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数字化保护路径探讨


古村落一般拥有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是利用相关数字化技术对古村落景观和文化内涵进行保护和传承,数字化技术是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原型识别、文献史料查阅、软件开发、数据库等各种技术的总和,通过各种技术实现古村落的相关文化资源和数据信息的数字化记录、存储、展示和传播。

数字化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古村落的自然力破坏、建设和生活性损毁等问题,切合了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从记录、保护、展示到发展的特性。随着5G时代的到来,社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技术将成为古村落保护的新引擎。目前,古村落数字化保护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数字化资源缺乏互通共享,呈碎片化现象,在保护主体上协调性差。二是重物质景观的空间信息提取,轻文化内涵的活化利用。三是古村落的发掘管理处于基础性资料整理、储存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为了进一步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和传承,构建一套较为全面的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体系,提出发展路径如下:第一,建立古村落信息化集成平台,实现信息交互和共享。将古村落建筑、道路、水系的空间数据进行采集,打造数字模型,构建多部门聚合和共享信息的数据库,提高信息共享和交流水平。第二,建立古村落数字化博物馆,深化文化内涵表达。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和三维场景建模,复原展示古村落景观,运用立体建物、动画模拟等形式,丰富游客的情景体验,使游客切身感受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积淀。第三,充分利用古村落信息加工技术,指导实践发展。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获取古村落的空间形态、景观格局、居民分布等数据,为古村落的规划设计、文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第四,强化非物质文化数字化手段,丰富村落文化内涵表达。采用遥感影像、数字音频、Flash动画、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归纳整合村落民风民俗、节庆礼仪、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资源,建立古村落文化“影像方志”,实现古村落文化内涵挖掘与外在景观展示的均衡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