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禁赛官司的博弈分析


  孙杨禁赛事件的博弈分析

  2020年2月28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公布了“孙杨案”的裁决结果,我国著名游泳运动员孙杨因触犯《反兴奋剂条例》而被禁赛8年,即日生效,但此前的比赛成绩仍然有效。这一裁决备受关注,登上了全球热搜榜。有法律人士蔡果律师就这个问题和整个仲裁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详尽的专业分析(见后文链接及图)。

  这次事件的直接起因发生在2018年9月4日,国际反兴奋剂检查管理公司(IDTM公司,此公司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找来提供服务的机构)的三名人员对孙杨进行赛外药检,孙杨方(团队以及保安人员等)在质疑对方资质之后“在无检测人员陪同的情况下传递装有尿样的小瓶,并由团队的一名安保人员用锤子砸碎了血液样本瓶”。

  对于孙杨是否服用兴奋剂或其他禁药,讨论这个已经没有意义,而仲裁庭的裁决也不是基于孙杨兴奋剂问题而判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基于博弈论来推理一下孙杨团队当时的行为。以下的分析是基于理性人假设下的分析,如果事实不符合理性人假设的条件,博弈的推理不成立。

  孙杨有两种行为:(没有服用兴奋剂、服用了兴奋剂)

  1.假定孙杨没有服用兴奋剂,根据理性人假设,孙杨的最优策略是配合检查,药检方获得孙杨的血样、尿样,博弈结束;这样,就没有了后来的事,最终,归还孙杨的清白,药检方完成他的公务,整个过程也为社会节省了因仲裁官司而消耗的资源。

  2.假定孙杨服用了兴奋剂或其他禁药,那么他也有两种策略选择:其一,配合药检方,让其取走尿样、血样;其二,阻扰药检(比如在本案中,孙杨团队砸了药检瓶)。

  那么,孙杨会怎么做策略选择呢?根据理性人假设,这取决于两种策略的后果(代价)。

  其一,配合药检方的策略选择,由于孙杨有前科,按照国际规则,孙杨得到的惩罚(最高)将会是:终身禁赛+收回之前的金牌+取消之前的成绩。这个惩罚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非常厉害。

  其二,砸了药检瓶,由于无法证明孙杨是否服用兴奋剂,检方和仲裁庭只能判他妨碍公务、藐视规则,8年或小于8年的禁赛(对于运动员来说,8年及以上数字没有意义,都代表一个运动员生涯的终结,处罚确实有点狠,但小于8年比如只有2-3年,当然孙杨团队收益更大)。

  博弈均衡在哪里呢?就不给出了。

  所以,从博弈论来看,孙杨团队应该是深知规则,进而获得了较轻的后果,在国内,也无损于他的英雄名号,因为孙杨确实为中国的游泳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很多人也很喜爱他,钦佩他的成绩;而且,从现实来看,砸了药检瓶,无非就8年禁赛的惩罚,还可以激发民族情绪,成为一个伟大的、敢于和西方恶势力对抗的爱国主义英雄。

  链接:亲历孙杨案公开听证:规则理解是裁决关键https://mp.weixin.qq.com/s/oQW6sd-bUi5STE-bLevIWg ;庭审孙杨擅自换翻译视频:https://weibo.com/tv/v/Ix78VuBZz?fid=1034:4478919588380675 ;孙杨母亲对孙杨生活的过度控制、干预:《说完孙杨,我们再扒一扒孙母杨明》:https://mp.weixin.qq.com/s/7NeV-JoQtHKqfnf6GNrjaQ ;《孙杨听证会上他母亲的表现》:https://weibo.com/tv/v/Ix5cTcVo4?fid=1034:447884813841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