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相信国人跟我一样,都对病毒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多了一些了解。说它熟悉,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或多或少都跟病毒打过交道,比如得流感;说它陌生,是因为过去我们只是把它看作一种致病因素,对于它的结构特征、传播途径以及繁殖机理却是一无所知。不能不说,是疫情的迅速扩散,让我们对病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发现,正是这样一种结构简单到不能再见到的奇特生物,竟然有着近乎智能的生存方式。对病毒的了解也启发了我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的思考,我认为我们的“文化走出去”要向病毒“学习”!
首先,要“学习”病毒的结构特征,反思“文化走出去”中的文化内核缺失问题。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而这个核酸长链就是它的遗传物质,也就是说如果病毒只有蛋白质外壳,而没有核酸内核,那么即便它成功地进入细胞,也没有办法进行繁殖。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也是一样,外国人对很多中华文化的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中文、京剧、功夫、中餐等等,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这些形式上,而不开发出能够寄托在这些形式中的文化内核,那么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一定是空洞的、缺乏生命力的。我们要学习“病毒”,大力开发可以有价值的、具象化的文化内核,将鲜活多样的文化元素注入成熟的文化传播形式中去,形成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产品。
其次,要“学习”病毒的传播途径,反思“文化走出去”中的思维转换不足问题。病毒进入细胞的条件是有合适的受体,并且伪装成细胞所需的大分子进入细胞膜。也就是说,病毒清楚地知道细胞需要什么,并且能够按照细胞摄入物质的套路,找准进入细胞的结合点,这对我们对外文化传播是非常有启发的。过去我们一般认为,对外文化传播就是将文化内容用他国的语言呈现出来,实际上这是很粗放的方式,因为文化传播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更需要将思维转换到同一“频道”上。这就需要我们换位思考,了解传播对象的文化特征和思维特点,以对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最熟悉的套路,重新制作并呈现我们的文化。
第三,要“学习”病毒的繁殖机理,反思“文化走出去”中的站位较低的问题。病毒虽然是致病的罪魁祸首,但之所以致病,并不是其“本意”所在,而恰恰是其不完善的表现,真正的“好”病毒是为了跟宿主一起和平共处,甚至有一种“病毒进化论”,认为病毒才是生物进化背后的“看不见的手”。这同样是适合于衡量一个文化传播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习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必须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考虑未来的世界关系,如果文化传播不是出于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的目的,那么就会像“坏”病毒那样,要么杀死宿主,要么被宿主杀死。所以,我们要提高站位,加强文化挖掘的深度,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最有价值的文化提炼出来,并让全人类接收并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