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重庆市川江号子的表演与传承


忆重庆市川江号子的表演与传承

 田大文

       光阴荏苒。再过两年,我便是临近八旬的老人了。不过,从目前我的情况看,身心康健,尚不觉得衰老,正享受着退休生活的悠闲与快乐。因此,常到处走走看看,不时还到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的器乐、歌舞团队去参观、欣赏。这既在休闲中拜望了专业或非专业的音乐与艺术界的朋友,又得到精神方面的愉悦、享受。在这些拜访中,曾多次接触了长航客轮公司原川江号子演出团的朋友,目睹了他们传承川江号子的演出、宣传及讲学等活动,很为他们感到激动与自豪。其实我与他们相识,只是因为本人参与 “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川江号子》(专著) ”的理论研讨与撰写工作的缘故。不能忘记,在参与《川江号子》理论研讨及文章撰写中,让我学习了解了川江号子的方方面面,付出了一份力量,也在其中结识了个别川江的船工。

我对川江号子的感知,最初还是从小时听川江号子的演唱开始的……。小时,我家住泸州市的长江河边。那里是上船下船的水码头,热闹非凡。船只来来往往,上船下船;船工号子声声,整天不绝于耳。可以说,那时船工呼喊号子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而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劳动才演唱的。这证实了后来我在哲学和美学中学到的:劳动生活是艺术产生的源泉和动力,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劳动时统一协调他们行为动作的手段方法,这是他们劳动的工具,同时也是他们在劳动中减轻疲劳、恢复体力的娱乐自己的一种手段,是他们在劳动中创造的古老艺术。 

一,川江号子进入文艺舞台是历史的必然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在劳动生产与生活中创造的独特艺术,它随着川江航运的兴衰而起落。从我们在川江船运史的木船航运的角度去考察中,我们知道了川江号子的发生、发展,大约经历了如下几个历史时期:

1,以巴人驾驭土质陶船、独木舟和木板船的航行为标志的原始社会至战国末期的萌发、形成期;

2,以木船航运业的日益繁荣和川江号子的发展兴盛为标志的秦汉至清代中叶的发展繁荣期;

3,以英国立德乐“利川”小轮入侵重庆、国轮“蜀通”驾驶抵渝,使木船航运业独霸川江的地位受到冲击,川江号子在困境中发展为标志的清末至民国中叶的受挫渐进期;

4,以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大后方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使木船航运业得以复苏,船工们将抗日义愤情绪融入川江号子为标志的抗日战争期间的曲折复苏期;

5,以木船运输逐步被先进的机动船所代替,轮驳船逐渐增多,木船逐步减少,而使木船运输业逐渐退出川江航运,川江号子逐渐沉寂难闻为标志的抗战胜利后至上世纪70年代末的逐渐沉寂期;

6,以修纂交通航运史志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以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川江号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标志的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保护传承期。

在上列几个分期中可见,作为川江船工生产生活的川江号子,紧紧依赖于靠人力为动力的木船船运才得以在14的阶段中生存、发展,而到了第5个阶段,由于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以人力为动力的船运劳动终被机械或电力为动力的机械动力船所替代,因此,作为人力船运的川江船运受到了阻碍,川江号子的存在自然受到了威胁,因此,具有深远影响的川江号子便出现了不复存在的巨大危险。

这期间是1949——1954年前后。一方面是川江船工解放后当家作主,积极性空前高涨,川江号子还在一些河段高歌激唱;一方面是长江航道被疏浚整治,机动船的汽笛压过长江的波涛声,川江号子此后就将在长江上快速消失……。迅速出现的此种危机,引起社会广大范围的关注与重视。就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川江号子开始酝酿从船工在船上的作业中走出,登上社会音乐表演的舞台,成为一门可供人们观赏的音乐歌唱的表演艺术。 

二,陶鹏将《川江船夫号子》搬上舞台 

川江号子首次从船工的船上劳动登上音乐艺术的表演舞台,首先应当归功于出身船工家庭的老艺术家陶鹏先生。

陶鹏,上世纪30年代初,出生于川江船工家庭。父亲——陶实,很小就在船上,当过号子工、前驾长、后驾长、管事等。从小跟着父亲在川江船上安家度日,学会了划桨驾船的本领,也学会了船工们拉纤、划桡,喊唱号子等等。

19499月,陶鹏考入重庆中华戏剧专业学校学表演。解放前夕偷偷排练歌剧《白毛女》,担任杨白劳。重庆解放后即在剧场公演,颇受观众欢迎。同时,根据陶鹏有唱川江号子的经历,于19503月,剧专编排、演出了歌颂川江船工战胜险滩恶浪的男声小合唱《川江船夫号子》,以此鼓舞人们的劳动斗志。此曲由王佘写朗诵词,陶鹏朗诵、领唱,剧专合唱团演唱。首次演出便受到音乐界和观众的普遍重视。故,19506月,陶鹏因此调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任演员 。后经词作家光未然参与,多次对唱词修改,终使《川江船夫号子》在文词内容方面完善定型,成为一支有影响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船工的朗诵词为:

我们的船有五十把桡片。我们的连手个个是硬札的。我们整年整月,在大河头不怕风,不怕浪,不怕太阳和风霜。我们满身汗淋淋,一桡、一桡把号子喊,不喊号子闷闷愁愁不新鲜,不喊号子上下水扳不动船。从古时到如今,哪一道江,哪一条河,水呀浪呵,都与我们的命相连。连手!前面就是一道险难,要坚决,要勇敢,拚命冲过这一关。艄工呵,掌稳舵!连手呵,捏紧桡!哪怕你凶滩恶水,也熬不过我们的手腕。我们要比一此,看—看!劳动人民的力量是扳不翻。听呵!我们的连手在把号子喊! 

船工领唱的歌词为:

清风吹来凉悠悠,连手推船下涪州。

有钱人在家中坐,那知道穷人的忧和愁。

推船人本是苦中苦,风里雨里走码头。

闲言几句随风散,前面有道观音滩。

观音菩萨没灵验,不使劲来过不了滩。

你我连手个个是英雄汉,展个劲来扳上前。

平水号子要换一换,捏紧桡子冲过滩!

啊……吆嗬…… 

在乐曲方面,有时任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创作室主任的马可(《白毛女》主要曲作者)、杜宇同志,以及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院长等与陶鹏多次打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最终定型完成。在众多艺术家的精心指导培育下,《川江船夫号子》成为了一首成熟的男声小合唱。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音乐堂数千人的广场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接着,在195165日的《人民音乐》二卷四期上发表了《川江船夫号子》乐谱词曲。同年,《川江船夫号子》灌成了唱片发行国内外,使川江号子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流传全国的音乐节目。

由陶鹏表演而产生的《川江船夫号子》,开创了将劳动人民演唱的川江号子搬上文艺舞台的先河。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期,在团结全国人民和在新中国艺术建设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比较突出的影响,成了社会一致公认的、鼓舞全国人民建设祖国的、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乐曲篇章。 

 三,范裕伦将《嘉陵江号子》唱惊世界 

就在陶鹏全力创编《川江船夫号子》获得成功的同时,四川地区掀起了对川江号子采风学习的热潮,一首由四川省歌舞团田霁明作词,朱中庆作曲,范裕伦在波兰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震惊全球的川江号子之《嘉陵江号子》也在积极的酝酿之中。

朱中庆是我于1953年至1973年在四川省歌舞团工作时的同事。他在创作室工作,也在乐队与我一道参加器乐演奏。那时他作曲的《嘉陵江号子》、《螃蟹歌》等男声小合唱歌曲,演出效果很好,很受欢迎,我喜欢他的作品和为人。在2012年重庆市艺术研究所编著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川江号子》专著,对川江号子进行理论研讨时,我再次与他就川江号子及四川民歌进行多次的接触,向他了解到了《嘉陵江号子》创作的全过程:

1952年,作曲家郑律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作者)、词作家许文来四川听船工号子。省歌舞团派我与田霁明作为学生,一同前往。省音协负责人羊路由(后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与郑律成是延安旧识,欣然同行。一行五人从乐山雇了一只小船,顺岷江而下。号工是李大成。在宜宾,当地为我们挑选了最好的号工罗自清和11个船工。一艘30吨的木船装满货物停靠在南岸。为了不耽误行程,我们决定在船上住一夜。船工为我们腾出了中舱,租来了干净的被褥。我们仍然沉浸在岷江号子的兴奋中,期待着明天奏响的乐章。那是一个不眠之夜。

拂晓,船离岸了,罗自清悠然的唱起了橹号子……每晚,我们上岸歇宿,第二天又忙着赶路。从到朱扬溪离船的五天当中,罗自清演唱了下滩、抛河、平水等号子。大家都被这亘古未有的合唱所震撼,感到新奇和激动。郑律成说:连续几天听同一样音乐而不感到厌倦,且不知究里,说明她的高深和源远流长。

我们来到重庆北温泉数帆楼整理资料。都感到船工号子旋律丰富,节奏多变。我们手里的素材,只不过是只鳞片爪。郑律成说:别小看她。她是套曲,是咏叹调。对船工号子给予很高的评价。郑律成还抽时间教我们和声作曲。他特别强调作曲要有灵感。他是最早意识到会存在文艺作品一般化,公式化问题的音乐家。

在北碚,我们会见了当地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受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许主任的邀请,郑律成为师生们作了音乐及船工号子的报告。羊路由领唱了船工号子,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由于报告会太长,当晚我们住在刚竣工的外籍专家小楼里。

1953年初,郑律成派我返回成都,沿老路从乐山、宜宾、泸州、重庆各选定船工两名,由宜宾号工罗自清担任领唱,演唱川江号子,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会演,引起强烈反响。罗自清被留下,调到中央乐团民歌组任演员。(罗自清60年代回宜宾)……

朱中庆与田霁明随郑律成、羊路由、许文等三位老音乐家的此行,直接的成果就是酝酿、产生了朱中庆作曲、田寄明作词的男声小合唱《嘉陵江号子》,成为四川省歌舞团的一个上演率极高的保留节目。

1955年四川省歌舞团接受文化部调遣,派歌唱演员范裕伦将《嘉陵江号子》带到欧洲,在波兰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

范裕伦本是一位民间歌曲演唱者,情绪饱满,声音高亢、洪亮,具有较好的音乐演唱素质。加上多次向川江船工采风、学习,领会川江号子演唱精要,其歌唱很具魅力。请听,在那匈牙利的青年联欢节的歌坛上发出的《嘉陵江号子》歌声: 

呵!呵波嗬,嗨!               吆呵嘿波,嗨!

走了(呵)一程(罗)           又一(呵——)程(哪),

(那)日出东方(罗哪),        放——光——明。

(那)太阳照亮了(呵),        嘉陵江的水(哟),

(那)太阳照亮了(呵),        (那)连手——们的心。

…… 

激昂、雄壮的男声《嘉陵江号子》的歌声回旋在波兰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大厅,一曲嘉陵江号子以东方“醒狮”的呐喊震荡了全世界。在1955年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四川省歌舞团范裕伦演唱的一曲由朱中庆作曲,田霁明作词的《嘉陵江号子》,一举获得金奖。全世界听到了新中国崛起后的呼声,无不被中华民族豪迈的气概所折服,无不对东方的川江船歌表示惊讶和钦佩!半个世纪之后,在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的今日,我们一方面对历史上创造川江号子的世代船工们所作的贡献表示分外的感激,同时,对过去曾为川江号子的搜集、整理、传播等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们深深地表示由衷的敬意! 

四、李双江的演唱提升了《川江号子》演唱水平 

以川江船工为艺术形象的川江号子,深深吸引着专业艺术工作者,激发着他们的创作灵感,而专业艺术家们的创造反过来又传播着川江船工创造的《川江号子》,将川江号子的名声传颂得更加久远。其中最为著名的算电影《漩涡里的歌》中的《川江号子》主题曲。

《漩涡里的歌》主题曲《川江号子》由常苏民、陶嚞舟作曲,李双江演唱。作曲家常苏民(时任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与陶嚞舟在电影《漩涡里的歌》中创作了三首著名的歌曲。一首就是此《川江号子》,一首是民歌《人家的船儿桨成双》,另一首为歌曲《心心相印》,均具有强烈的四川音乐特色,很受大众喜欢。

李双江演唱的《川江号子》体现了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创作与演唱水平,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哦…,哦…,哦…

嘿左,嘿左,嘿左,嘿左,嘿!

穿恶浪呃,

踏险滩哦,

船工一身都是胆罗。

闯漩涡哟,

迎急流哎,

水飞千里船是箭罗。

乘风破浪呃,

奔大海嘛,

行船哪怕嘛,

路途难哪嘛,

哟喂哟喂哟喂,

哟喂……

哟喂哟喂哟喂,

哟喂…

 

涛声不断歌不断

回声荡漾在白云间罗,

高峡风光看不尽哪,

轻舟飞过万重山罗。

吆喂吆喂吆喂哦

吆喂吆喂吆喂哦

吆喂吆喂吆喂哦

吆喂吆喂吆喂哦

吆喂吆喂吆喂哦

吆喂吆喂吆喂哦

嘿嘿嘿! 

《漩涡里的歌》中所唱的川江号子随电影的传播深入广大群众,不仅扩大了影响范围,而且提升了川江号子的艺术感力,使川江号子艺术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使川江号子更加牢固地站稳了艺术舞台,成为被观众一致公认的一个舞台艺术。 

六、船工组队表演川江号子的长期探索与实践 

1950年陶鹏首次将川江号子搬上舞台演出,翻开了川江号子作为舞台艺术表演的历史。1955年文化部派出田霁明作词、朱中庆作曲并由范裕伦领唱、中央乐团合唱的《嘉陵江号子》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一举获得音乐会“演唱金奖”,使川江号子扬名国外。这些,体现了共和国在建立初期就开始对川江号子的重视和保护。不过,对川江号子的重视保护还更集中、更重要的体现在对船工们自己表演的川江号子的重视与支持方面。

据我们对长航重庆客轮公司和市群众艺术馆统计,全市组织船工及劳动群众参与川江号子的一些主要演出活动就有:

19564月,新编川江号子《夺红旗》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荣获一等奖,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文化部领导的亲切接见。

1958年,志愿军凯旋归国。中央、四川省、重庆市的文艺工作者,在重庆人民大礼堂联合演出,欢迎英雄们。陈帮贵献唱了川江号子。

195912月,新编川江号子《大战嘉陵江》参加四川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获创作奖、演出奖。

19653月,新编川江号子《激浪丹心》参加重庆市群众文艺调演,被市艺术馆群众文艺刊物转载,并在广播电台多次播放。

19725月,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川江号子参加了重庆市工农兵文艺创作汇演。

19835月,日本松山电影代表团到中国拍摄《遥远的音乐之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专门向日本朋友介绍了陈帮贵的川江号子。日本代表团儿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陈帮贵。他高兴得彻夜未眠,连夜斟酌整理了歌词《川江船工运输忙》。第二天,在长江中的珊瑚坝,迎着江风,参加了拍摄。

19877月,应法国邀请,川江号子工陈帮贵、蔡德元及陈昌奉等代表中国长江歌唱家参加法国阿维尼翁民间艺术节,与世界水上歌手组成全球九条大江大汇唱,受到法国观众高度评价,法国电视台报道了川江号子演出盛况,法国第一大报《世界报》评论川江号子是艺术节“江河音乐专栏内最为出众的部分”。

19879月,重庆电视台拍摄了以川江号子为主题的电视风光片。

19885月,川江号子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现场直播文艺晚会,受到杨成武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885月,川江号子参加了全国大型音乐片《西部之声》的《浪涛里的号角》拍摄。

19905月,川江号子参加’90第三届长江沿线群众理论研讨会“长江沿线号子”展演,获得嘉奖。

19909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为川江号子拍片、录音。

19928月,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摄制组专门为川江号子摄像、录音。

199310月,川江号子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访。

19976月,川江号子参加了重庆市渝中区“两江潮庆直辖迎回归文艺调演”。

1998年,荷兰文化采访团来渝,对川江号子进行了采访、录像。

1999年,“八—”电影制片厂来渝拍摄电影《芬芳誓言》,川江号子应邀参加拍摄。

19999月,川江号子接受重庆电视二台专访,并在《走进生活》栏目“美丽人生”中播出。

199910月,应中央电视台、中国老龄协会邀请,川江号子参加了《世纪的金婚》大型节目的制作,为100对金婚老人作了表演,受到热烈欢迎,中央电视台在《夕阳红》栏目中专门进行了介绍和播放。

2000年,川江号子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

2001年,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重庆晚报联合主办了首届“巴渝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术家”评选活动,陈帮贵被评选为“巴渝民间艺术大师”。

20023月,川江号子受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12频道)邀请,赴北京录制专题节目,并在《魅力12》节目中播放。

20026月,川江号子接受了香港亚洲电视台采访。

20027月,川江号子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

20028月,川江号子又接受中央电视二台《生活》栏目专访。

2002108,川江号子参加了第五届中国重庆都市旅游节闭幕式演出。

2004年,重庆朝天门广场举办大河歌会,川江号子作了精彩表演。

2005121,广播音乐节目《五彩霓虹跨海峡》,重庆盲人音乐家张治平演唱《川江船儿歌》。

以上所列,远非当时重庆一些年来对川江号子整理、传播的全部,但从这些不完全的列述中,仍可看出重庆对川江号子保护之一斑。

船工组队表演川江号子一般出于以下情况

1、长航重庆市客轮总公司组织的演出

船工所在单位工作需要是船工表演的主要原因, 其中包括宣传鼓劲,围绕政治任务,上级要求等等。

重庆市客轮总公司历来重视川江号子的传承表演工作。当了多年工会主席申发康、共青团书记的蔺承新,就是长期坚持支持和参加此项工作干部。申发康曾向我们介绍:“从上个世纪50年代公司成立开始,我们就一代一代地不懈努力抢救船工号子这一文化遗产。我抓船工号子这项工作,都已经230多年了。”在他们公司的川江号子表演的队伍中,都是来自船工一线的劳动者,其中突出的有著名老号工(号子领唱人)陈帮贵,蔡德元等一批老一辈的老船工;有拜陈帮贵为师的曹光裕、蔺承新等一批青年船员。

2、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对表演的组织指导

船工组队表演还来自政府和社会的要求。一般这类任务来自重庆市群众艺术馆接受市文化局、市委宣传部的安排和接受社会组织、单位的要求而与船工所在单位协商组织的。

作为专业艺术工作,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对群众艺术工作负有指导、帮助、辅导、教学等多项工作的责任,所以,他们将负责川江号子的编排创作、演唱表演的全部工作作为重心看待。川江号子属声乐表演,所以,它是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音乐部全体音乐家们的重点工作。他们负责了所有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布置的群众表演川江号子的演出任务。在这些工作中,彭孝纲、呜亚两位老音乐家在深入船工劳动生活中,为船工编写的川江号子组曲帮助船工演出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所以在《川江号子》(专著)中书写了他们一笔,记录了彭孝纲的《川江船工号子》和呜亚的《川江号子联唱》所起到的编曲作用。

在《川江号子》(专著)中,我们记录了如下这些在各条战线上为川江号子的发掘、整理、传播、研究等工作做出成绩的专业工作者,如:陶鹏、朱中庆、廖宗扬、臧鸣亚、彭孝纲、汤寿川……等等。 

七、陈帮贵等老号工确立了川江号子的艺术地位 

《川江号子》(专著)编写的时候,对重庆地区领唱川江号子的号工(俗称号子头)和船工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其中包括了长江及主要支流,以及其他一些有木船行驶的小河的现有老船工。他们都是川江号子的传承者、传唱人,他们在自己所在的地方都发挥了传承演唱川江号子的巨大作用。川江号子太丰富了,在《川江号子》(专著)中我们记录的只是部分有影响的少数凤毛麟角的情况。特别是船工们演唱的川江号子更是部分有代表性的地区、号工及其部分作品。我记得的也就是其中这些的活动的支离破碎的记忆。在《川江号子》(专著)中我们记录了以下川江号子传承人们的一些事例,如:

1,长江干流的号子工,有陈帮贵、蒋正才、蔡德元、李德清、谭学发、任官兴等。

2,主要支流的号子工,嘉陵江有张志高、吴秀兰(女);乌江有冉启财;酉水河有田景云;郁江河焦连树、谢刚顺;汤溪河有姚氏父子等等。

这批川江号子的传承人,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川江船工,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号子工,是最后一批劳动在船上,创造、发展、继承,并演唱川江号子的人们,再无来者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川江号子演唱资料,是川江号子重要的依据、可贵的资源。他们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当数陈帮贵老师父。

应该讲,我们现在所知的川江号子多数都是听陈帮贵演唱的。前面我们地录了陈帮贵自1950年起至2005年我们编撰《川江号子》(专著)时演唱川江号子的大致经历。这些演唱一部分是他与同辈老船工一起应邀参加表演的;一部分是带领的学生弟子应邀参加表演的。其中了为有影响的还是19877 月,应法国政府邀请,参加阿维尼翁艺术节,在其“世界大河相会在塞纳河”的民间艺术交流活动中,已达72岁高龄的陈邦贵、中年的蔡德元和年青的市歌舞团歌唱演员陈昌福代表中国应邀演唱了川江号子。他们良好表现和歌唱,震惊了参会者,唱响了世界。自此陈帮贵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声名大振,成了国内外声乐界都出名的演唱者,将川江号子的声名远播重洋,声振全球。

从此,陈帮贵带领一批老船工,或带上徒弟们登上不同的文艺舞台演唱川江号子,登上电视台各种平台,宣传、介绍、传播川江号子。川江号子被人理解、知晓和推崇……。

陈帮贵一批老船工演唱川江号子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也令人担忧。

令人鼓舞的是川江号子终被人们所重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保护的工作之中,受到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援助,受到邀请,受到各方的热烈的欢迎、奖励和尊重;令人担忧的却是;在川江号子一片赞誉声中,川江号子的传人已经年迈体衰,演出将后继无人,已达极具的衰退和濒临消亡的境地,令人担忧。

可喜的是,国家出台了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的各项措施,除了我们编辑出版《川江号子》(专著)的理论研究文集外,还有效地开展了川江号子的演出、培训、辅导工作。重庆这个工作除有老艺术家陶鹏曾建立“川江号子艺术学会”做了大量工作外,以后,主要还是由陈帮贵的徒弟们坚持开展的……。 

八,第二代川江号子传承人的执著表演与传承 

老号工陈帮贵,因其川江号子演唱优秀,一直领唱川江号子。19564月,他领唱川江号子《夺红旗》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荣获一等奖,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和文化部领导的亲切接见。19564月,他带头领唱的新编川江号子“夺红旗”,参加面全国职工业余曲艺观摩演出会,获得一等奖……1987年又因参加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在其“世界大河相会在塞纳河”的民间艺术交流活动中取得川江号子表演的突出成就,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因此,后来,被评为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民间艺术大师,重庆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川江号子》第一批传承人。

在第一批川江号子传承人的带动下,第二代川江号子传承人很快成长,他们有的本身就是第一批的老船工,只是因为名额有限而暂缓下来;有少数则是第一批传承人亲自带出的接班人,如原本是省级传承人的曹光裕和做出川江号子传承突出成绩的、原陈帮贵的二徒弟蔺承新。

曹光裕是重庆客轮公司青年职工,是陈帮贵收取的得意门生,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曹光裕已是重庆市舞会乐队中演唱歌曲的佼佼者。他声音洪亮,音质较好。在陈帮贵带动下唱川江号子有气势,有魅力,很感人。他是陈帮贵点名培养的川江号子领唱的徒弟。因其随师父陈帮贵参加一系列演出而逐渐代替陈帮贵进出中央电视、广播电台和各种文艺表演舞台表演川江号子,深受观众喜爱。在川江号子传承人评定中,先被评定川江号子传承保护项目重庆市级(省级)传承人。早已成为推动、宣传、演唱川江号子的重要传承人。在整个重庆市川江号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自陈帮贵离世后,他接过师父的事业,挑起了传承川江号子的重担,杠起了保护川江号子的大旗,开办了川江号子艺术传承讲习班,对外接受各种演出任务,对内开展川江号子的培训、辅导 编创任务,成绩斐然。因成绩显著,已晋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川江号子》传承人。

蔺承新,也是重庆客轮公司的青年职工,原共青团书记,陈帮贵“川江号子”的第二徒弟。他是随陈帮贵组队演出中仅次于曹光裕参与表演的演唱者。他心地善良,为人诚恳,勤奋努力,热心好学。默默地为弘扬川江号子精神,传播川江号子艺术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承新,是我自川江号子工作时就有所接触的川江船员。在多次川江号子活动的接触中,我发现他勤奋好学,对川江号子很上心,很卖力。除积极演唱川江号子外,包揽做了许多工作,不辞辛苦,不计报酬。特别在2011年参加上海全国“长江流域民歌号子展演”的活动期间,我们有更深的了解。

那一次是因曹光裕有事抽不开身,由蔺承新带领川江号子演出队赴上海参加全国“长江流域民歌号子展演”演出,我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参加理论研讨会并领队人员同行。此行目睹了蔺承新一帮川江号子演出队的演出与生活,了解了他们的工作生活与演出状况。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有着一些工作上的合作。

从他们身上,我了解了他们在川江号子的保护传承中所做的一些罕为人知的事情。我得知了继东帮贵参加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在国际上川江号子取得巨大成功后,他们相继参加了在我国举行的奥运会、世博会;在重庆召开的市长峰会、浙江象山举行的全国民歌号子展演、上海全国长江流域民歌号子展演、印象武隆演出、重庆——广岛友好城市10周年展演、黄桷树瀑布艺术节、重庆大剧院“稻盛和夫企业哲学报告会”展演等等的演出活动。据统计,自2004年他们组队演出至2013年以来,就有如下的一些演出活动:

2004年,参加贵州黄果树瀑布艺术节演出;

2005年,参加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闭幕式演出;

2006年,参加中国象山全国渔歌号子大赛并获一等奖;

2007年,参加重庆广岛缔结友好城市20周年文化交流演出;

2008  应北京奥组委邀请,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城演出10天,参加奥运文化广场活动,央视做了报道;

2009年, 参加文化部和山西省政府在山西太原、又玉、朔州举办的“中国风,民歌会”,用最淳朴的中国声音唱响中国,庆祝国庆60周年;

2010年, 参加上海世博会重庆周开幕式演出;

2011年, 参加上海全国长江流域民歌号子展演并获奖(63);参加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节目演出(824)。

2012年, 参加北大PE年会演出(121);

2013年, 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春晚节目录制(元月17日)并于大年初二(211)播出。

2013年后,曹光裕大力开展川江号子艺术培训工作,独立开展了许多表演、传承、培训工作。还团结已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儿子一道从事川江号子的创作活动很有成效。而蔺承新开展了他独立的辅导、教学工作,做了一些有益于社会工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公安消防队伍中建立和开展的川江号子保护、传承基地,将川江号子的影响扩展到了社会中,建立了有效的传播机制,使川江号子的保护、传承落到了实处。事情还需从2011年谈起。 

九、创建川江号子传承、保护、表演新机制 

20116月,蔺承率队参加“上海全国长江流域民歌号子展演。重庆代表团获得展演优秀奖组织奖的演出。这之后,蔺承新接到武警重庆市沙坪坝区消防支队歌乐山中队的邀请,商议武警战士学唱川江号子一事。他邀约了我一道前去沙区消防部队。蔺承新安排我给战士们讲解川江号子艺术价值,他向战士们传授川江号子演唱……。此次,他的教唱取得很好的成果,赢得了部队官兵的欢迎、信任。经过商量,2011818,一个中队编制为正连职单位,辖区包括“两镇一街”,即歌乐山镇、中梁镇、山洞街道,总面积约为70平方公里,年平均出警500余次的重庆武警沙坪坝支队歌乐山中队成立了川江号子演唱学习斑,并拟向重庆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申请成立“沙坪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20129月,该队参加湖北卫视主办的《我爱我的祖国》节目演出,演唱川江号子:

2013年,参加央视4台(中文国际频道)春晚演出,演唱川江号子。

2016年,参加沙坪坝区消防支队文化汇报表演,演唱川江号子。

2017414,中队作为唯一一个代表部队文化精品的节目在全市季度政工例会上演出。

蔺承新用五年时间在歌乐山中队先后共教出川江号子领唱两人、徒弟上百人。首开了在部队举办川江号子培训斑的先河,扩大了川江号子传承保护的基地和队伍并取得较好的影响和成绩,深得部队干部战士的欢迎和崇敬。部队表示,将继续把川江号子的培训和演出进行下去,作为部队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期内容坚持下去。蔺承新将作为负责部队川江号子的教学工作的首席教师而被长期聘用。并在部队消防宣传中被选为“形象代言人”。

为宣传和扩大川江号子的影响,拓展川江号子的保护、传承、发展方法,蔺承新又团结和影响了一批热爱川江号子又有经济实力的朋友,正在着手一件拍摄《川江号子》电影大工程的准备,要用电影的手段保护、传承、发展川江号子,将川江号子送至各种艺术领域,让它登上各种平台,并以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真是煞费苦心,千方百计为了这祖辈船工创造下来的川江号子竭尽全力。

由于蔺承新的坚持努力,终于开拓了重庆川江号子保护、传承、发展的阵地和渠道,做出了突出成绩,于20183月被重庆市非物质文化传播中心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江号子》荣誉传承人”。 

十,展望川江号子传承保护及表演的前景 

应该讲,作为劳动的川江号子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消失而被人们逐渐淡忘,但,作为歌唱的川江号子却因不朽的艺术价值将存活于艺术表演的舞台而被人们接受。因此,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江号子》的保护与传承,就只存在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必须坚持舞台的表演传播,靠观众的支持而存在下去,捨此没有别的出路。这就是川江号子面临的残酷现实,不得不令人担忧。不过,这种担忧对于整个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都存在,它是时代发展对文化艺术的客观要求,是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适应性需要的问题。从目前川江号子传承人们努力工作的情况看,存在这样的困难:

首先,困难在于川江号子的传承人逐渐从川江船工的人员中消失,以后的传承人将在不太熟悉的人们中产生,他们缺乏对川江号子的了解和真实的感情而在传承表演中失掉其固有川江号子的魅力,使川江号子存活不去而被舞台所淘汰。

其次,困难还在于川江号子的演唱过去全靠川江船工们的气质、情绪的展示而博得观众的喜爱和敬仰,但在声乐演唱技巧上研究不多。现在一经进入声乐艺术的舞台演出,艺术性、技术性都必须要经受得隹舞台观众的考验。因此,对川江号子的声乐技术的要求被突出地提了出来。

再有,困难还在于川江号子的表演形式过去都以船工船上劳作时的状况作为唯一的场景和形式。然而现实生活中此劳动形式已不复存在。那如何拓开单一的此种形式向多种形式变化、发展呢?这是川江号子的传承人和一切创作人员都会遇到而且必须着力解决的。

不过,蔺承新等川江号子传承人们和热爱川江号子的人们经常在一起探讨上述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以下几条原则,我认为有些可行:

1,重点还是利用川江号子的演唱去宣传、组织、传播川江号子的人文精神,使川江号子固有的魅力吸引人、鼓舞人,震撼人。作为一种精神需要,让人们热爱川江号子,愿意接受其感染而去喜欢它、演唱它、表演它。

2,提高川江号子声乐演唱水平,在发声技巧,和声重叠,结构变化等方面,在不损伤原川江号子总体面貌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要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关心并投入川江号子的活动之中,使川江号子的表演形式变得多样一些,更好听、好看些。要知道,这个时代,存在即合理。不懂得与与时俱进就会被边缘化和被淘汰。

3,要以蔺承新在部队建立川江号子保护传承基地为扩展方法,在部队、学校、工厂,或社区,建立川江号子或民歌演唱蝗传习所、 训练斑,并开展必要的学术探讨、教学、、讲座,进行比赛、兢赛,将川江号子的传播放在文化宣传工作之中、艺术发展之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去发展它、传承它,让川江号子影响子孙后代,并将川江号子的精神氷远发扬下去。

4,当然,川江号子还必须得到党和政府、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门的支持与帮助,需要社会企业、事业单位的支助和社会有贤志士的支持与援助。没有这些支持和援 助,川江号子的事业也是很难进行得下去的。

回忆至此,让我们已看到了川江号子的第二代传承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川江号子将继续保护、传承、发展下去。这让我们深信不疑。在此,我们向他们致敬,并祝愿川江号子在他们的努力下:健康、顺利、有效地发展下去!让我们这些曾为川江号子做过一些工作的老同志更加心安、更加高兴了呀!

 田大文  2018824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