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之印:镌刻在牌张中的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记忆


 文/周涧

       “国风”是一国文化美学表达的固有风韵。

       “国潮”是一国文化传统语境的现代风尚。

镌刻有二十四节气文辞字符的“中华节气文化牌”

       从文化基因上讲,“国风”是变化中的不变。

       从文化现象上讲,“国潮”是固有中的创新。

       “国风”和“国潮”互为一体。但前者为本,后者为表。二者共同凝合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时尚表达的审美新风潮。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南湖园“民族墙”下的“节气牌”联谊赛活动

       国潮的兴起,是当代国人审美意识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欣赏和由衷敬仰。它以国风为色彩,以情怀为线条,呈现的形态是对民族文化的精神自信和心灵感念。

       在琳琅满目的国风文创产品中,有一款名曰“中华节气文化牌”的游戏,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文辞镌刻在牌张字符中,让人们通过指尖的“手谈”也能讲述和交流源自中国的文化故事。

用快乐的“手谈”讲述中国故事

       在中华节气牌的牌张中,有“始立轮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季节转点;也有“分至时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昼夜时变;还有“春雨绵绵”(雨水、谷雨),“夏暑炎炎”(小暑、大暑),“秋露莹莹”(白露、寒露),“冬雪飘飘”(小雪、大雪)的气象景致;甚至有“神州欢乐”(端午、中秋、春节)的节庆民俗。

       牌张拼连春秋图,文辞配组冬夏景。将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文化记忆与乡愁感念,植入大众喜闻乐见的牌艺游戏中,可以让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记忆得到最日常的温​习​和最大化的普及。

       凡国风文创产品,既要有阳春白雪,更要有下里巴人。因为只有下里巴人才更接地气,更贴近大众。而人“众”自然就得以成“潮”。

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大楼前厅,外国留学生在切磋“节气牌”,感知中华民俗文化

       在我国,自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荣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多样化的传播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文创产品不断推出。而“用快乐保鲜非遗成果,用欢​娱​记忆农耕文明”的创意思路,无疑是更有趣味性的文化表达,也更具有“文化输出”意义上的无边界传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