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行在中国的发展


开端

早在2003年,债行这个词语就在中国出现过,但是那时的中国经济环境一片向好,政府大幅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预算,并没有人对债行这个年轻但必要的经济模式放在眼里。到了2008年之后,由于中国政府四万亿救市的政策开始实行,大量投资涌入资本市场。使得各地银行放松贷款标准,中小企业纷纷寻求扩大规模,求得赚取更多利润,然而形势突然改变:2011年以后,由于房地产行业遭遇瓶颈,银行业贷款迅速收紧。全国债务总量突然增大,刚性的需求使得债行在中国有了产生的条件,2014年后,全国各地开始有债行陆续开业。

发展

由于中国债行行业起步较晚,市场不规范,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早期的债行绕不开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早期全国各地的债行都具有典型的区域保护性质,只收集本地区的债事债务信息,各地债行各自为战,各地区的债行之间很少有联系,导致债事信息严重不对称。各地从业机构仅仅进行了债事备案的工作,对于之后的工作完全没有开展,中国的债行行业进入了毫无秩序的市场竞争状态。

成长

在中国早期债事工作的开展中,部分债行从业者开始逐渐接触到国外成熟的银行----债行体系,将国外成熟且先进的债行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开启了各地债行连锁经营的时代。与此同时,各地债行业务范围开始重叠,市场环境不断恶化,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了诈骗债事人的现象。

规范

由于债行行业接触到的客户基本都是各地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债行的专业与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全国范围内社会的稳定。但恶劣的市场环境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2015年,国务院国资委制订了相关意见,强调债行应在国家指导下由国有公司和民间资本共同出资成立,努力促进债行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平稳、健康的发展。在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人社部,工信部的支持下,2016年,央企中国新型房屋集团有限公司与中金债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合作,作为国家新型债行模式的试点。同时,在中国香港成立中国债事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涉外债事业务。

现状

中国的债行行业经过三到五年的沉淀,逐步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债行体系的差距,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逐渐引入了债务链模式,而资产链模式也打破了区域的限制,将业务范围扩大到全国。一方面,国家新型债行模式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发展势头强劲。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倾向于单打独斗的中小型债行逐渐失去市场,举步维艰。由于债行的业务是基于庞大的数据资源开展的,而债事关系又存在跨区域,跨行业的特点,所以债行必定是全国一盘棋。但在全国范围收集债事信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是一个没有政府相关部门支持的债行独自无法承受的,而债行的竞争规则一定是,哪一家债行可以收集到的债事信息越多,那么他可以解决的债务就越多,这一家债行的业务量就会增加。目前全国各地的债行仍然处于前期数据收集和整理阶段,但随着国家新型债行模式试点工作的进行,地方性债行的市场开拓将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在接下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存活,维持中国债行行业的多样性,将是摆在其他区域性债行面前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