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做运营的人首先应该是个产品人,产品是为运营服务的,你理解了产品,你才能更好的理解运营。
社交的目的是陌生人。互联网上的社交也一定是专属于陌生人的,如果你经历过这些年的社交产品,你就会发现。熟人之间如果有社交,那也是好玩,比如最早的抢车位,偷菜等。熟人之间谈不上社交,正常来讲熟人之间会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且会尽可能的不让人知道。熟人之间往往戴着面具,陌生人之间反而会真诚一些。因由这个“社交”的特性,我们试着看看,微信和微博的生命力,成长力和产品周期。因为微信的太熟悉,所以微博有了机会。但微信会继续存在,或许在下一个社交周期里,微信又会焕发光彩。当然,我不是说微信差,我是从“社交”的扩张速度来谈。
而最近微信和公号的一些变化,站在产品角度,我想聊一聊微信公众号中“看一看”这个功能:“看一看”中熟人的秘密真的好吗?为什么微信的朋友圈里尤其是“看一看”要吊死在熟人圈这颗树上呢?社交属性不应该是陌生人的吗?“秘密”这个词是对熟人而言的。你越想让熟人之间看得清楚了解更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逃离。尽管试试看。逃离的人越多,也便会某些类似产品提供机会。
比如现在的“看一看”设计中,有个功能就是xxx(请注意这是个你认识的人)认为好看。从心理学和社交上来讲,很多人其实是反感的,至少我是,我可能是个案,但我想,我总能代表一些人的想法。我并不想让我熟悉的人认识的人知道我看过,更不想把自己的阅读喜好告知熟人,直接点就是我的老板我的同事。人与人之所以关系好,那是因为彼此之间保持着距离。距离都没有了,关系总有一天也会消失。至于“好看”这个功能,后台大数据知道就好了,没必要摆在明面上。
今日头条对腾讯而言就是一块心病,就这样也想追头条,我反倒觉得离今日头条越来越远。当然,我清楚,微信有足够的资本去骄傲。微信所承载的是生态,今日头条所做的也不过是门户网站的事。但微信如果继续深入这么干,我想它一定会迫使很多人谨慎小心的使用微信。一个打开率不足的工具,你觉得它的爆发力会有多强。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几乎所有的“好看”都是自己点的,再远点也就是跟这件事有关的人点的,反倒是真的用户,说好看的还真是不多。
社交的本质是外延,去结交更多志趣相投有意思的人。社交肯定不是向内将自己封闭的。我本人一直坚定认为,所有的社交都是基于实力对等,更直接的讲,是基于实力的利益关系。这个世界同情弱者,却在社交当中并不喜欢弱者。换句话说,社交的本质就是相互利用或利益索取。当然,社交还有另外一个小众的——共同的兴趣爱好。正如我说过的,社交是外延,只要外延这个动作存在,就意味着圈子是用来突破的,圈子本身具备稳定性,但仍然会有成员的退出和加入,因由“利益”总会有人不断加入,这让圈子也有了流动性。
俞军曾归纳总结过一个用户价值等式: 用户价值 = (新的体验 - 旧的体验) - 替换成本,说明了社交和圈子的转换成本本身是非常高的。无序才是我们生活和圈子的常态,有序反倒是反人性。再想说一句的是,社交一定是基于陌生人而出现的。 所以,今天的朋友圈虽然也是一种社交,但大家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有些话,你不会在朋友圈发,而换成了微博,从而形成了微博和微信共存,随着时间的不断延伸,微博的价值可能再次显现。
运营的本质还是销售,无非就是看谁销售的好,至于怎么销售出去是结果,对于概念性的东西,你了解知道即可,有些可以借鉴,有些权当了解,不一定死磕到底。别被概念蒙蔽了双眼,这是我想在这一篇中告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