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治理中的“典型”与“样板”
从博弈论视角来看,特意树立典型、打造样板的做法,是比较愚笨的政府治理方式,难以真正吸引民众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以下是博弈论的分析逻辑。
如果一个社区的“治理”模式被塑造成典型、样板,那么接下来会有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和“经验介绍”,甚至会上央视、邀请到全国巡讲。不论是社区,还是先进个人,这种参观、学习和经验介绍,一次可以,两次还可以,三次勉强也过得去,但再有打搅或搅扰,就会烦不胜烦了;此外,社区还要承受来访者百般的挑剔和责难,因为再典型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更何况有些还不一定真的很典型,于是,莫名的压力会接踵而至。根据人的本性,这是必然的结果,任何人尤其是官方也完全可以预料到。
那如何让典型、样板能够或愿意承受这种无休止的来访与搅扰呢?很简单,要么社区人有完全的、不计成本的献身精神;要么继续或额外给典型、样板社区堆积资源,让其得到好处以补偿其额外的付出(相当于给加班费,这是正当、合理的),以至于可以持续地典型、样板下去。前一种情况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可以排除。后一种策略,问题就来了,要看资源是丰富的还是稀缺的。倘若资源是丰富的,每个社区都能够获得丰富的治理资源,意味着根本不需要什么典型,因为只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任何人都可以把一个单位、公司、社区治理好、服务好;倘若资源是稀缺的,那么政府对一个社区的额外投入,必然会导致其他社区所获取的治理资源不足,这是一种不公正,树立的“典型”有何意义和价值呢?(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问题的本质也是如此——政策问题的实质是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公正,而不是老师布置作业太多了。)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当然不排除有些社区的服务与治理的确有独到之处和创新价值;因此正确的做法是,这种典型和样板是自然挖掘或自由竞争的结果,同时赋予社区拒绝他人参观、借鉴、模仿和被介绍经验的权力。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为何如此热衷于树典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