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好运营就是好棋手,那么我们还可以继续延伸。任何一个棋手,想要下棋,他就必须在棋盘之上进行。而所谓的经济环境,就是运营们腾挪的空间,施展的空间。这个空间有规律有规矩。悟空本领再大,也没翻出如来的手掌心。深刻的理解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做好运营,将自己所带领的项目,电商也好,公司也罢,带向新的高度。换句话说,只有迎风飞扬,我们才能飞的更高。千万别去做那头逆风飞的猪。这既是运营的技能也是生存的技能。
2018年,伴随着中美贸易战,在中国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中兴事件。其实这种事情赶早不赶晚,早一点暴出来,或许我们还有补救的机会。而中兴事件给我们打了一个wake up call,所谓国民高科技企业其实只是一个组装厂。网上有句话说:只有潮水退了,才能看清谁在裸泳。国内舆论过于拔高了我国某些产业,造成了不切实际的幻象。而另一方面,对外却过于轻视国外企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所谓日本企业衰落论。这一正一反,对民族自尊心是有不少的提升,但却逐渐磨灭了独立思考和对自身的反思。
运营要做的就是经常反思,您不能蒙眼狂奔,毕竟谁都不知道前面是不是万丈深渊?
所以,这一篇,我想把在2018年所理解的经济做个总体陈述,在这份陈述里,有很多经济学的概念。我必须说明,我并不是学经济学的,我只是一个运营人,站在运营的角度去思考经济,以更好的指导我自己的工作。
想到一个人
1899年5月8日,他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博士学位也是从维也纳大学获得的(1921-1923)。他的第一本著作是《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 ,1929), 分析了信贷扩张对于一给定经济体资本结构的影响。这本书出版后,他得到到伦敦经济学院举办讲座的机会。这次讲座最后结集出版为他的第二本著作《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价格与生产理论》(Austrian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 Prices and Production ,1931)。他的商业周期理论讲到的其中一个观点,与我们今天社会发展每10年一个循环的套路比较接近,尤其是反思中国这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时更有感触,他认为:很可能由人为的维持低利率造成的信贷扩张会误导商人,使他们热衷于冒险,而不管是否能够赢利。信贷扩张给出的错误的信号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生产和消费计划的失调。这种失调首先会表现为某种"繁荣", 紧接着就由于生产的节奏(time pattern)要适应经济中储蓄和消费实际的节奏而发生 "泡沫破裂"。这些语言或许你觉得不太容易理解,那么,我翻译如下: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信贷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银行信贷的扩大刺激了投资,一旦银行停止信贷扩张,经济就会由于缺乏资本而爆发危机,就是我们所谓的经济危机。
我想到他并不是因为他的经济学理论,当然,如果你是读经济学的学生,或许你对他的观点有所了解,而我,并不是学经济学的。我想到他是因为他的一句话,他说:坏的制度会让好人作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从良。他就是哈耶克,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这句话总能让我拿来深思在企业运营与经营过程中那些所谓的管理制度,是什么促使了企业的平稳运营与经营提升?又是什么导致了企业在很短时间内消亡?企业与组织的良性运行,更多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进行有力的制度保障。
经济危机时期的国家与国民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消费就是美德,储蓄就是恶行。” 凯恩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开出了经济危机的处方:如果家庭不能扩大消费的话,政府也应该承担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一言以蔽之,在社会经济不振时,把钱花出去是头等大事。因为只有这样,整体经济的需求才会扩大,企业的销售额才会增加,生产和雇用状况也才能够得到改善,最终通过增加家庭收入的方式扩大家庭的消费。经济增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就业。如果你把就业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的话,那么当然就业增长的快,经济增长就快。反之如果是失业率上升的话,那么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就慢下来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当然也就慢下来了。——1962年的时候,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了一个统计上的规律,他发现在美国的数据里,1%的失业率的增长就伴随着大概2%的经济增长损失。
中国城市存在大量劳动力短缺,如果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去除的话,那么企业雇佣劳动力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企业的生产就可以增加的更快,经济增长率也会上升。 中国未来也需要越来越自由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在自由流动过程当中,始终去流动到收入更高就业机会更好的这样的一些地区去,它本身就是在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它既可以增加就业,增加收入,也可以增加经济增长的动力,这才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道。
这个社会,短期拼投机,中期拼强权,长期拼价值。生意人赚钱多半靠的不是创造价值,而是传递价值的事情。换言之,他们更善于利用资金的流动性来赚钱。 一个合格的生意人,从来不会只关注收入与利润,他还会从时间的维度上关注资金的流动性。
以史为鉴,咆哮时代的消费升级
美国的第32任总统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连任4届的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我们通常只称其为罗斯福总统。他在任的时候喜欢通过广播对民众发表演讲,人们通常亲切的称其为炉边谈话,在12年间,他通过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及其它广播公司等大众传播媒介,做过30次炉边谈话。我不想在这里过多的渲染谈话的内容,我想聊聊他开展炉边谈话所面临的时代背景。
他的上一任是胡佛,胡佛在任时,经历另一个非常辉煌的时代,学界和西方称其为“咆哮时代(整个20世纪的整个20年代被西方称为“咆哮时代”,繁荣截止1929年10月24日的股灾)”。那时候,从阿尔卑斯山到美国西海岸,到处是繁华盛景。科技巨浪冲刷着欧洲,半个世界的财富都聚集在美国。人人都在幻想科技无限发达的未来,到处都在热议消费升级。全美发电量翻了7倍,电话线横贯北美大陆,咆哮时代开始前,汽车还是奢侈品,而到1927年,福特已卖出1500万辆轿车。1920年,商业广播在美国匹兹堡诞生,1200多万个家庭拥有了收音机,海量资讯在移动中传递,众多商业模式诞生。美国城镇居民人数超过了农村,摩天大厦中出现了白领。他们人手数张信用卡,分期付款举国流行。整个国家的主题就是花钱,怎么花更多的钱。你会发现那会的美国钱特别多,人人都乐于谈到成功,在商界经济界和学界,人们热衷于“消费升级”。
结果在胡佛任上就发生了巨大的经济危机,胡佛撑不住场,一个新的总统出现,这就是罗斯福。罗斯福在尽力尽量的扭转这个局面,他需要耐心倾听,也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民众听,以期共度时艰。他做到了,他在填“咆哮时代”给所挖的坑。
经济运作是非常复杂的,正如我在“经济危机下的国家与国民”也是在揭示经济运作的一部分,甚至联系到了我们今天所做出的动作,但我们不是光会填坑,我们还得反思,是什么造成了一次严重的影响深远的危机。请注意在上面我谈到的“人人热衷于谈论消费升级”这个话题,我们当前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何其相似,至少在表象上没有什么不同。赵本山的小品中说过一句话: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反观经济现象也是同理。当经济不太好的时候,或者非常兴盛的时候,我们总要考虑到危机可能就在不远处。保持敬畏心,是基业长青的前提。而在每一次社会变革中,传媒起了大作用。传媒,总是伴随生产力的提升而“锦上添花”,与此同时会诞生更多的商业模式。但越狂热可能下跌的速度就会越快。
我给不出你答案,我告诉你的只能是我的感知。作为运营来讲,做运营的,必须要理解经济,哪怕简单的理解。这是你做运营的前提。毕竟再好的运营手法和再高明的运营技巧都是在整体的经济环境中展开的。
研读经济就是研读我们自己
经济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是存在,是经济发展的确不好了,这是现实情况,但有一点,当你体量和基数越大,哪怕你增长一个点,在现实生活里就了不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开始提,从速度增长转向质量增长。谈国家与社会你觉得不太好理解,那我们谈谈电商,同样的道理,当基数小的时候,你随便一场活动就能让团队让上层看到希望,那会基数太小,从几百到十万算是增长了很多倍,但如果你的基数是10亿,你哪怕是一点不增长,光是想办法稳住就已经要拼尽全力了,何况你还有个增长的梦想。所以,当我们总是觉得我们的发展低于预期的时候,你应该有个宏观的认识是,这一点也是可以原谅和能被接受的。这衍生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作为普通民众,你对未来有没有信心,如果感觉问的不到点子上,我再深问一句,你觉得你的未来生活会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糟?我想大部分人还是会得出我们会越来越好的答案,尽管有各种焦虑,只要有这个答案,其实你已经明白无误的表达了你对经济危机的看法。发展总会有各种问题,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没有一帆风顺的。
研读经济就是研读我们自己,我们为自身所做的未来规划。一周内有两个同事问了我同一个问题,他们说:你觉得房价会跌吗?我没明确回复,但我后来想到一句话是:你对这个国家有信心吗?你对未来生活有信心吗?我会觉得这个国家会越来越好。放大一点,国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民的信心,你有信心,国家才有希望。再过一个10年,你回头看今天你所有的决策,投资,你会发现,你无法想象。有些改变是点滴而伟大的,只是身处其中的你,暂时没有觉察,放在一个大的时间点上,可能就会不一样。
我记得有句话说:时间站在我们这边。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均如此。但需要有眼光和格局,从一开始就想好计划好,知道你会走向哪里?有句话说是,今天流的的泪是曾经脑子进的水,是一个道理,也贴合我的标题——你的每一次经历,就是你走过的每一步,没有白走的路,只有不用心的人。此外,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话题回到房产这件事上,现实的经济选择是,我们要稳金融,要稳金融就得稳房产。所以短期来看,房产不会快速上涨但也不会快速下跌。房产确实是个泡,但你不能一下子破了,一破之后就会应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它不是银行的事,也不是房产商的事,还包括参与者,政府。所以你就要想,每一次经济变化,都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你以为跟你无关,其实也影响了你的收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近来总会提到经济和运营的关系所在。我想强调的是,做运营的格局必须大一点再大一点。
对于从不用信用卡的人来讲,我在这一年新年的前几天申请了我的信用卡,信用额度不高,但我仍然会使用,只当其作为养信用的一部分,毕竟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建设将会越来越完善,你有没有借过钱,干干净净的白户,在你需要钱的时候,可能会变得无比麻烦,某些时候,我们总是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事实确实如此。在申领了信用卡之后,关于信用卡的使用之类的,关注的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当然,作为曾经和现在仍然在“运营”这个角色中混的人,我必须指明,关注运营本身和关注经济本身并不矛盾,毕竟所有的运营活动都是基于现实的经济发展而开展的。
据说当前的信用卡发卡量屡创新高,再联系到几个关键词:消费降级、经济下行、拼多多、通货膨胀、信用社会建设.....这里面可说的就多了。但本次我想表达的是,普遍反映出来的是大家没钱了,越没有钱的时候,人们的下意识动作是越要捂紧口袋,当然不包括那些富裕阶层在这个阶段继续下注。拼多多的崛起一来有流量成全二来是选到了一个合适的经济下滑的时机,别说贸易战跟你没关系,经济中的一点点小波动都可能会毁掉一个阶层一个家庭。而信用卡的发行量也是在表明这一切。因为做电商的缘故,于是想到一些经营中的现象,我想说两个现象:
①、通常所说的线上便宜过线下已经不灵了。有两个真实存在的案例可供参考,一个是外卖,如果你经常点外卖的话,你会发现,到店吃饭和点外卖得到东西是一样的,但付出的成本是线下便宜过线上,别给我讲配送费,我只是在谈论这个现象;另外一个就是滴滴打车,滴滴打车的费用目前是高于出租车的乘车费用的。如果还有案例可以列举,我建议你去商场里面看看同品牌的专卖店或者专柜,他们都执行了线上线下的统一价格,这可能是新零售的简单应用,但对消费者而言,方便,快捷的时候,为什么不在线下消费,也就是说,当电商变成一门传统产业的时候,我们是否要运用着互联网思维在线下多做文章,多玩套路!
②、能用信用卡的经营场所要远比不用信用卡的经营场所营业额要高。这是我自己的消费习惯,能用信用卡消费的我都尽量会使用信用卡而不是用余额支付或者现金支付,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我相信我个人绝对不是个特例,与我有次想法的人也会很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作为经营方,是否可以考虑,可以大张旗鼓的在醒目的地方说:本店支持微信、支付宝和信用卡支付。经济活动就是小小的一个改变,可能会换来较大的营业增长。
③、还有一个就是2018年国庆节期间的消费数据。如果没有记错的情况下,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黄金周所爆发出来的消费力,也是在上一次经济危机中被逼出来的。我查阅了一下资料,确切时间是在1999年,但往前一年,是1998年。1998年我还是学生一枚,还不是个社会人,我连手机都没有,我读高中一年级。到了2008年,我已经是工作了5年的人,那会,我依然对经济危机这个词没有太大感觉,只是隐约的觉得那一年不太好过,因为我身边的很多公司在裁人,老范跟我说,现在要的是稳定,不要轻易去跳,有份工作就差不多了,但也是那一年,我发现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谈论着创业,比如开个淘宝店什么的,那会上网的大部分店主,其实是企业,至少在义乌这个小城是这样。
话题继续拉到黄金周。我不记得出口、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但是在之前的1998年,我们的出口份额并不太大,这个国家在努力的向前,投资和消费也还谈不上,只是隐约觉得,可能是一种尝试,因为我那会还小,还看不懂上面的人做这件事的目的。而在2008那一年的次贷危机中,国家发行了4万亿,用以刺激经济增长,我们的出口仍然受到影响。但今天我们回头看那当时的4万亿,这个国家催生了高铁,这是我们现在在那一次危机中享受回来的。而这一次的所谓的经济危机,而是人为因素,明显的就是中美贸易战。这是别人发起你不得不还手的事件。但从总体上而言,随着时间,对中国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毕竟,我们的出口经过这么多年有意识的分散,对出口的影响有,但已经没有那么大,投资还在继续,一如既往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消费则是本轮拉动力最大的。一个黄金周的数据就是1.57万亿,这个数据如果放在20年,是没法想象的。
我们经常会说,运营是掌握规律掌握人性,经济下行只是个宏观规律,作为经营者需要明确,而所谓的人性,也正如我上面所言,当经济艰难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更加理智的进行消费并且下意识的捂紧口袋。对于人来讲,生活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这不仅仅是恐慌而是真实本能的生存反应,就像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自身,“保温杯里泡枸杞”其实说的就是现在在电脑前写这点文字的我,而我能做的,就是必须接受已经是中老年的事实,却可以拥有一颗年轻人的心。不服老不行,在体力上,活力上,确实不如年轻人了。我们所有人都必须要明白一个非常简单又普通的道理:不管你家孩子多优秀,在别人心里永远都是配角。生活里也一样,在你的世界里,他可能是你的全世界,在别人的生活里,他也只能是个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