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穿过田野,穿过村庄,穿过开满鲜花的山岗......”
山间云雾润湿青山,山间一栋简单的瓦舍,一畦菜地,几株果树,喂鸡劈柴,采果酿酒,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芳华正茂的长发姑娘和白发耄耋的奶奶。三月采桃花来酿酒,四月摘枇杷做桑葚枇杷冰,五月酿樱桃酒、烘樱桃干,七夕节动手做七巧饼,中秋节自制苏式鲜肉月饼,九月亲手酿桂花酒,入冬腌腊肉,春天种豆子,收获后又酿成传统的手工酱油,动手做秋千,养蚕做蚕丝被,用葡萄皮染裙子......中国风背景音乐,田园风光,穿着传统服饰的李子柒酿酒制酱、种菜养鸡、裁缝染衣、搭屋建院……,视频中的每帧每秒都在表达着中国人真实、古朴的传统田园生活。这是火爆国内外的微博大V——李子柒短视频里生活的场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看过李子柒视频的受众恐怕都会被她圈粉,在亲手搭建的小院中,春天吹风,夏季赏花,秋天看枫,冬天听雪落下的声音,制作美食,与奶奶相伴,过得悠闲自在,让人心生羡慕,仿佛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生活应该有的样子。《中国日报》曾这样评价她:“仿若一幅自如闲适的山水画,激发着人们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带有明显的李子柒的个性符号,是她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的真实写照。”
通过李子柒的短视频,不仅展示了精美绝妙的田园景观,也看到了当代都市人早已陌生的中国传统生活形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中国传统农耕生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自然万物生长轮回;“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农田劳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村日常图景。不仅激发了受众对美丽乡村风景的憧憬追忆,更让他们产生了重返家园的寻根渴望。美丽的自然风景、地道的田园物产、质朴的村居生活,这些“过去”式的生活场景强烈地呼唤着现代人的怀旧乡愁和家园之思。
人们常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李子柒给很多人造了一个田园梦,观看她的视频成为很多人进行“情感按摩”的方式,释放精神压力、慰藉文化情感,延展感官功能。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穿越时空的力量,抵达短视频所营造的极具烟火气息的乡村田园世界中。的确,随着现代都市人面临越来越重的生活压力下,对回归田园式乡村生活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乡村旅游恰是这种能够提供给人们审美体验、逃避体验,抚慰心灵和净化身心的一个较佳选择,能够给予其短暂的喘息机会,逃离喧嚣都市,享受岁月静好。
随着“5+2”(5天在城里上班,2天周末在郊区田园生活)这种新兴休闲度假方式的兴起,乡村旅游为都市人“5+2”的生活模式提供了重要通道。家长里短、烟熏火燎、乡土乡音和农家菜肴,人们通过实地参与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
浙江湖州妙西龙山村,村口闪耀着象征村落文化的八句金子口号“龙腾千里,山村福地”,背后是溪水潺潺、绿树红花、路面整洁的山村美景,每天从这里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在完整保留村庄原生态的前提下,龙山村因地制宜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田园乡村。林荫小路,悠闲自在的鸡、鸭、狗,惬意慵懒的村民,处处鸟语花香,小桥流水,这样的田园景象都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湖南常德桃源县孔家河村,三面环水、形如半岛,传统的农业小村。春天,成片油菜花海,白鹭飞翔、鱼儿嬉戏、水牛吃草;盛夏,无穷碧绿、蔬果花香、暮色钟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朴实村民和孩子。在彩色的泡泡中,或许会重新做起童年那个,五彩斑斓的梦。
重庆南川红山村,地处山谷腹地。这里林木包围,郁郁葱葱。面朝青山,是属于懒懒谷独有的情愫。木质滑梯、独轮车、秋千、池塘边的小木屋、山洞等,这里的一点一滴,都能让人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溪水旁静伫的茅草屋,农舍、山野、溪谷、田园......这样的景象透着宁静与质朴的气息。在屋内,仍保留着部分原生态的设置,床、物件等都是本地材料做成。傍晚时分,做在溪边看暮色西沉,飞鸟回归森林,整个大山都沉浸在一种安静里。茶余饭后,轻倚木栏,闲谈垂钓,尽享自然。
从中山高下三义交流道进入山城三义,穿过传来浓浓木香的木雕街,经过山下苍翠林荫、虫鸣鸟叫的客家村落,转入浓密芭蕉叶掩映下的小径,闯入的是以竹材、茅草搭建的门户,高高挂起大红灯笼,却似早期的台湾农家,更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村——这就是苗栗有名的民宿小屋,卓也小屋。其原型是早期农户家的谷仓,来到这里的人们仿佛回到小时候,尽情奔跑在谷场上、稻谷间的记忆中。躺在湖边小屋、肆意感受大自然之音,虫鸣蛙叫中慢慢进入梦乡;桐花季,看满树花开,闻山间清香。其美妙之处还不止于此,这里的美食材料来自自家菜园或者是邻近的农户,追求五谷五蔬的在地化。在满足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感受外,这里的蓝染还为人们获得触觉体验提供了途径。借助农业生产、加工调制、DIY等的趣味形式,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创造出能让人感动的手工艺术。在这里停留两三日,感受山居岁月,给予神清气明之感。
类似这样的乡村旅游地枚不胜举,从日出而作到日落而息,从春华、夏耘、秋实到冬乐,许多乡村旅游村落已经能够给人们提供回归乡土、重温乡居的这样一种体验。但是,需要进一步做的还有很多,尤其是乡村旅游地品质的提升、内涵的深化等,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改进。山美景美的乡村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乡村都能够成为“乡村”,需要我们深度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发现自身的乡土之美,留住乡愁;梳理和挖掘地方文化,寻找最能代表和体现本地特色的文化要素,并通过旅游的手法提炼、重构,为本地形成一个特制的、不可复制的主题,融入到体验活动中;从生产生活场景到实物产品、体验产品等进行全方位构建,将体验发酵,而不是单纯地给予视觉冲击。打造有主题的乡村,提供不造作和有温度的生活。
李子柒的生活很远,但是我们的乡村很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源”生活也不再仅仅是跳跃在纸张上的文字。不需要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只需要“乡村那么美,我要去走走”,那么,早春清淡的薄雾、山间遍开的野花、随风摇摆的金稻就不再是脑海里的一幅画面,而是可以真切地让我们在田园的自然空间中感受生活之美、生命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