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的夜间旅游场景营造思路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体验”已被广泛运用于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行业。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产品)为“道具”,用以激活消费者内在“心理空间”的积极主动性,引起胸臆间的热烈反响,创造出让消费者“难以忘怀”的经历的活动,简言之,就是一种创造难忘经历的活动[1]。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审美体验构成体验的四大类型,四者交汇的“甜蜜地带”则形成了最难忘的旅游体验。体验性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以下特征:游戏化、娱乐性;人性化、参与性;非物质化、虚拟性;情感、精神意味浓等[2]。学界公认并广泛使用的体验塑造方法有五种,即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极印象、提供纪念品、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此外,Subramaniam 等学者从生态旅游角度对难忘的旅游体验的关键变量进行了概括,认为除享乐主义、新颖性、意义、地方文化、提神、参与和知识外,还应该在生态方面增加新的指标,即自然和教育意识[3]

夜间旅游场景体验化营造是强化游客体验的重要手段。一个精致且能与游客产生情感联结的“体验场景”, 可以使特定的旅游情景更加现实化、具体化,一方面凸显出地域特色,形成一种旅游符号,另一方面还能强化夜间旅游的体验深度,为游客创造一个可以集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元感知的体验过程,从而达到强化夜游记忆的目的。

一、夜间旅游场景营造目标

1强化体验。面对多元化、个性化的游客需求,夜间旅游场景的营造要克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刺激游客,向“下马看花”的参与方式转变,最终形成“养马赏花”的深度体验,不断靠近峰值体验。

2展现文化。夜晚是生产和复制文化的关键时段。夜间旅游要以科技为手段、以文化为内容营造多元化的场景,将场景转换为展现文化的有力载体,最终形成具有价值的文化 IP,为夜间旅游印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成为旅游地对外宣传的有力名片。

3主客共享。在夜间旅游场景的营造中,不仅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还要兼顾本地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尽量将生活方式场景化,强调本地生活方式和异地生活方式的融合,在休闲娱乐中传播文化,共享文化。过度注重游客需求而忽视本地居民需求必将导致旅游“孤岛”效应,进而影响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4)缓解压力。夜间旅游项目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日间生活形成有益的互动与补充,共同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心灵满足。夜间旅游场景的营造应格外关注如何让游客获得与日间不同的心灵慰藉,通过更多的选择释放压力,同时通过创造出心动瞬间引起情感共鸣,进而促进游客心理健康。

5)拉动经济。夜间旅游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拉动旅游消费、推动供给侧改革和丰富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能给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能,眼前一亮、可沉浸体验的夜间旅游场景将推动游客消费,激活夜间经济。

 

(二) 夜间旅游场景营造路径

理想的夜间旅游体验场景应看点、沸点、趣点和潮点俱佳,为此,本文将夜间旅游场景营造路径概括为“4+2模式,即4环节”“2个支撑

4个环节包括有先后顺序的四个方面,即寻找叙事主题、挖掘支撑素材、塑造空间氛围、设计人物活动。首先是寻找叙事主题。主题定魂,旅游场景主题的选择决定后续的细节化设计,好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率先引发人们的关注,激发体验兴趣。主题应具有新颖性和地方文化特色,来源于生活习俗、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以及自然风光等。其次是挖掘支撑素材。在特定主题的引导下,进一步围绕主题挖掘和筛选素材,提取出能够唤醒记忆、连接情感、互动性强的素材,以便下一步进行夜间旅游场景的细节化营造。再次是塑造空间氛围。在特定空间里,配套设施、空间尺度和光色等要素都需要进行灵活组合,通过兼顾融入感和趣味性,满足消费者夜间旅游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最后一个环节是设计人物活动。人物参与是体验经济的重要标志,在场景的营造中,要注重人物之间的互动性和社交性,通过娱乐性、教育性、逃避性、审美性活动的设计,提高游客、本地居民和经营者等人群的参与度和存在感,使场景活跃起来。综上,在确定好叙事主题的前提下,围绕主题挖掘支撑素材,然后通过空间氛围的塑造实现主题和素材的完美融合,最后找到人物活动与主题的连接点,设计出体验性和吸引性强的体验活动。

2支撑包括平行的两个方面,即科技赋能和强化保障。科技在夜间旅游场景的营造中是揭示主题的辅助手段,发挥着还原历史场面、复活文化情境的重要作用。夜间旅游场景通过合理的科技运用可以起到“雕刻”夜晚、“进化”生活的作用。有效的科技运用方式总体上应是与主体内容和谐共生、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同时,通过灯光、置景、多媒体等各种渲染手法,依托自然文化元素,辅以 AR/VR 技术,为游客打造多角度的场景化环境,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同时,科技赋能还倡导生态技术、新材料技术在夜间旅游场景营造中的运用,形成科技支撑下的生态友好型夜间旅游发展模式。其次是强化保障。夜间旅游的形式大多为自由行,跟团游现象较为少见。旅游地在依靠体验场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同时,还应该在交通供给和夜间旅游安全措施等方面提供充足的保障,既免除了游客的后顾之忧,还能通过细微之处的用心体贴获得游客的青睐甚至感动,最终营造和谐的夜间旅游场景。

三、夜间旅游场景体验化营造策略

作者以娱乐、教育、逃避、审美四大体验类型以及四者交汇的“甜蜜地带”为基础,结合夜间旅游中场景的不同功能,最终将夜间旅游场景体验化营造策略归纳为五种类型。

1)游乐式夜间旅游体验场景营造。此策略由娱乐体验发散而来,主要针对周末游比例较大的亲子家庭和青少年群体,通过游戏、游玩、娱乐的方式,以“发现”“探秘”活动连接游客,营造一个可以参与,且充满惊喜与骄傲的场景。

2)主题式和演艺式夜间旅游体验场景营造。此策略主要满足场景的教育体验功能。主题式夜间旅游场景通过流行文化元素使游客产生意向和情感,如打造精神文化深夜食堂,通过识别动漫、电影、小说、电视剧的流行元素形成虚拟场景汇等,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使游客获得价值满足感。演艺式夜间旅游场景是诠释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民族风情、歌舞艺术、地域符号等元素糅合于演艺之中,加上现代科技赋能,增强地方文化的可感知度。

3)穿越式和生活式夜间旅游体验场景营造。此策略由逃避体验发散而来,主要满足游客遁世需求。穿越式夜间体验场景的营造主要来源于旅游仪式感理论,即,旅游本身是一种体验,从旅游学角度来看,旅游仪式感的本质就是一种相对神圣的旅游体验感,具有特殊性,神秘感、庄重感、敬畏感、愉悦感等都可以视为旅游仪式感。穿越式夜间体验场景的营造方式多种多样,如利用灯光和植被营造夜光森林,穿过森林便是另一番景象;或营造时空隧道,体验穿越时空的刺激感等。生活式夜间体验场景的营造主要是打造生活气息的原真性,本着主客共享的理念,强调游客对当地生活方式的体验。如通过茶余饭后的下棋、听曲、评戏、闲聊等体验当地生活方式,通过夜市、美食街区体验当地饮食文化等。

4)地标式夜间旅游体验场景营造。此策略主要满足审美体验功能,通过灯光、投影、声音等高科技手段配以地标式建筑、景观、雕塑、观景塔等实物,营造出具有视觉刺激的旅游场景,从而满足游客的审美体验,为游客提供夜间独特的拍照打卡地。

5)沉浸式夜间旅游体验场景营造。此策略由四种体验类型交汇的甜蜜地带发散而来,重点围绕游客的五大感官体验,将视景、听景、嗅景、触景、味景相结合,实现五景之间的无缝链接和完整叙事,使游客完全专注于当前的场景,忘记真实世界,从而缔结游客与场景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1,325))

 

参考文献:

[1]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薛保红,盛建华,肖沛宇.体验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3]SUBRAMANIAM T,SAMDIN Z,RAMACHANDRAN S,et al.Shifting from“experience economy”to“memorable tourism experience”: An overview from ecotourism[J].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2018, 245: 3343 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