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假期(35):石林·糯黑村
2020-7-26
回一趟老家看看老母,顺便去糯黑村看看“石头寨”。
糯黑村就在来往昆明和泸西的九石阿公路一侧。以前无数次经过,从没想过进去看看。以后基本上不会再经过了,因为新修了高速,在南边十几公里。糯黑村距离老圭山不远。老圭山海拔2600米,是滇东南一带最高的山峰。
一进村子,眼前是大水塘。塘边栽着一片花,红艳艳开放着;对面几座房子,造型新颖别致,应该是饭馆或者民宿。村中间有“文化广场”,可以停车;边上的有“撒尼文化陈列馆”,有丰富的图文和实物,介绍当地撒尼族的历史和文化。撒尼是彝族的一个分支,能歌善舞,热情奔放。“阿诗玛”就是撒尼族,她的家乡阿卓底离这里不远。
叫糯黑村“石头寨”名副其实。这里的房子都是用石块建成的。三面墙甚至四面墙从脚到头都是石块——是那种经过石匠细心打凿的石块,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有些更讲究的人家,用的是彩色的石块。我们走在村里,路边有人家盖新房。地基就在石岩上,挖地基就是采石料;那石料是一层一层的,剥下来很方便就可以裁成需要的样式。这里生产烟叶,每家每户都有考棚。考棚也是全石料的建筑,高耸着像碉楼一样。
跟路边一户人家的老哥聊了几句。他们家有两层四间的房子,三面是青石 墙体,前面墙面贴的是彩色的石块。他说青石到处可以采得到,成本不高。彩色石头很少,要花钱买,现在是一块钱一公斤。老哥有两个儿子,一个在镇上工作,一个在县里打工。他跟老伴在家里干点农活,也带带孙子。他们家的院子干干净净的,前面有半人高的石墙,一边墙角有石榴树,石榴已经成熟,红彤彤的;另一边墙角有梨树,梨子也已经成熟,米黄色的。石墙上爬着三角梅,红艳艳的。
大部分人家都有人在,路上有人走动,妇女们大多穿民族服装。不时有拉着烟叶的农用车经过,司机都是老人家,有老头也有老奶。
村子北边的几座院子,是三面石头一面木板壁的房子,是开农家乐的,有昆明的学艺术的学生在这里写生。树上挂着玉米棒子,墙上挂着老式农具,院子周边是各种花卉。进一户人家院子看了看,有人热情打招呼。不是主人,而是因为经常来而且长住的客人。来自昆明的老弟说这里风景很好,气候很好,人又朴实而热情,他们一来就住上两个星期,自己到地里摘菜,自己做饭吃。这是主人赶着牛车回来,他刚才去地里收百香果去了。他送了大大的一个给雨燕玩,说还没成熟,过几天才能吃。
出村子,路边水塘里一头水牛在打滚,那牛浑身一块块腱子肉,看起来甚是强悍,应该是头斗牛。跟放牛的汉子聊了几句。石林一带过火把节很热闹,摔跤,斗牛,唱山歌等等。我问他今年村里搞不搞比赛,他有些泄气地说,上级有指示,今年一切娱乐活动都要停止。摔跤不行,斗牛不行,唱歌嘛倒是随时都可以。
返回文化广场,又去大水塘边找地方吃饭。有两家农家乐,一家大门紧闭着,估计疫情以来就没开门;另一家倒是开着门,主人不在家。这户农家乐的建筑很有特色,不是那种简单的农村建筑,而是加了一些现代的艺术的元素。
正准备离开,被边上一座院子挂着的牌子吸引,“滇黔桂边纵司令部旧址”。解放战争中,原籍云南龙陵的共产党干部朱家璧奉命回云南组建武装,为云南解放做准备。朱家璧组建了“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于1948年5月发动了弥勒西山和路南圭山起义,当时的指挥部就在糯黑村,这座院子就是司令朱家璧的住所和指挥所。当时的纵队副司令叫何现龙,是泸西的彝族。我父亲当时在县城读初中,接受了先进思想,在圭山起义解放泸西之后,加入了何现龙的部队。1949年底,卢汉将军率滇军起义,云南和平解放。解放军宣传队进入云南宣传慰问,率先来到滇黔桂纵队的根据地圭山一带。彝族人民组织文艺晚会热烈欢迎解放军,当地“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歌曲传唱开来。
离开石头寨。返回高速之前经过海邑村,适逢赶集日,就到集市例看一看。进入牲口市场,眼前是一片黑压压的强壮而肥硕的水牛,都是斗牛的体格。留意到一侧的猪仔市场。因为疫情,今年猪仔行情很好,一头十七八公斤的猪仔,卖到2000到2500之间。
想去海邑天主教堂看看。可能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佛教不是很昌盛的原因(南传佛教流行的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地区除外),某种程度上形成宗教的空白,十九世纪上半叶天主教进入云南之后,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深入的传播。我以前去过的怒江地区,天主教就很繁荣,而且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圭山地区是云南天主教传播的核心区域,在路美邑和海邑都有重要的教会组织。地图上没有找到海邑天主教堂,问了几位赶集的老乡,说法又不一致,加上时间有点晚,估计找到了也关了门,于是放弃,下次再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