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与占难价值论
【内容提要】:
商品价值有两重涵义:一是衡量商品的财富量的一个社会尺度;一是商品交换关系,即交换比例。商品的价值量由商品的有用性及占有性两个因素来共同决定,与商品的社会效用及占有难度都成正比例函数关系。
【关键词】:
价值,价值因素,有用性,占有性,社会效用,占有难度。
一、引言
商品价值理论是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和基础。几乎所有其他基础理论,除了经济规律理论之外,包括经济公平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等,都是以商品价值理论为基础的。价值理论不解决,相关的其他理论也会弄不清楚。比如经济公平理论方面,剩余价值理论就解释不了现在贫富悬殊、农民在家种田不受剥削反而不如外出打工受剥削收入高等现象。
现在,我国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同时使用两个对立的商品价值理论,即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或均衡价值论)。显然,如果劳动价值论完全正确的话,就不会有效用价值论的份。因为劳动价值论的立脚点是不同商品的有用性不能作量的比较,而效用价值论却恰恰是以不同商品的有用性有量的差别为前提的,并且劳动价值论从新中国刚成立时起就一直在使用,而效用价值论的开始使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同样,如果效用价值论完全正确的话,则劳动价值论也会被挤下舞台。因为,如果不同商品的有用性被证明可以作量的比较,则劳动价值论的立脚点即没有了。之所以出现这种两个戏码同台表演,各唱各的腔,各弹各的调的尴尬局面,就是因为两个价值论都是错误的,所以谁都说服不了谁,谁都没有办法把对方挤下舞台。
马克思认为,商品体上有并且只有两个属性,即有用性(使用价值)和劳动(劳动产品),并认为,有用性是天然的属性(即自然属性),不能抽象出同质的东西,所以不能进行量的比较。于是把有用性去掉。把有用性去掉之后,就只剩下劳动(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而劳动又恰好可以抽象出同质的抽象劳动,能进行量的比较,所以,劳动并且只有劳动是可以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唯一因素,也即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唯一因素。这是他的推理(参见《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而这里,他似乎没有看到,劳动同样是天然的东西,是天然的人的生理耗费。既然“天然的”劳动可以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那么就没有理由说同样是“天然的”有用性不能抽象出同质的抽象有用性(抽象效用或抽象使用价值)。而现实中,商品的有用性的的确确是可以作量的比较的,并且有用性的比较并不比劳动的比较来得困难。比如瘦猪肉与肥猪肉,我们谁也不知道生产一头猪的劳动,有多少花在瘦猪肉身上,有多少花在肥猪肉身上,即不知道生产瘦猪肉与肥猪肉的劳动量的差别。如果按劳动价值论的说法,就没有办法对瘦猪肉和肥猪肉进行定价,但现实并不是这样,并不存在定价的困难,因为人人都知道瘦猪肉和肥猪肉的有用性的量的差别。日常人们买衣服、买鞋子,都喜欢买好看的、耐穿的;买手机也是要挑好看的,内存大性能好的;不同质量的大米有不同的价格;买武器都讲究效费比;买任何东西都以质论价;以及商品(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如网络技术以4G代替3G、5G代替4G;高铁和动车代替普通列车。等等。这都说明,商品的有用性是可以作量的比较的。
同类商品之间只作初级抽象即可互相比较,比如瘦猪肉与肥猪肉之间。类别相差越大,抽象越要更进一步,总之抽象出相同的质为止。
既然商品的有用性,也是可以抽象出同质的抽象有用性 ,是可以作量的比较的东西,那么 ,马克思 把劳动看作是商品体上唯一可以作量的比较的因素,并成为唯一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这个推论,显然是错误的。
人们要的是商品的有用性,而不是劳动。劳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如果天上真的会掉馅饼,并且像雨水那么多 ,人们就不会辛辛苦苦去做馅饼,就像天上会下雨水,地上会涌泉水,所以没有人去制造水一样。人们做馅饼是为了用馅饼来充饥,而不是为了其中所“含”的劳动。所以,把劳动看作是唯一的价值因素,而把有用性排除出去,这显然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可见,马克思关于劳动是商品价值量的唯一决定因素的推论是完全錯误的。
效用价值论的错误,首先也在于没有分出有用性的具体性和抽象性。边际效用说的也是具体的个别的自然的有用性,即具体效用,而不是抽象效用。所以连马克思提出的疑难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即不同商品的有用性千差万别,如何作量的比较,没有解决。其次,现实中,效用的比较 并不是以商品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效用为标准。你说买者要以最后一杯水的边际效用来计价,那么,卖者同样可以要求以最先一杯水的边际效用来计价。这样买卖就谈不成。因此买卖双方必须各让一步,比如按平均边际效用来计价,买卖才会成功。实际上,商品交换是买卖双方利益的平衡(这也是“效用最大化•生产耗费最小化”这个基本经济规律要求的自然结果),所以,不是只由买方说了算。再者,边际效用只是部分地包含了占有性因素,但没有全部包含。另外,随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边际效用的减小,并不是像效用价值论所说的那样直线递减,到某个点或某些点可能是跳跃式或断崖式减小的。所以说,效用价值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劳动价值论也好,效用价值论也好,都是在“盲人摸象”。劳动价值论摸到了劳动,说商品价值由劳动来决定。效用价值论摸到了效用,说商品价值由效用来决定。实际上,劳动和效用都是,并且都只是商品价值因素的一份子,而不是全部。就像大象的耳朵和尾巴只是大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大象的全部或整体一样。因此,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都没有办法完整的把握商品价值的整体或全部。所以,两者都是错误的。
对于这么明显的错误,我们千千万万的学生、老师、还有专门从事研究的理论家,却视而不见。老师是为教而教,学生是为考而学,专家学者为研而研,根本不辨真伪,不问对错,不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能否解释实际现象,能否指导实践,几十年来就任由这些错误理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滥竽充数。劳动价值论虽然指出了劳动剥削,但它并不知道社会经济的不公平及贫富分化的最大原因是资源的占有和使用的不公;也不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更不用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了。
鉴于此,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在这里提出我们正确的“效用与占难价值论”,以打破上面所说的这个局面,并企盼能为中国经济学(政治经济)大厦的建设送上一块小砖头。
二、基本概念
1、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财富。包括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财富是效用的载体。财富的实质是效用。财富看上去是一些有形的物品,如大米,衣服,房子等等;或无形之“物”,如知识、信息、劳务等等。
劳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看法是错误的。 商品既可以是劳动产品也可以是非劳动产品,即天然存在的物品。如处女地、原始森林、天然的河流、湖泊、海洋及其中的鱼类等等,这些物品(财富)都未经过人们的劳动,天然的存在,并天然地对人们有用,是天然的财富,它们都可以成为商品。
人们无意中偶然拾获的钻石(如1977年我国发现的“常林钻石”),与人们专门去寻找、采挖得到的,其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并没有两样,也就是它们的有用性并没有两样。或者换句话说,钻石的有用性并不因为有没有经过劳动(专门的寻找、采挖)而有差别。而人们需要的是钻石的有用性:硬度及光泽等,而不是劳动。所以,没有人觉得,因为钻石是人们无意中偶然拾获的(不含劳动)就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基本属性,也即必要属性,是商品的有用性和占有性。这两个属性是物品(财富)能够成为商品的“唯二”的条件,也即必要条件。除此之外,没有第三个内部的必要条件。于外部而言,当然还有一个条件,也就是“拿来交换”。物品必须交换,否则它就不成为商品。但这只是外部条件。或换言之,物品要拿来交换,必须具备的两个内部的条件是物品的有用性和占有性。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物品(财富)必须有有用性,即有效用,能满足人们某一或某些方面的需要,要不然就没有人去买它,交换也就不存在,物品自然就成不了商品。另一方面,物品(财富)必须有占有性,也就是对它的取得或占有必须存在一定的困难度,并且对它的占有是可以转让(让度或转移)的,要不然交换也不存在,该物品自然成不了商品。空气和太阳光之所以不能成为商品,不存在买卖,是因为它们是无主之物,不存在占有性,虽然它们的有用性,即效用,很大。因为谁都不能将之独自占有,除了他自己亨用的之外,而每个人都以自由的享用,无须经他人之手,所以买卖自然不可能存在,也就是交换不存在。这样,空气和太阳光自然就不可能成为商品。这是通常品的情况。而有一种特殊的情况,空气和太阳光可以具备占有性,从而它们可以成为商品。附在房产(房屋)上的空气和太阳光即如此。我们知道,商品房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座向的不同,楼层高低的不同,影响到空气质量的不同,冷暖的不同,光照(采光效果)的不同,也就是空气和太阳光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时间段的不同,从而影的到房屋的价格的不同。实际就是开发商在不同房屋单元之中“圈占”到的空气和太阳光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同,从而使得房屋价格有额外的差别。而这额外的价格的差别,实际上是因为其价值的额外的差别。这额外的价值来源于附在房屋上面的空气和太阳光。而这圈占并不是(并没有)对空气和太阳光加入了劳动,并且“圈占”本身也没有改变空气和太阳光的数量和质量。这也证明了劳动并不是空气和太阳光之所以不能成为商品(通常的情形),或能够成为商品(房地产的特殊情形)的原因。并证明劳动不是商品的必要因素。
占有性有三方面的含义。这里我们再说明一下。
一方面,物品(财富)的取得或占有有困难度而不是垂手可得,或要经过劳动,或要消耗时间或机会(机遇)。另一方面,物品(财富)的占有是可以转让的,即是你可以占有,别人也可以占有。如果不可转让即不存在占有性。如人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并不能转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所以人的生命不存在占有性,不能成为商品。而人体器官即有占有性,可以成为商品,因为人休器官可以从一个人身上移殖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帮助延续这个人的生命(生命活动)。还有,占有性是社会占有性。占有是指社会占有,而不是个人占有或个别占有。
3、价值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内涵,或者说两重涵义:
一是衡量(量度)商品的财富量(数量)的一个尺度(社会尺度);二是商品(即财富)的交换关系,即交换比例。
这个交换比例,也是财富量的比例。 所以说,归根结底,商品价值两种涵义实际都是指商品的财富的量。
这两种涵义,与物体的重量和比重有点相似。物体的重量和比重的参照物是水,商品价值(财富量和交换关系)的参照物可能是谷物或黄金。
衡量商品的财富量有多个尺度,比如自然尺度中有体积、重量、个数等。而商品价值是一种社会尺度,即社会性质的尺度(区别于上面所述的自然尺度),也可以说是商品的财富量的市场尺度,或商业尺度(或商品尺度)。总之,是社会性质的。价值所衡量的财富也是社会性质的财富,即社会财富,而不是自然性质的财富。并且这个“财富”也已经不是单纯的通常意义的财富,即已不单指效用(社会效用),而是已包含了占有性因素在里面的“财富”,即把财富的取得或占有的困难程度也考虑进去了的“财富”。
以上这些理解非常重要。这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枢纽。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实质是研究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科学,也是研究社会经济公平和经济效率的科学,即研究财富分配的公平和财富生产的效率的科学。价值与财富的关系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最基础、最根本和最核心的问题。
从有用性方面来讲,不同的商品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任何商品都具有相同的财富的质,即抽象效用,也就是抽象意义的商品的社会效用。或换言之,不管商品的具体或个别的效用是如何的千差万别,都是对同一个人的需求的满足。不管是以衣的方式、住的方式、行的方式、或乐的方式、健康的方式,都是对人(同一个人)的需求的满足。所以,不管商品具体的有用性——自然的具体效用或自然的个别效用——如何的千差万别,它们之间都可以作量的比较。
至于占有性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一样,占有难度也是抽象意义的占有性(社会占有)。 这里顺带说一下 ,劳动是占有性的一个普遍而特殊的形式,但不是一个独立的价值因素,它只包含在占有性里面。
三、价值因素和价值公式
1、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及价值量的决定
①、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有两个,即有用性和占有性。这两个因素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商品的两个必要属性。它们共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②、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公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商品的有用性和占有性两个因素来共同决定,与商品的社会效用(有用性)和占有难度(占有性)都成正比例函 数关系。
如果用V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用U表示商品的社会效用,用C表示商品的占有难度,则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的有用性及占有性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V=F(U,C)…………(1)
或:
C·U
V=K———— ……(2)
C+U
——
2
其中,F表示函数关系;K表示关系常数。
从(2)式中可以直观的看出:
商品的社会效用U越大,则商品的价值量V越大,反之越小;商品的占有难度C越大,
则商品的价值量V越大,反之越小。
如果商品的社会效用U为零,如市场上烂掉的水果或疏菜等,则U·C为零,于是“商品”的价值量V也为零;如果商品的占有难度C为零,如空气和太阳光等,则U·C也为零,于是“商品”的价值量V也为零。
可见,这个价值公式可以很好的解释实际的经济现象。而此前的劳动价值论或效用价值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2、有用性,社会效用
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有两个很大的困难点,一个是上面说过的价值与财富的关系问题,另一个即是商品有用性的社会效用。前一个难点难倒了劳动价值论(者);后一个难点同时难倒了劳动价值论(者)和效用价值论(者)。从这里可以看到“社会效用”的复杂性和理解的难度。
劳动价值论认为不同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千差万别,只有质的不同不能作量的比较。因为它只看到了有用性的具体性质,即自然属性,一面,而没有看到有用性的抽象性质,即社会属性,一面。
效用价值论之所以弄不清楚水的价值为什么比钻石小的原因(虽然它认为它弄清楚了),也因为它没有弄清楚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有用性是抽象意义的社会效用而不是具体性质的自然效用(或称自然性质的个别效用)。
社会效用是本人的首创(发现)。它包括有用性的三个方面的社会性:一是商品与需求者之间的关系,表示有用性的非自然性非具体性,即抽象性,即不管物品(或商品)的有用性的自然的具体性质如何,都是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同时有用性的性质和大小与人的需求有关,而不单跟它自身有关;二是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三是消费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商品的社会效用 ,是抽象性质的,即非具体性质非自然性质的;同时是社会的而不是个别的(这个社会或个别包括商品以及人的社会或个别)。
决定商品社会效用大小的相关因素有:商品的具体的个别效用(自然效用)、消费者的需求、与别的商品的关系(需求比例、替代关系、拉动关系等)、所处的消费(需求)层次、相应的消费者(需求者)所处的消费(需求)阶层、供求状况、效用(消费)属性(如独亨型、分享型等)、时间、区域、交换(市场)势力(力量)等等,不能尽举。下面简单解释一下。
①、效用(个别效用)
商品具体的个别效用,即自然效用,是其社会效用的基础,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具体的个别效用越大,其相应的社会效用也越大,反之越小。比如一部手机,其功能越多,性能越好,外观越好看,则其社会效用越大,价值也越大,市场价格也越高。电子产品不断的更新換代就是为了创造出更大的具体的个别效用,以使其获取更高的价格(和利润)。衣服、鞋帽,不断的变换新花样新设计也是为了追求美观这种具体的个别效用,以取得更好的销售收入。
②、消费者的需求
效用来源于需求(除物品自身的性质之外)。有需求才有效用,没有需求就没有效用。需求越大,则相应的商品的效用越大,反之越小。比如有些地方的人不吃动物内脏,对于这些地方的人而言,动物内脏的效用即为零。四川、重庆和贵州等地的人喜欢把折耳根(鱼腥草根)做成凉样菜吃,所以折耳根对他们来说有效用。其他地方的人不吃,所以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折耳根的效用为零(药用除外)。
可见,效用既取决于商品(物品)自身的性能,也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
③、与别的商品的关系
主要是所占的消费(需求)份额(比例或比重),以及替代关系和拉动关系。这与商品彼此的性能、质量、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偏好等等都有关。
虽然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很高,但是其购买力及消费(使用)能力是有限的。我把它叫做“消费的有限性”。所以,一个人总是把所有的消费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举个例子,比如,某人一餐的饭量是大米饭5两,或馒头5个,给他1斤的大米饭或10个馒头他肯定吃不完,即使他想吃。另外,大米饭与馒头互相都有替代作用。如果他原本是要全吃大米饭5两。现在他想吃一个馒头,则吃大米饭的量就只有吃4两。这样,对他来说,大米饭的效用就减少一两的相应的量。这是消费力方面。购买力方面,如果这个人原本每餐要吃5两大米饭,但是他现在经济有困难,没有那么多钱买大米,只好每餐吃3两大米饭,不足的饭量用较便宜的杂粮代替。这样,对他来说大米饭的社会效用减少了2两相应的量。这是一个人的情形,把它放大到整个消费市场,道理也是一样的。
还有拉动关系。如摩托车会拉动汽油和头盔的消费;旅游会拉动交通(客运)、住宿、餐饮的消费,等等,等于是增加被拉动的商品的效用。
④、消费/需求层次
商品所处的消费(需求)层次对商品的社会效用影响也很大。比如食物(如大米饭或面食)和水是人类生命活动一天都不可缺少的东西,其具体的个别效用(即自然效用)是很大的,但其社会效用却很小。这是由于它们处于消费/需求层次的最底层(最低层)。消费/需求层次如同一个金字塔,越底层,需求量越大,或需求频率(次数)越高(多),消费/需求人数也越多,但对应商品的社会效用却越小,成倒金字塔形。越是上层,消费/需求量可能越小,或消费/需求频率越低,但对应商品的社会效用越大。比如钻石。越是靠近生理层次的需求(消费),其相应的需求欲(消费欲)越低,对应商品(物品)的社会效用越小;越是精神房次的需求(消费),相应的需求层次越高,对应的商品(物品)的社会效用越大。没有食物和水,人类不能生存,没有钻石却可以。但是为什么钻石的价格那么高,大米和水的价格却那么低,很大部分的原因即在这里,而不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边际效用(关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错误,本人在《价值难题新解》中有具体的分析)。
古人说的“温饱思淫欲”这句话,也很好地说明于需求层次与效用或价值的关系。人们首先要解决“温饱”这个基本的生命生理需求,即生存需求,才能想别的东西。“食色性也”。“食”和“色”都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自然)需求,而从生命(生存)需求上讲,“食”比”色”更重要,“食”排在“色”的前面,所以”温饱”之后才能“思淫欲”。从需求层次上讲,“色”在“食”的上层,即“色”的需求层次更高。人们往往都是在较低费的消费/需求层次得到满足之后,往更高的消费/需求层次上想,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而与温饱的“温”有关的”衣食住行“的“衣”(包括鞋子、帽子),在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衣”的功能(效用)就不只是为“温”而衣,更多是为“美”而衣了。“美”是心理需求,“温”是生理(生命)需求,心理需求比生理 需求处于更高的层次。所以现在很多衣服、鞋帽,更多是追求美感及名牌。名牌除了美,更加了一层“虚荣”的心理效用。“虚荣心”或“荣誉感”又比“美感”处于更高层次的心理 (精神)需求。所以名牌产品比普通品牌产品价格高出许多。这不单是品质的原因,
消费/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大至可分为,生存、安全、舒适安逸、愉悦、荣耀等几个层次。还有一个嗜好或偏欲,可能穿插其中。
⑤、消费/需求阶层,或消费/需求群
动聊上万元一个的名包,动聊几百万元一幅的名画,或上千万元一件的古董,是有钱人玩的东西,普通老百姓是与之无缘的,除非你家中有你祖上留下的稀有古董。这些东西与普通食物(如大米)、水等也不会放在一起评价(包括其效用、占有难度、价值、价格等)。如果不是少数人那么有钱,这些名包、名画、古董也不可能那么值钱。普通老百姓连温饱都可能成问题,没有谁会拿上万元去买一个名包,更不会拿几百万元去买一幅名画。事实上他根本就拿不出那么多钱,他奋斗一辈子可能都挣不到几百万元钱。如果消费者都是一群连温饱都没有实现的人,那么名包名画的效用(社会效用)即不如大米。但是,尽管世界上多数人都在为一日三餐奔波,但并不妨碍有少数的人富得流油,钱多得没有地方花,不妨碍他们挥金如土。
所以,如果某一商品的主要消费/需求群体,也即消费/需求阶层,是有钱人,则其相应的社会效用(而非具体的个别效用)就较大,大于它的具体的个别效用,钻石、名包名画即是;反之就较小,小于它的具体的个别效用,大米、水等即是。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能享受高消费/要求层次商品的人,往往也是有钱阶层的人。所以,消费/需求层次与消费/需求阶层(群体)也是有关系的,即二者有相关性。
不同商品有不同的处于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群体,不同商品有不同的社会效用及占有难度、价值、价格标准。并不是所有商品对所有的人(消费者)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及统一的社会效用和占有难度,以及价值、价格标准。但是低消费/需求层次的商品(如普通大米),对所有的人可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一些特殊大米与普通大米却不是同一个市场。
消费/需求阶层也是一个金字塔。
⑥、供求关系
供求状况可能影响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影响商品的社会效用,虽然对其具体的个别效用,即自然效用,没有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商品的占有性,即占有难度。“物以稀为贵”说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有用性,即社会效用;一占有性,即占有(取得)的难度。越是稀有的东西,人们越想要;越是丰足的东西,人们越是不当回事。这是有用性方面。占有性方面,自然是越稀有越难得到,占有难度大;越丰足越易得到,占有难度小。
如果供求状况是一个长期的常态,我们即将其的影响到的社会效用看作是常态的社会效用,决定的是价值;如果供求状况是暂时的,即将其所影响到的社会效用看作是暂时性的,影响的是价格。但这个时间的长短,即哪样属于长期哪样属于暂时,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商品的供求常常是一个波动的优态,即动态的平衡状态。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段的供求状况(平均值)看作是这个时间段的常态,它影响这个时间段的商品的社会效用,从而影响商品的价值。
暂时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会经常出现,但长期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也会出现。暂时的不平衡可看作是非常态,但长期的不平衡却属于常态,不管是供过于求的情形或供不应求的情形。
供求关系有时间性,也有地域性,由于生产力(供给力)及需求的影响。
⑦、时间和地域(区域)的影响
不同的时间(时期或时间点),和不同的地域(区域)商品的社会效用也有不同的变化。这主要是通过需求及供给两方面的原因所引起。
比如节日期间,人们对吃、喝、玩、乐及家人、朋友团聚更加重视,所以吃的、玩的、行的,相关的商品的社会效用会暂时性的变大,其价格也因之暂时性的升高。非典期间、新冠肺实疫情期间,某些相关的的医药用品如板兰根、口罩、酒精、消毒水之类,其社会效用会暂时性的增大。这样的时期,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比平时遭受到更严重的威胁,所以人们对于那些能维护他们生命和健康的医药用品或医疗会更加重视,其需求比重(在他们的全部需求中)会更大,于是使得这些商品的社会效用变得更大。农产品的季节性,也从供给方面影响农产品的社会效用。
有句话叫“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人们的消费习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改变。除了心理上的自然改变,现实的变迁也会推动人们的改变。比如,以前人们都喜欢穿新的、没有缝补过的衣服,而现在的年轻人却喜欢故意做旧做破的衣服;又如,智能手机的出现,普通手机被淘汰。这些就是时间对商品的社会效用的影响所致。
地域性的解释可以参看上述第③点“消费者的需求”的分析。这里再举一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玉林(广西)人觉得黄豆比白豆(饭豆)好吃,所以黄豆卖得比白豆贵;而贵县(广西,现在的贵港市)人更习惯吃白豆,所以在贵县,白豆要比黄豆卖得贵。这是不同地域对同一商品的社会效用的影响,从而对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产生影响。我们知道,不管黄豆或白豆,其具体的个别效用,即自然效用,在玉林或贵县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不同地方人们需求的差异 ,导致其社会效用的大小有所不同。
⑧、其他,效用属性,交换势力
如烟花效应,或叫肥皂泡效应。
影、视、歌、体等娱乐或竞技类,等于是另一种的“淫欲”。这些类型的商品的社会效用被非理性的超常放大,形成烟花效应 或肥皂泡效应。实际上,其具体的个别效用,只有那么一点点,却像烟花或肥皂泡那样放得那么大。追星族多数都是年轻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们“温饱”了,所以“思淫欲”去。使得影、视、歌、体相关商品的有用性,即社会效用,被畸形放大。
效用属性,是指商品的效用是独享型,还是共享型,或分享型的特性。如食物是独享型。 一碗饭、一个馒头、一块肉等,你吃完了,别人即分享不到。反过来也一样,别人吃完了,你也吃不到。书籍是有限分享(共享)型。你看完了别人还可以看。 但人多看了书会破掉。 还有无限分享型。如科学文化(知识)类。比如一个中药方,多少人用都不会有耗损。这些属性会影响相应商品的社会效用(还有占有难度)的大小。
不同商品的交换势力(力量),或者叫市场势力(力量),往往是不对等的。这也很大程度影响到商品的社会效用。比如我国这几年的房地产,就是一种交换势力很大的商品。几乎所有的其他商品都被它压制。它的社会效用变大了,其他商品的社会效用相对变小了。
影响商品社会效用的因素,除了上面所述这些之外,可能还有很多,这里不能尽举。
社会效用这东西,研究起来很复杂,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它的评判,却是很简单、很轻而易举的事情。人们在日常的商品交换(买卖)中,无时无刻不是轻轻松松地对社会效用的大小作出判定的。
3、占有性、占有难度
相关因素:自然、生产(生产力)、劳动 、供求、时间、地域 、效用属性、交换势力等等
物品(或商品)的占有性首先是自然(天然)形成的。地球大气层充满了空气,人人都可以随需随取,自由亨用,无须经他人之手;太阳光虽然在黑夜里和阴雨天无法得到,但在出太阳的白天也是用不完的,并且也没有人能圈占一些留到黑夜里或阴雨天用。所以空气和太阳光没有占有性(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也是不能圈占的)。但是如果你一旦将之圈占,并且有人要经过你才能得到,则它们的占有性就产生了。所以占有性又必须有人的参与。因为,世间万物虽然是自然赋予的,但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就不存在占有,物的占有性就无从谈起。所以,物品(商品)的占有性是物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我暂时想到的与物品(商品)占有性相关的因素有:自然、生产力、供求、效用、时间、地域等等
下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①、自然
占有性有三个内涵,一个是占有或取得的难度(困难度),即是稀缺的;另一个是可以占有并可转让;第三个是社会性。前两个方面都首先看自然的力量,或自然的赋予。空气不稀缺,也不能占有和转让,所以不存在占有性。太阳光选择性地稀缺,如黑夜和阴雨天,以及日照短的地区,但不能占有和转让,所以也不存在占有性。月亮、星星也一样,不存在占性。水同土地一样,是稀缺的,并且可以圈占或其他方式占有,并能转让,所以水和土地存在占有性。人的生命,每个人各自占有,但是不能转让,所以,也不存在占性。
世间万物都是自然赋予,所以,它是否存在占有性,或占有的难度是大是小,首先看大自然,其次才是人力,即人的生产力方面的情况。因为人类不能生产出物质,只能改造现有的物质,让其更适合人们的需要。并且这种改造也离不开自然力及自然规律。而精神方面的东西,也是“物质决定意识”,离开物质,意识也无从谈起。花岗石在地壳表层中含量较多,所以它的占有难度较小;而金刚石在地壳表层中的含量较稀少,所以它的占有难度较大。
②、供给和需求
物品(商品)是否稀缺,或稀缺程度如何,除了看自然的存有量之外,还要看人们的需求,即供与求两方面的情况。整个天空只有一个月亮,但如果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喜欢它的样子,那么它也是多余的。又如我本人的书法,写得即么难看,没有一个人喜欢,所以即使很少,也不稀缺,其占有的难度也很小。
某一商品,如果需求量大,供给量也大,其相对的市场占有难度,可能不大,也可能较大,要看具体的供求状况;如果需求量大,供给量小,则市场占有难度即较大,反之较小;如果需求量小,供给量也小,市场占有难度也可能较大,也可能不大,要看具体的供求状况。
③、有用性
占有性与有用性有相关性。商品效用的大小,影响到需求,从而影响到供求状况,影响到占有难度。
④、生产的难度、生产力。
商品生产的难度,影响相应的生产力和生产率。生产力影响到供给,也影响到有用性。生产力的提高,增加了供给量,往往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品质),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有用性。供给量的增加降低了商品的 占有难度(生产力的提高,本身就意味着商品占有难度的减小)。而效用的增大又可能影响需求量,从而影响占有难度。
人参、虫草生长困难,自然的生产力不高,所以野生的量并不多。而人工种植也不容易,所以人工的生产力也不高。这与人们的种植技术相关,与人参、虫草的生长特性也有关,即与其生产的难度有关。这使得人们占有有人参、虫草的难度较大。
所以说,相应的生产力与商品的生产难度是相关的。而占有难度与生产难度、社会生产力都有关联。
生产力的耗费,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时间、市场、资讯(数据)等等的耗费,从某种意义上讲,的一定程度反映了商品占有的难度。而反过来说,这些生产力因素的先进程度,又反过来影响到商品的生产率,从而影响到其占有难度。
⑤、时间、地域,及效用属性、交换势力的影响
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时期)、不同地域其占有难度会有不同。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 ,上面说的四个因素都可能不同,从而影响到商品的占有难度的大小。效用属性、交换势力既影响到商品社会效用的大小,也会影响商品占有难度的大小。
四、结论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财富。财富是效用(有用性)的载体。财富的本质是效用。同时,商品财富包含了占有性因素,是社会性质的财富,而不是自然性质的财富。
2、商品价值有两重涵义:一是衡量商品的财富的量的一个社会尺度,二是商品的交换关系,即交换比例。
3、商品的价值量由商品的有用性及占有性两个因素来共同决定,与商品的社会效用及商品的占有难度都成正比例函数关系。
陈绍惠
2020,10,02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