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九日晚,读重阳节旧俗记事与大家分享


  五十年前重阳节,1971年辛亥九月初九日,先父之《年鉴日记》天头开始印有:

   

                             图一  辛亥(1971)年 重阳节

旧历重阳,适当橙黄橘绿,篱菊盛放之候,而菊独傲秋霜,晚节犹香,夙有花中隐士及寿客之称。故今日昔人均有赏菊、簪菊之举。

今日起,日晷将渐短,故昔时店家例有重阳犒店夥之俗。蔡雲吴歈云::

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

职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

丹徒谚曰:“吃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金陵岁时记》谓:“重九之夕,铺家置酒剥蟹以犒店夥,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罢,亦铺家俗例也。” 

              图二  癸丑(1973)年 重阳节

 

    重九夙有女儿节之称,各地俗有迎女食糕或设饭宴婿者。归时则馈以糕,盖祝高升也。

陕西同州,今日不特饷时物于归女,并所聘待年之女亦有之,谓之“逆节”。河北邢台名之曰:“迎九”。山西富平曰“送糕”。

    《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九迎女情形,颇堪发噱:“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麦粉为糕,置枣栗糖果于上,或上置双羊像,北地极盛行。)或不得迎,母则垢,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其痴情重视有如此。

    

        图三  癸丑(1973)年 九月初十

 

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云: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在昔承平之世,重九日官民大张庆贺,点缀岁时。

自唐以来,复有大重阳、小重阳之别。《辇下岁时记》谓:“都城重九后一日宴赏,号小重阳。”  李白九月十日即时诗亦云: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至各地习俗,则又不同。江苏丹徒以九月朔为小重阳。常熟则以十三日为小重阳。湖北施南以十九日为大重阳,九日为小重阳。

   永陵按:昨(九日)夜晚了,因为有此(九月十日)在,就择在今日午时发表。

  

           图四  甲寅(1974)年 重阳节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其视为龙门人。幼即笃学,才气横溢。曾西游长安,上太平十二策,知谋不用乃退居河、汾之间。

上元二年(公元761)勃往交趾省亲,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是年今日大会宾客。本宿令其婿吴子章作阁序,以夸盛事。适勃入谒,阎公知其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阎公赠百缣。举帆至南方,舟入海洋,堕水而卒,得年仅二十八耳。

永陵按:摘录王勃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中精炼佳句分享: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描画眼前景色。

层楼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形容台阁建筑的壮丽。

 序文有一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历来传诵的佳句。

              黄永陵  于温州知省斋  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