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元素》:品牌化时代的生存法则


 在移动时代,信息的获取比往常要容易的多。只要你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关键是,智能手机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根本就不是什么障碍。反倒是,在今天,我们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手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谋杀,而我们也未曾察觉。

手机拥有极强的“谋杀”时间的能力。我们在使用它收集获取更多资讯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事实上被塞入了太多的自己根本用不上的待处理信息。在信息时代,不是我们能多方便的获取信息,而是我们能否准确的捕捉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事实上,捕捉这个词在大数据其实已经过时了。基于“大数据”的存在,曾经的捕捉已经变成了“主动推送”。获取信息轻而易举,而对信息的归纳,整理,加工,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乃至观点,往往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

在今天,一个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电脑想必,我们是弱于电脑的,因其智能化的缘故,但人拥有最大的也是电脑不具备的另外一项能力,那就是解读“动机”的能力。智能化是程式化的结果,程式化的东西的确完美,但它却未能准确的解读出“动机”,这是人区别于电脑的一个显著特征。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的大脑被信息塞满的同时,也意味着你的决策力和行动力会变慢。如果有一天,有一些事情当别人弹起来你才知道,恭喜你,你离成功越来越近了。所以,在今天,你能多大程度上放下手机,把时间交给书本,你就能多大程度上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在局部(微信公众号:jubu2015)在博客上,我不止一次提到过“标签”这个词,我甚至说,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标签,不管这个标签是好是坏,但至少会令人对你有第一印象。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没有标签,最终的结果是,你可能会流于平庸。

而近来在运营当中一直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运营过程中的产品标签化问题。产品标签化本质是企业的品牌标签化。一个企业可以生产很多种类的产品,但真正能代表一家企业的,或许只有一件产品,而这件产品本身或许能为带来意想不到的品牌效应。

我举个例子,当我们谈到三只松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到“坚果”,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标签。作为运营不仅仅是销售产品,你还要在运营过程中想办法提炼企业的产品标签,而且尽可能的去强化标签,这也是运营所要考虑的。或许有些人会讲这是品牌部门的事情,没错,但作为运营,如果你仅仅只是将运营理解为销售,你也只能是个运营,而且在我看来,还是个不称职的运营,运营所包含囊括的范围,要远远大于“运营”二字的本质意义(运转和经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会令你更加深刻的理解概念,进而提升自己职业的厚度和宽度。我所说的你未必会认同,但我相信,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期许,你会这么干。

基于产品标签提炼和强化的前提,这意味着我们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尽可能的不要去做遍地开花模式,要做的是,选择一个领域,在领域里面精耕细作,通过运营或者销售,强化标签,通过强化实现企业品牌落地工作。

就是在开心麻花的电影当中,我们也能看到被不断强化的标签,比如《夏洛特烦恼》里的中学是“西虹市中学”,《西虹市首富》里,西虹市被正大光明的出现了。或许在未来,西虹市还会像个传奇,存在在开心麻花的电影里,这或许也是从一开始的偶然之作到后来的标签,想起开心麻花,就意味着有“西虹市”。标签,才是一个品牌对外传播的价值。公司一样,人也一样。

KESO老师在他的微信公众号“KESO怎么看”中发布了一篇题为《五环内人群和看不懂的拼多多》,也随之贴了关于拼多多CEO黄铮的专访。在这篇专访里面,黄铮说了一个概念是“五环内人群”,在这个采访里,黄铮说,总有人觉得拼多多low,原因在于拼多多全是便宜货,然后总觉得跟自己的格调格格不入,最后给拼多多一个标签,就是low——换言之就是价格低到爆,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方法,甚至到最后,形成拼多多的一个标签,而这个标签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最好的免费的广告!

如果我们抛去偏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拼多多并没有显得那么low,作为一个经常上网购物的用户,也就在前几天我刚刚又从拼多多上购买了那本《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我不觉得拼多多有太low的表现,同样一本书,在拼多多上只需花18元,而在淘宝上我最低也得花费29.4元,同样的书籍,同样是正版(我并不是想表达在拼多多上所有的书籍都比淘宝便宜,相反,这个要你花费功夫自己来淘,而且买书这件事,一定是采用淘的方式,不然,也只能证明你买过书,至于最后怎样,那就不知道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淘宝上的书籍要便宜过拼多多)。作为消费者,我为什么要多花费11.4元?消费者不是傻子,我们总觉得消费者傻,但消费者往往是最精明的,这跟经济条件无关,是大多数商家还处于做梦阶段,因为你感知不到外界的变化,即便感知到了,也无力改变,甚至是想着再等等,最后你会发现,一个成了摩托罗拉,一个成了苹果。

在这个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你必须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标签”,高大上一点叫“定位”,但事实上,所有的标签也好,定位也罢,标签是外界给你的,定位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的企业与你的标签关联的时候,意味着你的企业有了知名度。  从电商这么多年来的发展来看,标签是可以为企业赋能的,而你做什么和外界给你的看法并不重要,你只要知道自己一直在发展,一直在扩张,甚至是攻城略地,这就够了。有标签总比没有标签要强,这是个好事情,至于他人的偏见,随着逐步了解,自然也会有所改变。

标签是个偏见,但没有标签你会死的很惨。这么多年所有的优秀的公司的成长,没有例外。就像黄铮在采访时提到的一句话,“你可以说我low,但你没办法忽视我”!    

做品牌只有两点,要么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规模,要么就是“心智”。这两个方向,针对行业不同,有不同也有交叉。不同在于,市场占有率是稳扎稳打的一种状态,“心智”则可能是一种冒进或者冒险行为,比如说到大规模的广告投放。但类似于比较LOW的行业,你可能只有规模而没有“心智”,作为企业,自己要清楚自己的优劣势,当你只能做规模的时候,那就快速的做规模做扩张,相对也稳健,在扩张过程中寻找新领域,以便有影响“心智”的可能性。一般企业而言,还是想办法,在规模上做文章,当然,前提是,有钱赚,发展稳健,就可以考虑在规模上尝试了。

看到一篇文章讲品牌谈到一个现象是,为什么曾经伴随80、90后的品牌最后都慢慢没有声息,我脑子的直觉是,还是品牌方本身的问题,通常而言一个产品(或者说品牌)的定位是根据年龄和人群来划分的,请注意,这是通常的做法,但一定不是最优秀的解决方式,按照我今早的看法,曾经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品牌之所以消失,最大原因在于,品牌忽视了顾客的成长,我们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然后是一家人,而品牌还在按照年龄和人群,最终导致了顾客已经长大成人了而品牌还在原地踏步,它在产品延伸性上并没有成长。而品牌还在拼命的营销曝光去招揽新的顾客,做营销的同行有一个基本认知是:招揽一个新顾客比维护一个老顾客的成本要远远高太多。但我们的品牌运作人们却仍然在忽视。曾经风光无限的大牌逐渐走向消亡,不是顾客选择了放弃,而是你没跟他一起成长。故,我们能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品牌也要成长,而不是固定在某个年龄段或者某个群体。

标签在实际运营中的作用。我的另外一个同事问了一个运营中的问题,他说:店铺高客单价产品,转化很低,流量绝大部分是35—50岁以上人群,但转化人群大多又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我应该着重做哪块?他有补充道,整个市场35岁以上的流量很大,大概占7成,基本过滤不掉,而且因为是近千的客单价,所以问的人多,但真正买的少。

刚好有天下午,我们在做运营相关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店铺的标签与单品的玩法,里面的信息里很大,尤其讲到标签这一块。用“标签”来解读和分析,我想大致有以下方面,其实所有的售卖都是在研究顾客,研究产品:a、“整个市场35岁以上的流量很大,大概占7成”,说明产品是有市场的,人群也算是精准人群,至少从流量市场来看;b、35岁以上的人群来看,至少也能说明,这个群体是有淘宝账号的,不然没法标注标签;c、但转化率不高,真正购物的人群是二十多岁的,只能说明,标签产生了偏差,我相信,这个店铺给出的标签的仍然是35—50岁以上的标签。通过分析做个结论就是,当标签不精准,所付出的努力要远远大很多。像这种单品,还得想办法在标签上下功夫。

从操作上来看,这个产品的操作,要做到一点:看的和买的人的年龄标签要一致,当一致性做到,接下来的店铺爆发性还是有的,具体就看产品的定位了,也要看卖家对产品的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