副总编辑、主任记者、中国百家媒体记者联盟发起人、赵许生摄影实战营首席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