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疫情对中国的影响,已将近两个多月了。相较于2003年的SARS,显然这次新冠病毒造成的各方面影响都要大很多。

全国人民为战胜疫情,所付出的努力和血泪,所遭受的苦难和折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除此之外,中国的经济也正在经受巨大的考验。最近几日,中央也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申,要确保2020年经济目标按照预期任务完成。各部委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为企业减负减税,加快复工复产。

受此疫情影响,目前全国各地企业的平均复产复工率还尚未达到70%,很多地方只有50%左右,更别提湖北省的企业复工复产率了。

可以预期,为了确保今年全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成,中央后续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出台。企业面临的各种税负、社保费率、利率利息、融资约束、水电煤气等费用,肯定也会有明显的下降。大水漫灌之下,企业“拿钱”肯定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

在中央的有力支持之下,在这样举国奋战的环境下,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完成今年预定的任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一点我毫不怀疑。

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些可能的不好的结果出现。

那就是企业“拿钱”之后,可能不一定会去做研发、搞自己的主业,可能会跟2008年次贷危机一样,去搞房地产开发和投资。有些企业即便没有这样的资质,他们也可以通过投资,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发展固然也可以确保今年经济任务完成,但经历过去十多年的疯狂之后,房地产发展的后遗症也是很严重的。我想这肯定不是中央,也不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看到的,中国的经济也无法再支撑如此巨大的泡沫了。

但是房地产也不能完全扼杀了。一是中国的经济目前还不能经受房地产崩盘,很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可能会因此出现危机倒闭,金融体系可能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二是房地产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命脉”,政府的财政收入、上游的钢铁、水泥、家电、煤炭等等,千丝万缕的联系,兹事体大!

既要搞大水漫灌,又要防止资金流入房地产,更不能过度打压房地产。唯一的可行的办法,就是政府部门成立地产公司自己来做,或者委托国有房产企业来做。

政府应该大张旗鼓的搞房地产,像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城市,一年建设和供应几十万套人才公寓是没有问题的。

也不要搞什么廉租房、公租房,政府资金积压在那里没有任何效率。直接按市场价折价(比如八折),一次性卖给老百姓,快速回收资金,补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当然,老百姓一样可以选择银行贷款进行购买。

但是买卖不能完全市场化,购房资格必须公开透明,比如要求首套房、改善性住房、缴纳社保两年以上等。购房资格不能与户籍挂钩,但必须享有同等的教育等权利。老百姓购买了房子之后,也不能立即转卖,必须持有在五年以上,而且卖房要收一定的增值税。

同时,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来源,政府也应该逐渐接手全国的物业。我觉得社区做物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以搞参公或者企业编制,多招一些人员。反正有了物业之后,社区也会有源源不断的稳定收入,多招几个人完全不在话下。

通过这次疫情防控,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社区干部在各个小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社区的职能“天生”就应该包含物业管理,我相信社区肯定会比物业公司要尽职尽责。

如此一来:一方面既可以把房地产的利润降下来,同时保证政府可以通过卖房(间接卖地),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上游的钢铁、水泥、煤炭、家电等一系列产业也不会受到大的冲击,非房地产企业也不会因为“不务正业”、“投机倒把”而拖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投入,让企业把自己的主业做优做精。

中国过去比较弱小,技术相对落后,产业体系也不完善,中国经济发展与欧美之间的利益冲突相对较小,完美地体现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所以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虽然我们遭遇了一些“磕磕碰碰”,但还没有国家想要把我们“打回原形”。

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很多方面就已经对现有的国际利益格局形成了挑战。因而,未来类似中美贸易“摩擦”这样的“打击”只会是常态,大家必须心里明白、做好准备。

随着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的落地,中美之间的冲突暂时有所缓解。中国好不容易有喘息的机会,又遇上了新冠病毒的影响。中国又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付出的代价无比巨大。

多事之秋,趁着中东问题悬而未决,欧美仍然貌合神离,如果我们再不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搞实体经济,不断提高创新和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下次再遇到“卡脖子”问题,就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PS:标题“漫谈”就是胡侃乱谈的意思,供各位隔离在家的同胞们消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