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慢不下来


       时节一到,天黑的愈早了,以前9点天黑微亮,如今8点不到村里的路灯就已自动开启。吃完饭,在院子跑步五公里后再绕着村里的小道散散步,看看下方的亮灯的矿区,不知挥去谁家喧闹,听取谁家门前细语。

九月某天天已半黑,村路上一个老太弯腰负着背篓往山下走,边溜达和老太谝了起来。原来老太卖光了背篓里的土山药,现在顺道在返程的路边捡拾些枯枝回家烧灶。老太1972年从洛阳到略阳安家,如今73岁了,她说现在年轻人做饭都使煤气罐,只有老年人才烧柴火,到处散落路边的干柴无人问津甚是可惜。不觉把话题转到了老太的后辈身上,老太一下来了精神,我知道后辈人多半是她最大的骄傲。她说:儿子从小就特别懂事,但学习成绩不算理想,到了大学后都是靠自己挣生活费学费,后来在老太的故乡河南省会郑州安了家。但老太太还是留在了陕西,她习惯这里的生活。

走过“那些年代”的人都具有一种特殊的品格,这品格深入体内,在繁花似锦的年代默默闪耀,福及后世子孙,这就是“家风”“规矩”的特殊传承。边走边论,不觉变成了一捆干柴条,老太用我没看懂得手法一下捆绑完成,我要求帮忙背篓,老太认为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不会背,但终究敌不过一个热心小同志的满心“笑容”。她一手扶着腰,一手指着不知道哪里,借助着远方转角处的微弱路灯,顺着拉矿车洒落矿渣压出的车辙,一问一答、一说一笑、有条不紊安全到家。老太热情的说感谢我,我说这都是小辈人应做,何况这一路我向长辈请教诸多。

 在老人门前搬个小板凳,望着星空谝了起来。老太虽有口音不太能听懂,但凡我说起的她总能接着侃侃。除了乡村人种地的注意事项,本地文化、享受政策,连习主席最近的新闻她也知道不少。看着家里环境,大概便是用录音机听广播,用电视机看新闻,这是老太用来对着整个世界的工具。就这样谝呀谝着,以至于隔壁老太家儿子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活条件好了,村里的父老乡亲有了精神去关注生活以外的“幸福”事情。

 我告别了老太家,她送我到大路上,站在太阳能路灯下又说着最近的“幸福”,说着现在党给的从不敢想的生活。门口的那三轮车快30年了,以前为全村人都出了大力,是丈夫在世时的门面,而如今也废置太久。那个年代都是“三转一响”四大件,如今汽车都成了大伙儿的出门工具,出山去再也不麻烦了,去市里县里都是想去就去......我想老太这些话都是真心的,因为短短两小时内她几乎和我讲述了她所经历的70载岁月。

我向山上走去,路灯下的影子越来越长,直到这段的时光在时代的光影下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