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占国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9-8-18
【摘 要】存在决定意识。阴阳证治学是关于防治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指导养生长寿治未病的学问;是有效防治内伤类复杂性自身损伤性疾病及其一体多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用中医药哲学思维智慧系统构建低成本医学范式理性维护人类健康的创立方法、创立过程、实现途径和目的价值的科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哲学人文中医与时代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伤病创新理论方法与技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疾病谱的变化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总会被新的疾病所困扰,旧的理论不可能对一切疾病予以解释和说明。医学是解决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属自然科学范畴,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文化是医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医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中医学的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哲学指导及其理论构建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第一文化相同,第二象数思维相同,第三哲学观点相同,第四人文价值相同。
【关键词】:自然科学;中医学;阴阳证治学;文化背景
有比较才有鉴别。人类文化有两大流派,以空间概念为肇端诞生了西方文化,讲求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以时间概念为逻辑起点诞生了东方文化,讲求主体与客体的相融。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形态的集中反映。医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故中西医学从认知途径、思维方式、科研路径、技术方法、实践手段与发展理念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1]。物质世界是结构关系和属性的三维整体,只有从这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认知,才可能俯视全貌进而认识事物的整体。西医选择了低层次的结构,中医选择了高层次的关系和属性。中医学是以中国时间文化为背景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以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为指导用象思维方法构建的生命科学体系。阴阳证治学是对中医学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哲学、人文和中医药理论一脉相承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阴阳证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阐述 中西文化各有自己的原点,时空选择不仅决定文化性态的原始出发点,同时亦决定文化和科学的走向。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属于空间文化;而诞生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则具有突出的时间特征属于时间文化。空间文化和时间文化是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影响最大的两类文化,其它种类的文化则介乎二者之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变化的两种本质特性。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空统一不可分割。时间具有有序性特征,空间具有广延性特征,各有自己独立意义的方面。当人们面对世界的时候,不可能时空并重而必定有所选择:或以空间为本位,从空间的角度看待时间和万物的存在;或以时间为本位,从时间的角度看待空间和万物的存在。这两种态度和做法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人类都是必要的,有益的,不可避免的。之所以有这两种选择,是因为人的思维和感知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意中心。因此,在对待外界事物时,或以空间为主,或以时间为主,这两种作法只能分别进行,而不可能体现在同一过程之中。人类文化正是这样被分成了两大源流。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西方文化的主流则偏向于以空间为主,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就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中国文化是以时间概念为逻辑开端展开的。如王弼曰:“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是故,卦以存时,爻以示变”(《周易畧例》);《易传》曰:“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随•彖》 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周易•乾•文言》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艮·彖》亦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变通者,趣时者也”(《易·系辞下》)。六十四卦所揭示的正是自然与人事的时间历史规律,其核心思想可用“与时偕行”四个字来概括。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谓“道”就是不断逝去的时间。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故中国人偏重从发生学角度去理解各类具体事物。孔子:“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中道即时道。《内经》以时间为本位,把人和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过程。其直白而集中的表述,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阴阳的本始表现即昼夜四时。四时阴阳正是天地大系统所显示出来的时间。《内经》以四时阴阳为人和万物的根本,可见是要从具体的时间过程研究人与万物的死生、沉浮、终始等一切变化规律。更要注意的是,《内经》把顺从时间所显示出来的规律,如春夏秋冬、黑夜白日等,视为“得道”。这就表明,《内经》之“道”的实质是时间,是时间的根本特性与规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立象尽意,中国传统思维以时间为主,时间一维,朝着一个方向驶去,是不可切割分立的过程整体。势必形成和强化主客偕同、万物一体的观念;空间的特性是并立和广延。空间可以切割、占有,只能分享,不能共享。在空间范畴内,主体与客体之间显示差别和排斥,这决定了西方传统的主客关系采取“对立”的形式。诚然,认识活动必须主体与客体“相对”。但是相对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性质。主客“相对”既可表现为“对立”、“控制”,也可表现为“合一”、“相融”。西方传统所采取的主客对立只是相对形式中的一种,突出了相互排斥性,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和宰制。在自然科学领域,所谓事物稳定的内在联系,大多表现为构成事物的物质实体和物质实体之间的关系。所以,沿着主客对立的认识路线前进,势必要走向还原论既将整体还原为部分,以求真的精神进行物之质研究。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把丰富、生动和个别的外部联系、各种不稳定联系、与认识主体的联系忽略了既现象丢失了,相互联系的信息也丧失殆尽;认识的本质是把握客观规律既运动着的物质和物质如何运动。时间的特性是持续和变易,时间一维,不可回逆,不可切割,不可占有,只能共享,不能分享。在时间的范畴内,主体与客体之间显示统一与平等的关系。这决定了中国传统思维贯穿着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牢固观念。古代学术从“观象授时”开始,思维之初就形成了“以时为正”的思想观念[2]。脱胎于时间文化母体的思维哲学极其自然科学特征,是以关系为本体,以求善的精神进行物之事研究,最大限度地收集自身及其与周围相互关系的信息用以探求事物内部的本质规律。《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充分体现着时间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永恒性,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八八六十四卦更是层层展开的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文化画卷,深刻影响着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以及医学科学理论的形成构建与发展。作为自然科学分支的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是以时间概念为逻辑开端展开的,充分展现了天下随时、道法自然、立象尽意、司外踹内、辨证论治等认识世界的象思维方法与原则,《内经》认识世界的思维原点归根结底是“以时为正”,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认识、归纳、反思、概括事物的现象入手,总结和探索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内在运动变化规律“以时为正--天下随时”,在遵循生命科学自身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并指导理论与临床实践。《黄帝内经》将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转化为医学科学,并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整体理论框架和“五行生克制化”系统论调控方法。中医以阴阳五行为医道之纲领,而阴阳五行概念的实质就是对昼夜四时的抽象概括,使得中医学成为了真正的以时间为本位的的医学。
2、阴阳证治学是对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和中医学一样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具有明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文化运动特性。正是由于时间的特性是持续和变易并且主客相融,故而中国5千年文化是从未发生过断裂的文化,几千年来,它始终因循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的原则,记录着人们探索自然及人文的艰辛历程,而中医学(古代称之为医道)这门关涉宇宙与生命内在统一性的性命之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象数文化创造,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开创于东方以时间概念为源流的文化是中国象思维科学的沃土,气、阴阳、五行等重要文化元素均是象思维科学概念的结晶,中国文化组成中的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路径均是按照象数思维逻辑展开。因此,通过对中医与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明确中医文化的内涵,探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的心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科研路径、哲学基础、人文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揭示中医学发展中的内在和外部规律。从文化角度讨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及其不足,为中医理论的深层次科学研究指明方向并提供自身的思维模式,为中医未来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路径,为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防治提供低成本医学范式,为养生长寿治未病提供方法学指导。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气、阴阳、藏象、经络等学说均脱胎于以《周易》太极儒道为代表的阴阳文化,《周易》、太极与儒道的许多哲理、易理、象数、义理都广泛渗透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又创造性的发展了《周易》的许多理论。儒、道两家是乾坤一-阴阳文化的代表,前者尊《易》“乾刚之阳动”,后者尊《易》“坤顺之柔静”,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共同丰富和发展了古代传统文化内涵。《周易》为阴阳证治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太极图为阴阳证治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哲学智慧。阴阳证治学是在传承中国古代《周易》、太极阴阳文化思维哲学和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张景岳《医易义》、《阴阳篇》、《大宝论》、《真阴论》阴阳思想的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其文化背景、认知途径、思维模式、哲学基础、科研路径、科学假说、理论框架、生命定律、概念体系、辩证模型、全息诊疗、属性方药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理论均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哲学、人文和中医学理论一脉相承,是对《内经》阴阳学说、《景岳全书》中阴阳篇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从传统的阴阳文化、《内经》的阴阳学说、《景岳全书》的阴阳理论著述到阴阳证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既从阴阳文化升华为阴阳科学经历了3千年的思维发展历程。周易、太极的时空与阴阳恒动文化内涵成为了《阴阳证治学》产生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背景,阴阳证治学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