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郭向阳     文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1、孙中山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2、宋庆龄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是已故中国革命家及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第二任妻子。1927年11月1日,宋庆龄等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在香港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1940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以表尊崇。故而根据传统习惯,宋庆龄女士亦被尊称为“国母”。1981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宋庆龄在其北京寓所病逝,享年88岁。

3、张澜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张澜(1872~1955),男,字表方,汉族,1872年生,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10月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张澜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自1941年10月继黄炎培后任民盟中央主席,直至1955年2月逝世止,共14年。他领导民盟始终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1943年著文《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揭露国民党“实施宪政”的骗局,阐明民盟的民主政治主张,为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抗战胜利后,他领导民盟响应中共团结统一、和平建国的主张,坚定地与共产党保持一致,反对内战。1945年12月致函国共两党,对团结、民主、军事、国家建设诸问题,提出民盟的意见,吁请国共双方于1946年元旦下令停战。1946年代表民盟出任旧政协首席代表。内战爆发后积极促进国共和谈,和谈破裂后,领导民盟总部发表声明,拒绝出席伪国大。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他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2月9日逝世,享年83岁。

4、黄炎培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中国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1965年12月21日逝世于北京。

5、章士钊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章士钊(1881年3月20日~1973年7月1日),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于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 )。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1911年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为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6、陈嘉庚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今厦门市集美区)。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7、李济深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李济深(原名:李济琛 字:任潮)1885年11月6日出生于广西梧州,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领导人之一。

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西江善后督办、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留守广州。

1927年曾参与蒋介石的反共活动。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

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8、杨昌济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杨昌济(1871.4.21--1920.1.17),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后求学于岳麓书院,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

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省第一师范等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先后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促成新民学会的成立。参加筹备湖南大学,撰《论湖南创立省立大学之必要》,被誉为"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 。1918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15年在湖南高师讲学,上半年兼一师修身课。一师学生毛泽东等发起驱逐校长张干的运动,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人的学籍,杨昌济与徐特立等教员出面,要求张收回成命。对毛泽东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杨昌济认为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1917年上半年,仍任湖南高师教授,兼任一师修身、教育学教员。向《新青年》推荐发表毛泽东("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北洋政府决定撤销湖南高师,杨昌济坚决反对。为此,他与同仁呈文湘政府,历数保留高师并创办湖南省立大学的重要性。他还特地写信给当时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留日同学范源濂,力争保留高师,同时请他解决学校钟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下半年,高师奉命撤销。经湖南省政府备案,成立湖南大学筹备处,由杨昌济等人主持其事。之后任湖南商专教务主任,兼修身课教员,同时任一师修身教员。在湖南任教期间杨昌济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并促成新民学会的成立。萧子升、蔡和森与毛泽东是杨昌济的三位得意弟子,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毛泽东、蔡和森两位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领导人,而青年时代的激进分子萧子升则坚持信仰无政府主义,解放后长期旅居国外从事文字教育事业。

1918年6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他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促成了爱女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

1919年五四运动时,发表《告学生》一文,表达对青年的热切期望,并参与发起北大哲学研究会,著文号召青年敢说敢做。杨昌济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并告诫他们自己平身"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志愿。支持成立新民学会,筹备创立湖南大学。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临终前曾致信好友章士钊(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信中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后归葬长沙县板仓。著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9、章伯钧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章伯钧(1895年11月17日-1969年5月17日),安徽桐城人,中国政治活动家 ,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长,《光明日报》社社长。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0、谭平山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谭平山(1886年-1956年4月2日),原名谭鸣谦,又名谭彦祥,字诚斋,号聘三、诚齐 ,广东高明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建树、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

辛亥革命时,他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后,他在陈独秀的帮助下建立广东中共支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在著名的南昌起义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不屈不挠,组建中华革命党、创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参加新政协,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特别是在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开展新政协运动中,他的主张和影响为民革和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协商建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张治中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误导致"11.13长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职。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包尔汉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

张治中在国民党任职期间受到蒋介石的认可和重用,但是由于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因而被国民党称作叛徒。解放战争后,鉴于张治中对中国和平做出的贡献,被称为"和平将军"。

12、李宗仁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临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13、卫立煌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合肥县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取得了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南京之围、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称其为"支那虎将 "。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

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4、李根源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李根源(1879-1965),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云南腾冲人。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梁河九保乡),近代名士、中国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

清光绪五年(1879年)6月6日,李根源生于云南腾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昆明高等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11月,入日本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9月,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民国六年(1917年)2月,到任陕西省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辞去其国会代表职,隐居吴中。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返回昆明就任云贵监察使职。1965年7月5日,李根源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

李根源是辛亥元老,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参与领导云南起义,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修建英雄冢,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在昆明"重九起义"、云南军都督府建立、滇西问题的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5、梁漱溟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6、马寅初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字元善,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浙江嵊州人。

马寅初自幼聪颖,刻苦攻读,曾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拒绝军阀、政客拉拢,毅然到北京大学任经济学教授,致力于教学与科研,著书立说,抨击时弊,成为"五四运动"前夕就享誉很高的教授。 曾担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但他仍潜心考察研究,发表高质量论文四十多篇,其中《新人口论》是一篇卓有见地的不朽之作。 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因病逝世,享年100岁。

 

17、李鼎铭

 

李鼎铭(1881~1947)原名丰功。陕西米脂人。出身农家,曾从事教育事业十余年,并开办医馆,治病救人,群众颇多赞誉。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由于中共政策的影响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加上他的学生、共产党员郭洪涛、艾楚南、张汉武、曹力如等的争取,以及他早年参加革命的二儿子李力果的说服,使他的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逐步接受中共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41年,陕甘宁边区为了加强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实行"三三制",开展普选运动,李鼎铭代表开明绅士被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副议长。是年冬,在边区第二届一次参议会上,他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他在就职演说中,对自己的思想作了诚恳的自我解剖。就在这次会议上,他联络姬伯雄等十名参议员,提出了《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案》。毛泽东对这个提案十分重视,当即写了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经过议员们充分讨论,最后通过了精兵简政的决议。精兵简政政策不但在陕甘宁边区实行,还推广到敌后各个抗日根据地,对战胜困难,提高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1942年至1943年,李还根据陕北的地理、气候特点,提出了精耕细作,多种洋芋,推广养蚕,移民开荒等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真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42年7月,他在接见晋西北绅士参观团时说:"共产党是进步的政党,余今年虽六十,但已决心和共产党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从共产党此次整顿三风中,可以看出共产党已切切实实在与党外人士合作,对此我更深信不疑。"

1943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发言及同年7月在《七七专刊》上发表的文章,都热情赞扬中共开展的整风运动。1943年11月,李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代表大会闭幕式讲话中,满腔热情地赞扬八路军,说:"这样的军队,我是没有见过的。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地拥护军队。"1944年,看到边区部队在生产节约上取得巨大的成绩时,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几千年来,国家养的兵,都是穿老百姓吃老百姓的,惟独我们八路军,除了打仗以外,还进行生产,自给自足,并帮助人民春耕夏耘秋收。这是天下少有的。"这年12月,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二次参议会上,他作了关于《文教工作的方向》的专题发言,对边区消灭文盲、培养知识分子、普及卫生常识等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改进意见。李对全国政局的变化十分关心。每当时局逆转或胜利,他常发表文章或谈话。当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时,他愤慨地指出:"反共就是反对三民主义","进攻边区就是破坏团结抗战"。他还发表了《驳斥关于我被"撤职"的谣言》一文,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挑拨离间、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伎俩。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发动全面内战,中国面临两个命运、两种前途大决战的历史关头。李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一边,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1941年夏,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先后当选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边区政府副主席。同年,在边区参议会二届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受大多数议员尤其是毛泽东的大力支持。1941年底,他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举家迁住延安,与毛泽东、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7年12月11日,李鼎铭因患脑溢血症在米脂县杨家沟不幸逝世。

18、许德珩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许德珩(1890~1990),原名许础,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九三学社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早年参加毛泽东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青年时代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是著名学生领袖,起草《五四宣言》。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毕业于里昂大学,后入巴黎大学,师从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物理学,1925年与劳君展结婚。1927年回国,曾任武汉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代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水产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章乃器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章乃器(1897年3月4日-1977年5月13日),原名埏,字子伟,又字金锋,别名嘉生 ,汉族,浙江青田人,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和收藏家 ,爱国民主先驱,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曾任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创办《新评论》月刊。1932年创立国内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信用调查机构--中国征信所,自任董事长。1936年5月成立全国救国联合会,通过由他起草的《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是年11月23日,章乃器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抗日战争时期,任安徽省政府委员、财政厅厅长等职。1945年12月16日,在重庆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任中央常务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部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 生平著述甚多,有《章乃器论文集》、《激流集》等。

20、沈钧儒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沈钧儒(1875-1963),浙江嘉兴人,字秉甫,号衡山。清末进士。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五四运动期间,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国会议员、广东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

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5年12月领导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发表宣言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救国会又发表救国宣言,同年5月参与宋庆龄、马相伯等领导成立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1月与邹韬奋、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坚贞不屈,8个月后即1937年7月才获释。1938年代表救国会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日战争时期,曾组织平民法律扶助会,为被迫害的人民、抗日军人家属及进步图书杂志义务辩护。还在汉口筹组抗日救亡总会。1941年倡议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人民救国会主席。1946年1月代表民盟参加旧政治协商会议,为争取全国的和平民主而斗争。当国民党反动派撕毁旧政协决议,下令召开伪国民大会时,曾代表民盟发表声明,坚决反对伪国大。1947年民盟被国民党反动派非法解散。1948年初在香港主持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发表紧急声明,坚决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终于促使民盟走上革命道路。同年5月响应中共五一宣言,9月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春到北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

 

21、陈叔通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陈叔通(1876年—1966年),名敬第,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浙江杭州人。清末翰林。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曾参加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此后,长期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前夕,参加筹组上海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1966年2月17日卒于北京。

22、柳亚子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柳亚子(1887年5月28日-1958年6月21日),本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号亚子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人,出生于大胜村的港上港南中段。亚子幼受母教,喜读古诗。17岁至上海,入爱国学社,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始谈革命。1906年,由高旭、陈陶遗、马君武、刘师培介绍,入同盟会,复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1909年11月13日,和陈去病、高旭、朱少屏、姚石子等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主持社务多年。会员后来发展到1000多人。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柳亚子以中国同盟会员身份为国民党员,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委。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遭迫害被搜捕,以匿于复壁得免。抗日战争时期,他流亡重庆、桂林、香港,自比为行吟泽畔的屈原。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在香港的柳亚子,亲自撰写电文,和宋庆龄、何香凝联名发电报责问蒋介石,斥责蒋介石倒行逆施,破坏团结,破坏抗战。结果,被开除了国民党党籍。1945年,毛主席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谈判,他写诗赠毛主席:"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儿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称赞毛主席"弥天大勇"。1945年10月,毛主席致信给他,其中说:"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令人感发兴起。"对他的诗给予很高的评价。1949年2月,他应毛主席的电邀,由香港启程进入解放区,后来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建国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52年,他与叶恭绰、李济深、章士钊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北京广东新旧两义园的民族英雄袁崇焕遗墓,使袁墓古迹得以保存。他的诗约有5000多首,有《磨剑室诗词集》。

 

23、司徒美堂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司徒美堂(1868年4月3日-1955年5月8日),原名司徒羡意,字基赞,广东开平人。旅美侨领,1885年加入了洪门致公堂 。1882年3月赴美谋生,1885年加入"洪门致公堂"。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总统前,在该堂当法律顾问。1904年,孙中山赴美活动,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后,司徒美堂多次发动筹款,支持国内的革命。为支持抗日,司徒美堂发起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1948年,司徒美堂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张。1955年,司徒美堂病逝于北京。

24、叶恭绰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誉虎,号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室名"宣室"。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广东番禺书香门第,祖父叶衍兰(兰台)金石、书、画均闻名于时。父叶佩含诗、书、文俱佳。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交通系成员之一。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

25、何香凝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棉村(今佛山市南海区)人,生于香港,中国国画家,中国民主革命家。何香凝女士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作品包括《狮》、《梅花》、《高松图》等,曾出版画集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1972年9月1日逝世。1897年与廖仲恺在广州结婚。1902年变卖妆奁资助丈夫留学日本,同年冬相继东渡。1903年春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预科,后转入女子师范学院预科,同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年9月介绍廖仲恺加入该会。1906年入目白女子大学博物科。1908年改入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毕业后由日返港,随同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举家赴日本。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积极参加讨袁(世凯)和护法运动。1920年起在广东任“出征军人慰劳会”总干事。1924年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改组中国国民党。 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并任妇女部部长、广东省政府委员,主持广东妇女工作,创办“罢工妇女读讲习所”,发起组织“援助海丰农民自卫军筹备会”、“军人家属妇女救护员传习所”、“妇女运动讲习所”、“中国各界妇女联合会”,支援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辞去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职务,进行反蒋斗争。1935年与宋庆龄等率先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发表的《八一宣言》,担任全国各界救国会理事。抗日战争时期,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从事抗日民主运动。“皖南事变”后发表宣言,严斥蒋介石策动内战的阴谋。1947年参与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事反蒋独裁活动。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擅长诗词和国画。有《何香凝诗画集》。

26、蔡廷锴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汉族,广东罗定广府人。行伍出身,由士兵一步一个脚印升为19路军上将总司令,凭的就是过人的战功,最出名的就是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使得世界上知道在东北不抵抗之后,中国还是有一批能打和热血的军人。后参与领导福建事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1934年1月因内部瓦解而失败。抗日中一度复出,因无兵而没有大的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7、李四光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 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28、蔡元培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29、程潜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程潜(1882.3.31~1968.4.5),字颂云,1882年生于湖南醴陵官庄,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程潜到武昌,助黄兴指挥炮兵反攻汉口。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任湖南军事厅长。武昌首义后,参加阳夏战役。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政府主席等职。解放战争后期,在长沙宣布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湖南省省长。1968年4月5日在北京病逝。

30、傅作义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荣河(今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安昌村)人,国民革命军将领。是一位抗日名将、追求进步的国民党员。

1910年入太原陆军小学。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入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1924年后,任晋军第四旅第八团团长,第四师师长。1927年参加北伐战争。次年任第三集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兼天津警备司令。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进驻绥远。1931年任晋绥军第35军军长、绥远省政府主席等职。

1936年11月初,发起百灵庙战役并肃清了绥远境内的伪军,挫败日军西侵绥远的阴谋。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总"司令。1949年1月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贵历史建筑完好地得到保存,200万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兵燹。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任水利部(后来的水利电力部)部长长达22年之久,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