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系微信轉發留言。
「半夜三更」關於糧食。
《天下糧倉》這部電視劇的劇本實在是太精彩了!
陸續轉發,其語言凝鍊生活化,視聽覺豐富層次感強烈。
《天下糧倉》講了一個“糧”的故事;一個有“米”,無“量”的故事。
糧食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農業;
農業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工業。
工業侵蝕農業,農業減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農業工業化,(不是現代化)。
農業工業化,特別是西方國家,農業工業化問題凸出:轉基因食品就是一個類似“编辑穀物”的農業工業化的結果。
所謂西方農業現代化,就是生物鏈的“編輯”。人類進化的自然進程被農業工業化給突然改變了或者打斷,等於改變了人類的基因組織。
藥食同源同理。
人類除了共享地球及宇宙環境資源之外,其生物基因主要來自於其生活的周圍環境,至少工業化之前是這樣。
試想:現在的我們吃的是美國或巴西大豆,歐美的牛肉,澳洲牛奶等等,而且數量極其驚人。當你看到巨型貨輪載著成艙的大豆,你會感到恐懼。
工業化之後是品牌時代,我們消費的是文化,所謂的品牌,是概念,掩蓋了物質屬性的差異。
而概念本質上是一種感覺,一種普遍現象的形而上學。雖不主張主觀唯心主義,卻也不可輕信客觀事實的真理性。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鼻祖,荷蘭是資本主義的祖師爺,美國則是大工業時代的創造者,無一例外是非農業的歷史傳承者。約翰.洛克菲勒是穀物販賣起家的,卻成了石油大王,並成為地球上最富有的人。
農業作為一切交易和工業的基礎,被國家的存在工業化了,被工業革命细分化了,也在西方被垄断了。
糧食背后的逻辑,不是別的,就是國家之間的較量,也就是古人說的:打仗,打得是糧草。
這事情可以多角度解讀,其中的經濟角度就是交易的自由度。
~~Chamheiquen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圖片來自華為手機,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