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游览:激发创意灵感的重要渠道
旅游活动是发生在异地闲暇状态下的暂时性综合体验活动,“闲暇状态”“非惯常环境”“综合体验”是旅游区别于其他生命活动的三大显著特征,也是认识旅游对创意活动影响的重要基点。与“旅游”相比,对“创意”的理解则存在一些差异。有人认为创意是“头脑中的一种思维和有形的创作”,有人将其界定为“生成新且有用的东西”,还有人把它理解为“个人的灵感体现”。在本文中,“创意”一词在广义上主要强调创造有远见、有目标、有目的的创造力,在狭义上则视语境的不同意指文艺作品的创作、文化意义的创造。
自由与闲暇是创造活动的基础条件。马克思曾指出“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其中的“自由”意谓“更多的时空”“身心上有更多的松驰”。亚里士多德则从社会进步的高度论述“闲暇”和“休闲”的意义:“知识最先出现于人们有闲暇的地方”“休闲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马惠娣,2004)。对于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来说,他们的许多灵感不是在苦思冥想、做研究时出现的,而是在闲暇时、在休憩中突发奇想得来的。在这一意义上,闲暇是创造的摇篮,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作为发生在异地闲暇状态下的暂时性综合体验活动,旅游不仅起到增加阅历、积累素材、开阔视野的作用,还发挥着信息交换、变更视角、激发灵感、催生创意的功能。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刊文指出,研究发现在自然环境中徒步旅行,有益于提升人的创造力,特别是当人陷于思维困境时(方云,2014)。现代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场景)的转换直接带来思维的转换,对灵感和创意的生成往往有奇特的效果(郭辉勤,2010)。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旅行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原型冲动,也是人类文化灵感的重要源泉。在充满不确定的冒险和意外中,旅游者被常规生活所日益驯化了的生命的激情和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施展与释放。同时,它还使人们在探索未知旅途中创造出更广阔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加速不同地域文明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刘思敏,2012)。
自古以来,旅行就是激发文学家创作灵感的重要途径,“采风”也因之成为文学艺术创作人士的刚性需求。在旅行游览中,文化艺术人士离开常住地的惯常环境、暂时摆脱原来的社会角色与义务,进入一个陌生新奇的环境和相对轻松自由的状态,思维更加活跃。同时,旅途所见所闻有利于激发创作欲望、找到创意灵感。对于部分文艺界人士而言,旅行已经成为他们寻求灵魂和肉体栖居家园、获得自我救赎的重要方式。在行旅中,新的体验带给了中国现代作家新的视野,开发了他们的写作潜力,改变了他们的思想倾向,最终带来对中国现代文学面貌的改变(李岚,2007)。在国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足迹遍布世界,游记和随笔作品占了他已经出版的全部作品的一半。他的创作堪称一部行走的历史、旅行的记录,旅游是其创作的源泉、灵感的催化剂、人生和艺术的呈现方式。旅游活动激发创意灵感,对于设计、策划、规划从业人员亦是如此。珠宝设计师曾郁雯说:“每年我都要留点时间给自己去旅行。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你可以自由呼吸,可以细致观察,像路边小店的配置、颜色的对比,要把这些融入到珠宝设计中……”。2003年,她沿着林徽音和梁思成的蜜月路线旅行,在游览车上的时候突然灵感大发,于是有了后来的“人间四月天”系列首饰(董潇,2013)。
正是由于旅游活动激发创意灵感的功能,催生了“采风团”“写生团”“摄影团”等专业旅游团队,也造就了知名旅游地广泛存在的艺术家集聚区(如大理市洱海边的才村、石林县圭山镇糯黑村、丽江古城),孕育了古典山水诗词、现代旅游画派、旅游演艺、旅游微电影等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与派别。不少旅游地还积极设立文学创作基地、摄影创作基地,为各类文化艺术创意活动提供便利,同时也为自身的旅游意义生产积累资本。例如,2019年以来,丽江古城先后设立了“《十月》作家居住地”和“百花作家创作基地”,以吸引更多作家来到古城、体验古城、融入古城,感受古城魅力、记录古城之美、延续古城文脉,把鲜活的文化基因注入古城,不断增强创造力和传播力。这些现象值得引起学界重视,从旅游与创造的内在关联、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创意社群与旅游地成长等视角去描述和解释。(首发:李庆雷,杨洪飞. 论旅游与创意的关系及其启示.大理大学学报,2021,6(7):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