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金钱看成功(6月28日)
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消费者,人在消耗所有的东西,从物质的到精神的,从有形的到无形的,从基本生活保障,到生活品质提升,从取悦自己到利他责任,样样都需要花钱。
钱的本质是物质交换的媒介,似乎没有这个媒介什么都得不到,交易的本质是置换,通过寻找并满足别人需求的方式,把自己暂时不需要的东西,置换出去,换来自己需要的东西,或者是通过以一己之力满足别人需求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从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的模式,到发明货币这个以物易物的媒介,再到当今盛行的虚拟货币,而且各种货币又都时刻被操纵。人因为贪婪而聚敛财富,因为虚荣而消费,因为恐惧而存钱,总是担心无法应对当下的确定的压力与未来不确定的意外,所以试图通过金钱的方式去应对一切。为了等待好时机要沉得住气,要有策略地实现对自己而言最佳的交换条件。要经得起诱惑,也要耐得住寂寞。
当我们对金钱的态度,单纯决定于感性,受到感性的影响,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有人把钱当成数字,用钱生钱;有人把钱当成珍宝,拿到手就舍不得吐出来。当暂时不需要太多钱的时候,就会把钱存起来;当感觉存钱不划算,就会把钱当成商品去买卖。所谓金融就是把钱当成商品。
人为什么要赚钱?
赚钱为了有钱可花,不仅为了当下,也为了可以预见到的未来,还有难以预料到的未来,不仅为了自己和伴侣,老人和孩子,务实的必须压力,更为了心理的满足,甚至成为责任心与进取心的标志。
我们在承受很多社会强加给我们的标准,比如恋爱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房子必须要宽敞舒适,温馨,装修必须要精美时尚,家电必须要大品牌够逼格,否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讲究人。出门要自驾甚至配司机,叫辆网约车都感觉跌份,乘公交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这就是我们的虚荣。比如夫妻之间必须有孩子,有孩子就需要给TA最好的营养、最强的教育、便于发展的空间圈层和生活品质。
虚荣让我们背负压力,我们活在别人的世界中,自己仅仅是配角,但是问题是我们还要成为主角,成为导演甚至编剧,甚至我们还要成为出品人、投资人!人在追求方面没有止境,我们成为进取心与责任心。儒家的理想,不管是“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都是穷其一生都难以完成的任务。
作为消费端,最为悲剧的是以别人的要求作为标配和硬性要求。而作为经营端,最为悲剧的是忽视消费端的要求而自行制订营销政策。
但是其实更多的钱,也仅仅是会让我们更舒适而已,比如生活所涉及的衣食住行,下一代的婚恋教育,人际交往等等,再比如居住空间、装修风格、家用电器等等,但所谓的舒适与幸福是在让自己丧失斗志与进取心,或者是用自己的愁苦换取别人的舒适。
房子早已从居住的实用性升华,而跟金融相挂钩,那更多的绑定并让我们提前透支未来20~30年,相当于变相的奴隶关系。当今我们虽然不再隶属于某个人,却要长期为某个金融机构服务。一不留神,我们就把自己卖了,买回了一套房子,或者一辆车,或者一件高价的商品,甚至为了提前享受于当下的与自己不相匹配的生活品质,要用高利贷甚至“裸贷”的成本,却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尊严,这样值得吗?
在食物方面,人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以素食为主,以清淡为主。但是在山珍海味、玉盘珍馐的刺激之下,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我们进口食品,从安全性与口感上,都很难与我们形成匹配,而且在透支我们的健康。
从服装的角度,我们更追求实用性,我们更多地关注别人的详细情况。而那些所谓的大品牌高高在上,虽然利润率相对比较高,但是因为渠道层级比较多,而且无法得到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支撑。因而未必会有令自己满意的利润值。
不管是日用品还是奢侈品,只要我们把关注焦点放在金钱的收益上,我们就会面临惨烈的市场竞争,只有我们逆向思维,才能巧妙地规避市场竞争,就是说当所有人都在教别人如何赚钱的时候,我们就要倡导“不要赚钱”,中国道家讲“与世无争则无人可与之相争,心中无敌则无于天下”。
还有一种说法是无争则安、无争则胜、无争则无忧。毕竟单纯的赚钱并不能带给我们成功,相反,会让我们生活质量下降。金钱是生活必需品,但并不是多多益善。真正的成功需要不以金钱为标榜,而是看到更遥远的未来,在其中能形成独特的标识与影响力。不管是以利相交还是以利相争,都不是什么好事。
金钱是种子,虽然未必每一粒种子都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但实际上,种子需要洒向大地,撒下去之后妥善管理,才有可能会快速繁殖。要赚未来的钱就需要把当下的钱作为种子,但是再饥饿都不能把种子当成粮食吃掉,就如同再渴都不能喝海水喝毒酒一样。
我们不能“视金钱如粪土”,太免俗的人会让人感觉不接地气,同时过于接地气的人又难以有全局观、前瞻性与战略眼光,这就是度的问题。
生活需要钱,但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钱,金钱过多反而会让我们的幸福感消失,甚至让我们迷失自我。就如我们需要水,但过多的水只会让我们溺水而亡。我们需要勤奋,但勤奋的目标并不能聚焦到赚钱上,而是自我提升。是为了价值提升而打造自己的生态链,而不是赚钱,不是积累财富数字。
在到处都在圈粉并经营知识付费的阶段,线上课程、音频节目、视频直播,各个平台的小视频,到处是躲不开的社群圈粉导流量,叫卖自己的经验案例、方法技巧。其实这些虽然吸引人,但是其营养在快速传播的过程中快速流失。
绝大部分的课程都在教人怎么赚钱,甚至为了赚钱而卑躬屈膝“不要脸”,甚至为了赚钱而把自己变得很势利,部分主讲人满带不规范的口语的方式,用俯视的甚至粗俗的语言,把各种商业模式、思维模式都用最快的速度培训给大众。这种为了赚钱可以放弃一切的舆论导向,无疑让我们变得浮躁、赤裸裸而且毫无顾忌。
我们应该拥有的是财富,而不是单纯的金钱,金钱仅仅是世俗状态下的财富,但却仅仅是财富的表象。我们需要经营自己身边的人群5年之后的价值。你是想价值翻倍,还是要影响力翻倍,或者是把自己卖到更高一些的价格?这是一个问题。其实任何一个自我销售的行为,都会有比较强的焦虑与恐慌,充满惴惴不安的感觉。
贾春宝
2020年6月28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