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8在巢湖学院简单提到的一个话题,其实也是个炒冷饭的话。
电商不是阿里京东,也不是美团这些。阿里京东和美团,一直都是以商品交易为主的,但事实上,商品交易只是电商的一种看得见的“商品”流,还有一种是看不见的信息或者媒介(或言载体)。举例来讲,58同城乃至招聘网站干的也是电商的事情,在58上,各种生活服务类信息就是一种商品,而招聘网站,人也成了商品。所以,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知道和明了一件事情:我们既是网站的用户,还是网站的商品。所以,总结来讲,电商就是基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息流进而形成的一种交易。
根据我的观察和我的感受,电商目前其实已经步入深水区中的深水区,电商的发展本身已经乏力,虽则仍然会有独角兽不断涌现,但已经跟我们的传统电商的玩法有所区别,单纯的依赖某个平台,做的也只是传统的生意。什么社区经济,分享经济,微商......都在不断搅动这潭水,旋涡越来越大,机会大,风险也大。而我们能做的是,保持警惕性,在运营中寻找最有利的一面,既稳定还能突破的方式去争取机会。
我们不能唯概念而概念的去做事情。比如说到电商,您就一定要死守着“电商”这两个字将自己紧紧的掉在电商这棵树上。你要清楚的是,电商还是在做零售,而零售的本质是在考验你的货品周转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多了一个认知,无论是通过传统电商还是传统零售,你关注的是周转率,产品的以及资金的。
2018年的运营名词,没有什么新意,依旧是:新零售、消费升级、消费降级、社群、分享经济、去中心化、大数据等。我们应该庆幸,这是一件好事情,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出现的新名词本身就是专家们用以“忽悠赚钱”的工具,概念还是那个概念,只是对于不懂的人而言,需要缴一笔智商税。
对于概念性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建议,我的建议就是,尽可能的去深刻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根据自己当前所处的阶段,制定适合我们的运营计划,并设置相应的目标。千万不能唯概念而概念,为了某个概念去做事情,那么得到的一定是个教训。下面所言,均为2018年,在我的工作中,不断被人们提到的一些概念,而我针对概念,所持有的观点:
新零售。新零售的目的不在于各种花里花俏的概念,比如无人售货机,无人超市,无人机送货等。不管你是新零售还是传统零售,其目的都在于离消费者更近,让消费者更快下单,更多的买买买。让我们一起回想一下,大家都说传统商超现在吃不开了,你自问一下,在周末的时候,你是待在家里的时间多还是去逛商超的时间多?再比如,同样的品牌,同样的款式,同样的价位,你是在线下买还是线上买?这年头手机这么方便,你可以随时随地的打开手机来搜索比对。对消费者而言,只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从大的层面来看,消费者购物有随机性,也没有忠诚度,尤其是在当下各种品牌款式迸发的时候(这个现象其实跟我们几年前提到的碎片化时代如出一辙)。奢侈品可能会有,但仅限于“装”的层面,或者本身花钱就是幸福感。
关于新零售,还有一个未被大家关注的名词是:“成本曲线下降”——它的意思就是:曾经昂贵的物品变得便宜了。当越来越便宜,意味着企业会进入价格战战场,这也意味着你得给自己的企业寻找一条新的未被人注意,但人人都想要,却不曾表达出来的“新产品”,诸如几年前火爆的智能马桶,消费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他们无法说出来,一旦呈现在他面前,他便会用行动投票,告诉你,就是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