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问题会不会制约iPhone 13的销量?


 

小刀马

 

iPhone 13发布之后,市场的预售和正式销售开始之后的走势都不错,当然部分产品在中国市场还是出现了破发,一方面说明用户的选择更加挑剔,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换机的热情并不是非常高涨。当然定位高端的iPhone 13 ProiPhone 13 Pro Max的市场走势更紧俏一些。

 

如果说iPhone 13iPhone 13 mini的市场需求度在中国市场不高的话,那么在海外市场的销售其实还是不错的。不过受限于供应链的问题,或许后续的销售也会出现一定的影响。造成这种因素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是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市场拉闸限电对于供应链的潜在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对于大的组装企业来说,拉闸限电的影响有限,但是对于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影响还是存在的。这其实也是一些不可确定的因素,对于iPhone 13系列的真正发货速度难免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有摩根大通的分析师表示,由于COVID-19卷土重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以及最近在中国的生产受到用电限制的挑战,iPhone 13的生产重点最近已经转移到了应对供应限制上来。iPhone 13系列的供应量比往常要慢,甚至超过了因相机模块问题而略微推迟的生产。据悉,现在的交货等待时间相当于两到三周左右,等待的时间也容易消耗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尤其是接下来有中国的“双11”促销节,以及圣诞季全球的消费旺季都是苹果公司会严阵以待的销售节点,这样的机会不容错过。但是如果用户需要长时间等待到货的话,那么消费的欲望会大打折扣的。

 

此前,相机模块生产是iPhone 13制造的主要瓶颈。围绕着传感器移位光学图像稳定的问题,供应商的产量出现了问题。据悉,后续LG Innotek在越南的相机生产设施会得到改善,以及韩国的产能释放,后期在这方面的产能供应会得到改善。不过,由于中国市场的限电问题,对于一些较小部件制造可能会有一些影响,而更广泛的供应链也可能受到长期电力短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要看限电的最终走势,以及企业恢复生产的能力。

 

分析师预计,iPhone制造计划的潜在阻力可能高达500万至1000万部。这个数字其实已经可能会影响到2021年第四季度和2022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季节性变弱。更主要的是,第四季度面临着两大促销节点,旺盛的需求如果得不到产能的保障的话,那么苹果公司会失去一个增大市场份额的绝佳契机。因为这种潜在的影响,摩根大通的分析师维持了苹果180美元的目标价,并没有看高一线,也是对于产能保障的一种不确定性的回馈。

 

此前,苹果公司的产品供应链保障,都是比较良性,且相对靠谱的,但如今显然不会是这样了。电力供应限制冲击着科技公司的供应链,这一点其实不容忽视。国内媒体报道,有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表示,“限电目前影响了我们大约30%的产能,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影响50%甚至更多产能。一些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上游供应链出现了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供电紧张的影响,要知道,这些区域也是近期主要限制电力供应的地区。

 

东莞的一些生产工厂已经开始“做二休五”,江苏的工厂10月份也准备无限期停工放假了,有的供应链厂商开始寻找其他地区的生产计划。供应链市场都明白,第三季度原本是生产旺季,要为双十一、黑五、圣诞节这些重要的购物节做准备的,但如今的产能跟不上,这些重要时间节点的供应保障难免会让人担忧。市场预计,能源供应短缺不仅将影响包括苹果、特斯拉、微软、惠普和戴尔等众多科技公司,还会波及高通、英伟达和英特尔等全球领先芯片封装和测试供应商的生产。

 

对于苹果公司而言,除了富士康不在南方之外,其他的供应商分布在江苏昆山、浙江嘉善以及广东东莞等地区。这些地区都会受到能源紧张的不同程度影响。此前,苹果印刷电路板供应商欣兴电子、富士康旗下乙盛精密以及iPhone扬声器组件供应商康控等供应商均表示,经历了工厂停电的状况,不过几家公司都称对于生产影响不大。但后续能源紧张得不到缓解的话,那么影响或许还会延续。

 

在生产最旺季的时候得不到足够的产能保障,就会错过重要的生产窗口,这样可能会危及供应链的连续性,从而影响到电子产品的销售。对于苹果公司而言,今年四季度的影响或许会因此出现重大的变数。此前,天风国际也分布报告表示,iPhone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零部件供应短缺,并称供应短缺的问题可能影响iPhone 13今年第四季度的出货情况。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能源紧张问题,或许也会倒逼产业制造的转移,从沿海到内地的转换,毕竟内地很多地方的招商引资计划也比较有人,而且,内地对于产业的支持力度也是非常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许也会迎来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