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左占国  高翠枝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6年10月20日
 中医药《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是关于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学问。理论是对人类感知世界、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与思维所产生的一切科学知识体系的概称。是人们从实践推演和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有关概念的定义、复杂问题分类、事物性质、逻辑推断、基本原则原理和规律性等的系统化认知体系。无论是思维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理论还是哲学科学理论及其所产生和物化的创新技术,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智力之源。理论的意义在于充分启发调动和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去揭示客观世界及其事物内在运动的本质及其规律既科学真理,并通过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提高改造自然社会的能力和智慧;理论的价值在于有效指导实践。在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时期,由于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多一体多病和多维治疗靶标,故中西医理论均不能对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的容纳解释和说明,理论创新与科技进步势在必然。下面从历代学术经典的问世无不是对时代责任的担当、有效解决困扰时代的重大问题是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系统建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满足时代需要与健康诉求等侧面进行阐述。
 
1、历代学术经典的问世无不是对时代责任的担当       满足时代的需要与诉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20世纪以前,人类在两千多年的生存繁衍中,最大的健康威胁就是外感伤寒及其相关传染病。正如汉·张仲景《伤寒论》序所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正由于此,一代宗师张仲景发“上疗君亲之疾,下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之宏愿,“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正是由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十居其七的外感伤寒,故系统探讨外感伤寒的病因病机及其理论与临床防治规律和辨证论治体系是当务之急,故张仲景用于防治外感伤寒之经典《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并有效指导外感伤寒病临床一千多年,特别是他在《伤寒论》中所创立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一直到公元1600年前后的明清时期,随着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变化,中国人群形成了以阳偏胜为主的普遍体质,而人群体质的普遍变化成为了外感温病流行的重要时期,而外感温热性传染病最大的共同特点是“无问老幼,皆相染易”,温热性传染病流行时,发病迅速,症状剧烈,波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在明清两代更是频繁发生。原有的外感伤寒病理论均不能对温热病相关资料进行充分的容纳解释和说明。温热学派创始人吴有性(字又可)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著名的“戾气”学说,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温热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温疫论》。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载论文50篇,阐述瘟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多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下卷载文36篇,着重论述温疫的兼证,有数篇论述温疫名实和疫疬证治;继吴又可之后,温热大师叶天士根据温热病病因病机变化规律,在传承前人温热病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体系;温病学家吴鞠通又创立了“三焦辨证”。正是由于明清两代中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使温热病理论与辨证论治体系日嗪完善,为形成系统的《温病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逆流探源,三千年中医药发展史是一部记录中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抗争的奋斗史。人的认识具有终极指向性和现实局限性的矛盾,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总会被新的疾病所困扰,旧的理论不可能对一切疾病给予容纳解释和说明,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势在必行。从两千多年前的《伤寒论》到几百年前的《温病学》等外感伤寒与温病学经典的问世均充分说明,理论创新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2、有效解决困扰时代的重大问题是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疾病谱的变化与时代直接相关。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中医学科的成熟和西医学的崛起使外感伤寒与温热类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集中涌现,养生长寿治未病成为了当代最大健康诉求。死因排在前五位的疾病被内伤病所包揽。特别是癌症、心脑血管病、骨骼退行性病变、代谢综合征、脑痴呆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原有的中西医理论均不能对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的相关资料进行有效容纳解释和说明,不仅理论空白更是临床乏术。积极创立有效容纳解释和说明内伤病相关资料的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用以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和社会需要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维护生命安全不断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就是我们中医科研的使命。从2001年开始,通过30年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的临床实践总结,20年的《中医思维创新概论》与《阴阳证治学》理论研究撰著和10余年《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科学求证及其60余篇的《阴阳证治学》理论与临床研究性论文的陆续发表,使有效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阴阳证治学科系统建立,阴阳证治学体系基本形成。《阴阳证治学》中医药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正在发展成熟,一种有效防治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低成本医学范式正在形成,并成功物化了“纯中药阴阳调节剂健康产品群和全息实象远程诊疗技术项目”,为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解放医学生产力、挑战世界医学难题、倾力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国际品牌、推动医学供给侧改革、广泛惠及民生不断影响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物质基础。
 
3、系统建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满足时代需要与健康诉求       时代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70余万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系统诠释了在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保健方面的理论概念、科学内涵、实践方法、临床应用以及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学术意义与临床方法,是内伤类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学术创新、属性方药创制与养生长寿治未病研究紧密结合的指导性理论。旨在通过建立和运用阴阳证治思维认知方法,科学揭示生命健康疾病与寿夭的内在运动规律,并努力反映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和一体多病的外在全貌内在多级本质和全部规定性。系统研究并科学揭示了内伤病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病因病机变化导致的人体物质能量信息、形态结构功能、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病理变化规律,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融治调防养于一体的效应规律和内伤类重大疾病低成本卫生经济运行规律,使阴阳证治体系基本建立。书中系统提出并阐述了《阴阳证治学》的时代背景、科学假说、理论框架、概念体系、辩证体系、内伤病防治体系、养生长寿治未病体系、全息实象远程诊疗体系、移动互联智慧医学体系、低成本医学范式体系和中医现代化健康产业体系。系统提出了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整合效应---阴阳承制调平”、“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属性病机”、 “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辩证思维模型”、“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全息疗法——内服外贴、“阴阳证治---调和治平”、“调平阴阳——长寿健康”“养生长寿之道---法尊乾坤阴阳”、“全息实象---远程诊疗”等学术概念并进行阐述。通过科学假说的系统求证、理论框架的系统阐述、概念体系的系统诠释、辩证模型的系统建立、全息诊疗的系统创新、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的系统创制、临床疗效循证医学的系统观察和养生长寿治未病指导思想的系统形成,使阴阳证治思维体系初步建立。为建立阴阳证治学科、低成本医学范式、智慧医疗阴阳证治体系、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产业化实施和全息实象远程诊疗及其象诊仪器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系统有效低成本防治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提供了创新理论支撑。正是源于和根据《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与创新科技的力量,提出了用中医哲学思维智慧特别是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成功物化了“纯中药阴阳调节剂健康产品群和全息实象远程诊疗技术项目”并进行产业化实施,为有效防治内伤类疾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力促卫生经济转型升级和医学供给侧全方位改革而解放医学生产力、广泛惠及民生不断影响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