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力量与风险


  硅谷的创业教父“霍夫曼船长”在他的新作《原动力:改变未来世界的5大核心力量》一书中,提出了他认为改变未来世界的5大核心力量,分别是海量连接、生物融合、人类扩张、深度自动化、智能爆炸,给我们创造了人类与智能AI和平相处的一个乌托邦,与之前电影《失控玩家》中塑造的“元宇宙”一样——虚拟游戏与现实共生、人脑与电脑通过芯片互联、人类进化会与算法迭代一样便捷。作者认为,超人类能力的新型超级智能体,未来将开发出拥有意识的机器,它们会管理我们的经济,充当我们的伙伴,并与我们的意识相融合。在他看来,这五种力量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当然,我们也需要审慎技术发展带来的威胁和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险和伦理道德问题。

  说到风险管理,米歇尔·渥克的新作《灰犀牛: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延续了作者面对容易忽略而又大概率存在的危机的警醒意识,提出在全时全域都充满混乱和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每个人都要克服偏见、惰性以及侥幸心理,建立自己的风险生态系统,包括“风险指纹、风险能动性、风险素养、风险肌肉、风险组合、风险保护伞、风险文化”等等。每个人的风险同理心以及风险厌恶和风险认知的区别,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应对方案(比如成本与收益、得与失的考量),而如何与风险共舞,取决于每个人的人格和经历,也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但总体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停滞不前,我们应该直面风险、管理风险,学会在不确定性中茁壮成长。

  在腾讯研究院出版的《共生:科技与社会驱动的数字化未来》一书中,马化腾提出将“科技向善”作为腾讯新的使命愿景。这也是科技企业不再局限于短期数据与业绩的压力,而是推动解决社会痛点、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的可喜转变。在此次疫情中,腾讯打破原有的组织机构壁垒,从寻找战“疫”物资到开发战“疫”产品——防疫健康码、腾讯医典、实时疫情地图等,及时支持数字战“疫”。本书记录了在疫情大考中,腾讯公司全员对“社会价值为先”的领悟,也说明在风险来临时,科技创新能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走出疫情阴影、率先复工复产的大国。

  新一轮科技创新,要将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创造作为重要标准。在节能减排领域,科技企业不仅要自身减少碳排放,更需要集中技术力量攻克能源互联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技术,并通过和产业互联网结合,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对此,王广宇先生在《零碳金融》中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靠政策、市场、技术三者合力完成。现代企业实施“减碳为零”战略,要积极应用新能源、新技术,进行产业的配套升级,抱着“重做一遍” 的精神躬身入局,同时,金融资本需要长期支持低碳零碳科技的研发,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

  《智能制造的本质》一书中,宁振波教授从一个飞机设计师的角度说明了智能制造的本质,除了传统的生产制造外,智能制造还包含了产品的策划、设计,以及制造交付后的运营和维护,再加上相关数据积累形成后的决策,最终融合成了工业软件和模型,并由此实现对数字产品和物理产品更好的控制,从而对制造资源进行更优化的配置。中国制造业的提升,被卡脖子的不仅是芯片,智能制造所需要的工业软件和模型,同属于《硬科技:大国竞争的前沿》中提到的信息技术、光电芯片、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科技这八大硬科技,研发周期长、回报慢、风险高,需要有“硬精神”,有数十年坐“冷板凳”的定力,才能逐步实现硬科技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