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在“拿什么拯救你,日渐消失的人文精神?”一文中把人文精神诠释得很清晰、深刻。这些年,为了通识课的需要,我也一直在了解这方面的理论体系。不过,张老师对人文精神的阐释,虽然总体结论我认同,但他的推理过程还是有很大偏差的。
昨天在一个群里面讨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改革开放40年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不少人在竭力地为计划经济招魂。之所以有这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人们多从技术操作层面去理解计划和市场的运行机制或手段,由于计划和市场手段各有优劣,所以这样子争论永远谁也说服不了谁。但从人的自由、尊严、独立人格和人的发展的观念视角去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孰优孰劣,就一目了然了。
而这就涉及到张汝伦先生此文的不足了:他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或文中他对人文精神与资本主义文明之间关系的理解是有偏差和错误的。其一,他从《周易》中去理解人文精神,自然就洞悉不了市场经济的人文精髓;其二,从管理学思想史可以发现,固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有一段最初的野蛮、粗暴,但至少在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那里的市场经济理论是蕴涵有极为深邃的人文精神,更何况资本主义文明真的不是从“最大限度地追求物质利益”开始的,它的野蛮、粗暴是在人性释放后曾经走过的歧路(其实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中的问题”)。不能理解中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天崩地裂般的观念变革和巨大社会变革(及其带来政治、制度变革),就难以理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怎么可能发端于中国古代文化呢?难道中国古代典籍里有“人文”俩字,就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真有这精神,古代老百姓的日子就不会过得这么惨了。就像“经济”一词,翻译者固然是从“经世济民”一词来的灵感,但单纯用“经世济民”四个字来概括我们今天教科书上的“经济”,岂不荒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