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茶故事
【乡间的岁月与生活可以给一个人的一生烙上深深的印记,而这些印记我却永远不想抹去;弥久留香在茶水经过的唇齿之间,在手指弹过烟灰的瞬间;而我愿意与你一起分享】
——题记
(一)茉莉花香
按时间算来,如果父亲在世,到2019年也已经是近70岁的人了,现在算算30多年前的父亲也就是30多岁,可是对茶却是独有的喜好,虽然到现在为止也不是一个标准的茶客,但是那种茶香自始至终在家中也没有断过,从我记忆开始已经近三十年。
八十年代初,农村的经济极度落后,乡间的娱乐也不过是:炎热的夏天摇蒲扇,寒冷的冬天蹲炕头。
我们家属于贫雇农的出身(区别于贫农,贫农是贫有点田地;贫雇农,顾名思义,是不仅贫穷,而且是没有田产,雇给别人干活的),到80年代初,家里虽然有田地,但是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我家的电视机是83年买的14英寸的青岛黑白电视机(海信的前身,我们一直看了13年)。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时年年轻的老爸也开始了自己饮茶的爱好。
那时候的农村,多是饮用茉莉花茶,最初的供销社卖的茉莉花茶也有好多种,价钱不是很高,在3-20元之间。一种茶叶像碎末一样的花茶,只卖三五元的样子,但这种茶叶我的父亲是不喝的,以前我还搞不懂这种茶叶,现在分析应该是供销社经销茶叶中的碎茶了。再有一些就是叶片较整的茶叶,价钱比这种贵。老爸的标准是买10元一斤左右的,每次2元钱的,买二两。这到在现在让我想起了那个绍兴名人——孔乙己,不过只是因为 “二两”这个词想起了了他,倒不是老爹的脾性如他。
茉莉花茶因为炒制时添加了茉莉花——大家都不会陌生,就是茶叶里面那些白花,而使茶叶花香盖过茶香,瓷壶瓷碗冲泡,倒出来香味飘远,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的茶叶符号。
那是的农村,喝水多是白开水,或者就是生井水,水打上来后直接倒到一口水缸里,好多像我一样在农村长大的娃子都不陌生,出去疯一顿,跑回自家院子,拿起水瓢就是一顿狂喝,直到小肚滚圆,大人也是如此。所以在那个时候的老家,喝茶的人就少的多,茶在多数的时候是待客用的。
如果你待客的茶叶味道香,颜色深,而且久泡颜色也不错,那就会被评价为好茶。有人就会在喝过后,很是得意,认为你很重视他,待他为稀客。或许在哪一天,他在外面喝酒或者喝茶会很得意的说起:某月某日在某人家里喝的茶叶真好,那茶叶味儿重。说这话时,在他的神情里透露出的不是茶,而是他那种喝过别人家好茶的得意劲。
而咱家正是经常被人提到的“某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