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元素》:互联网领域,明面是平台之争,背后是阿里与腾讯之争


 经济学里有句笑话:我们一直在亏损,但我们越做越大了!放在互联网里的某些企业身上就是,当你开始营收了,你的天花板也就显现了,没有想象力了,意味着你变成传统了,别人也就不看好了,就比如说京东发布财务报告以后华尔街的表现就是如此还比如在我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三只松鼠。

当京东一直在规模扩张而且越做越大的时候,我们批评京东不赚钱,但投资人会看好它。当京东有一天说自己开始赚钱了,我们又开始批评它,扩张的规模放缓了,没有办法与阿里系一决高下了!本质而言:资本要的,永远都是想象力。

在电商这个世界里,赚钱的永远都在硬币的背面。有些人会说,别人家的东西卖那么便宜,他怎么赚钱。这说明你的层次有所提高了。一枚硬币有两面,能给所有人看的,永远都是正面,但在正面之后的背面,或许才是最赚钱的,有些赚快递费,有些赚VC,还有些赚供应链的钱,总之,资本和规模的世界并不是所有人能懂。有句话说:“你为别人操碎了心,最后当然发现是自作多情了。”

有些事情,你不懂,毕竟你我不同,就像在奢侈品的世界里,衣服是不能洗的,鞋子不是用来穿的,钱包不是用来装钱的,包包不是用来装东西的,表不是用来看时间的....如果说质量好,那一定是给穷人用的。

共享单车是我近来使用频率最高的通勤工具。因为前段时间的小黄车事件(如果你是互联网的从业人员,有一篇题为《小黄车要黄了》应该有印象),在那篇文章里,我们单纯看到的是小黄车,事实是,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某些变化。

在我认为,打车的战争其实已经结束了,无论我们怎么讲滴滴的体验不好,出租的体验不好,乃至出行的感觉不好,都不得不承认打车战争的结束,如果说,还将继续,我想肯定不是跟滴滴一模一样的东西,它应该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来呈现。比如,各地市本身的出租车公司,他们不是不愿意改进,而是不知道怎么改进,来协助各地市的出租车公司转型升级,当然,这里面也有问题,那就是谁最终能抢占地图,谁在地图端完成自己的华丽转身,就一样会延续滴滴的传奇,具体我没太多研究,但总体感觉是,得换种方式去呈现,前提是以真正改良出行体验为出发点。

在互联网领域,明面是平台之争,背后是阿里与腾讯。共享单车在初期乃至2017年,竞争非常激烈,但从那篇文章从来之后,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小黄车事件可能是这个行业的分水岭。无他,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已经开始向收费迈进了,虽然收费不多,包月5块,但这是一个信号,于此提升的还有微信和支付宝的使用率,资金的沉淀率。回到收费这个现象来讲,这是行业向积极的方面在转化了,假以时日,这个行业的盈利规模和盈利就可能会出现,需要的仍然是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变数,钱,钱,钱,是不变的基石,开疆拓土和圈占地盘,以及适应地方政府的管制政策也是一个方面。

我不希望共享单车倒掉(当然,它也不可能倒掉),共享单车是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从用户角度而言,共享单车解决了很多人的通勤问题,在你的周围随时都有车可用,再也不用思考被盗(小时候自行车经常有被盗的可能性),况且随用随停,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共享行业还会继续深入,就是不知道在哪个方面,但共享单车这件事,是可以向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