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网》登载着王绍光教授的一篇文章:《重新找回阶级分析》,说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观点,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人群进行分类,但是,作者强调不是为了重启阶级斗争,而是“认清新形势下的基本社会构成,确认什么是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梳理各阶级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寻求缓和阶级矛盾的途径,防止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站在阶级立场,运用阶级分析的理论武器,却又憧憬缓和阶级矛盾以防止对抗,这怎么看都有点理想主义的色彩吧。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不就是建立在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通过谁拥有生产资料,谁不拥有生产资料来界定谁是剥削阶级,谁是被剥削阶级吗?一个剥削,一个被剥削,违背公平正义,这样的人与人的关系,如何能和平相处,相安无事呢?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历史功绩,就是让工人阶级清醒的认识到本阶级的经济地位,从而自觉的为消灭剥削而抗争。只要“重新找回阶级分析”的方法,就无疑是对人们,特别是当代“被剥削阶级”提个醒,告诉他们是处于“被剥削”的不公正地位。俗话说,“不平则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人们明确的感觉到自己是被不公正对待的一群时,你想让人们不“对抗”,人们就不对抗了吗?这就好像,一方面把处于迷蒙中的人唤醒:傻瓜,你被人欺负了;一方面又当和事老:呵呵,你不要反抗吆!能行得通吗?
因此,要“找回阶级分析”方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纯粹性,因为阶级分析就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是我专政你,就是你专政我,中间没有回旋的余地。否则,就不要“找回阶级分析”,在这个问题上,幻想“鱼”和“熊掌”兼得,应该是一厢情愿。
王绍光先生的文章中,不是也列出了另一种对社会成员的分类方法吗,“就是把社会所有成员看成无差别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人,一个个人,或者一个公民,一个纳税人,社会就是由个体组成的,这是自由主义的思路。”这样的分类方法,人和人之间,没有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才有可能收获“不对抗”的和谐愿景。
看来,王绍光先生是想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自由主义的“否定阶级分析”拼凑到一起,融合在一块,既想让他们斗,又希望“哥俩好”,这可真是个世纪难题。
想了解新思想,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动态资源论 dtzy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