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0日,由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能源环保领域中心(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举办,中关村绿创环境治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办,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清华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协办的北京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模式建立科技支撑研讨会在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三河燕郊)科研创新基地成功举办。
会议邀请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北京垃圾分类专委会主任王维平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程会强研究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专委会主任委员、原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胥树凡副司长,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检测分析室主任刘欣艳高级工程师以及各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大会主要对北京市生活垃圾应该如何分类,收转运处置系统如何衔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置的合理性、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北京垃圾分类专委会主任王维平教授给大家介绍了垃圾分类的原则、方式以及相关的创新技术。王维平教授提到垃圾分类应便于分别处理、分别回收利用;要由简入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应标注明确,易于掌控和操作;应实事求是,久久为功;应引导为主,处罚为辅。垃圾分类有四种方式,包括大类粗分、废品回收、居民垃圾分类以及垃圾收集储运过程中的机械与人工分选。在创新性技术方面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多年探索被否定或基本否定的处理技术。比如热解气化、微波、水解喷爆、等离子、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等。第二类就是我们现在继续关注的新技术。例如:适合农村垃圾处理的小型设备技术;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大件垃圾处理技术;生物酶除臭技术以及地沟油的循环利用技术。
接着,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的程会强研究员做了《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的思考》报告。全国垃圾分类如火如荼,垃圾分类在中国不是一个新话题,是老题重谈,但是现在社会上,对垃圾分类普遍存在不同的观点,对垃圾分类没有信心。程会强研究院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第一,从垃圾分类的认识和理解上做一些探讨;第二,从解决当前垃圾分类的一个基本的路径上做一个探讨。认为要解决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就要进行体制制度的改革,就是要环卫界和再生资源界实现“两网融合”。
接着,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专委会主任委员、原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胥树凡副司长从科技管理的角度作了报告——《用系统化思维推进垃圾分类与处理》。分别从对垃圾属性的正确认识,中国与全球垃圾处理产业链的关系,中国垃圾处理产业的宏观格局以及垃圾处理的发展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胥树凡提出垃圾分类一定要根据各地垃圾的种类、成分、数量、分布、经济价值、社会经济成本、技术条件、可操作性、环境要求等要素来决定是否分类,如何分类,分的粗还是分的细,完全要根据我们后期资源化的目标来进行分类,我们要进行垃圾分类,应该要求明确,简单易行,可操作性要强,而且管理成本和实施成本要低廉,而且我们决定的分类方式一定要有试行期,要逐步完善和加严。
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检测分析室主任刘欣艳高级工程师把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在这几年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一些数据呈现给大家。2014年到2018年生活垃圾的处理量从700万吨涨到900万吨,而且据目前估计可能2019年度会突破1000吨。对于后端垃圾处理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正因如此,垃圾分类才这么迫切,从垃圾治理上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源头减量,源头减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每个人在扔垃圾的时候,对它进行重新分类,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分类并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前端如何分,一定是和垃圾后端处理有关系,什么样的垃圾对应什么样的处理模式。垃圾分类还存在一些严峻的挑战,作为政治中心、城市的北京,急需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上将源头分类与末端处理协调发展。
来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李金惠教授、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的聂小琴研究员和上述专家学者就北京的垃圾分类与处置再一次做了热情的讨论。中国欧井集团、中京工程设计公司、象足中国集团、北京航天广通公司、中环创新公司、浙江联运环境工程公司也就自己公司的情况和案例谈了对垃圾分类与处置的想法和愿景。北京京文律师事务所的夏军律师根据接受的诉讼案件,针对垃圾焚烧处理处置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也从法律法规方面提出了对于垃圾分类我们还需面临的问题。
会后,参会人员对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三河燕郊)科研创新基地及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置参展企业的展出项目进行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