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古道上的文学守望者(连载一)


  商於古道上的文学守望者(连载一)

  ——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商南县文联主席姚家明

  翁大明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那些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把他们的诗词歌赋播种在商於古道,那些才华横溢的赶考举子把他们的文章策论抛洒在商於古道,经过千百年的发酵,曾经险峻苍凉的商於古道便成了一条群星闪耀的文学之路。姚家明,这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奋斗了二十多年的基层文联主席,凭着自己对文艺事业的无比挚爱和对文联工作的满腔热忱,坚定地守望着商於古道上的这片文学星空,把这片文学星空之下的文学之树滋养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第一章 攀登文学高峰

  1,从小立下当作家的梦想姚家明1967年10月出生在商南城郊郭家村,郭家村附近有个闻名遐迩的层峰驿。公元81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因上表谏“迎佛骨”被唐宪宗贬往潮州途经商南时就住在这层峰驿,他的十二岁的女儿孥惊恐成疾不幸夭折也葬在了这里;公元820年,韩愈被唐穆宗赦免从袁州召回长安经过商南时又住在这层峰驿,并写下了《层峰驿过亡女墓》:

  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

  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

  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

  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许是商南历代文人对韩愈这位文章大家的传颂和纪念启发了姚家明幼小的心灵,姚家明从小就是个“书虫”,初中时更迷恋小说,抓住一本小说便没日没夜地读,上课时因偷看小说没少挨老师的训,以至于把初中的其他功课都荒废了。初中升高中时,他的考试成绩可想而知,即便语文成绩再好,也被其他的那些跛腿学科拉到了普通高中。

  那时商南的普通高中在县二中,县二中虽然不及重点高中县一中,但姚家明在县二中却如鱼得水,因为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爱好文学又对他特别器重的语文老师白新生。

  白新生是个外地教师,语文课讲得非常好,他不仅爱打篮球,而且会讲故事。见二中学生普遍学习成绩比较差,他就怂恿班上学生放弃考学,好好写作,力争长大后成为一名作家。他经常给同学们讲述中外一些著名作家成长的故事,还把他写的一些文章在作文课上当作范文读给大家听。他曾说了一句让姚家明终生难忘的话:“同样是上华山,但一个作家上华山和一般普通人就不一样,别说他所写的流传千古的诗文了,就连他站在华山之巅呼出的一口气都价值连城。”

  受白新生老师的影响,姚家明上高中时便在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三天两头地去借书看,而且开始写小说了。为了实现心中的文学梦,他几乎放弃了其他几门功课的学习,每天只学语文课,而且一周一篇地写小说,写好之后,他让一个字写得特别好的同学把他精心巴意写的小说抄到格子纸上,够三十篇了就装订起来。文章写多了,水平自然不断提高,1984年,在县二中举办的国庆35周年征文中,姚家明写的小说《山谷中的回声》竟然获得了高中组参赛作品一等奖。这使他喜出望外,也让他对“作家梦”更加痴迷。然而,这种痴迷的状况只持续了一年多,面对高考上大学的严峻现实问题,姚家明不得不放下心爱的小说,暂时斩断了自己刚刚萌发的作家梦,回过神来专心致志地复习功课。所幸的是,姚家明居然考上了大学,而且学的还是中文专业。

  1991年大学毕业后,姚家明被分配到商南县湘河中学当语文老师。距这所学校不远,便是滔滔丹江上那远近闻名的红鱼渡口。每天上罢课,姚家明喜欢独自一人在红鱼渡口边漫步,听渡口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艄公讲述丹江河里发生的各种惊险的故事。这里独特的风情和故事,对姚家明感触颇深。

  姚家明教书的湘河中学,曾经来过一位著名作家,他叫贾平凹,也是商洛人。1981年的秋天,贾平凹在何丹萌和姚书铭的陪同下,曾从红鱼渡口下水,乘竹筏沿丹江漂流,直到梳洗楼、月亮湾、白浪和荆紫关,返程时还在湘河中学住了一晚。回省城后,贾平凹就以这次湘河之行的所见所感创作了他的著名小说《小月前本》。当时贾平凹已是名满天下,他到丹江漂流的故事,被湘河中学不少老师争相传诵。姚家明到湘河中学后,不少老师就给他讲述贾平凹当年到湘河中学的故事,听说他也喜欢文学,于是不少老师就鼓励姚家明拜贾平凹为师,争取像贾平凹一样成为一个著名作家,为家乡写出传世的作品。

  源于同事的鼓励和红鱼渡口这个特定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源于对文学的那种无法释怀的热爱,姚家明的作家梦又不可抑制地萌发了。他一面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一面趁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悄悄地开始了写作。他的第一篇小说就是以红鱼渡口为背景,名字叫《红鱼口情话》,发表在河北省作协刊物《荷花淀》1993年第5期上。

  2,为实现作家梦辛勤耕耘

  姚家明真正的文学创作,则是在1998年从湘河中学改行进县文化局时才开始的。出于对他的爱护和培养,文化局领导把姚家明安排在县文艺创作室,还单独给他分了一间宿办合一的办公室。这里工作轻闲,环境又好,太对姚家明的胃口了,太适合姚家明在这里搞创作了!姚家明暗暗给自己确定了目标:一定要不负厚望,一定要实现初衷,一定要写出名堂!

  县文创室的工作就是写作,每天在政府灶上吃罢饭后,他就一头扎进办公室里读小说,写文章。当时姚家明年轻,写作勤奋,灵感也来得快,一年下来,他就写了上百篇作品。但是,细活儿大多都是慢功夫熬出来的,由于他写得太快,作品就难免有些粗糙,发表得也少。后来,他结识了《商洛报》副刊部的两个作家鱼在洋和郝忠慧,在他们的鼓励和指导下,姚家明发表的作品才渐渐多起来。

  1998年初,《商洛日报》副刊改版增设了小说连载的栏目,姚家明创作的首部中篇小说《乡村情事》有幸被选上,这篇小说连载后,因其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语言,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第二年,他又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山深处的陈景润》,这篇文章用套红和编者按在报纸显要位置连载后,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不少人记住了姚家明的名字。

  就在创作势头渐好的情况下,姚家明遇到了许多文人都有可能遇到的窘迫——城里买房,囊中羞涩。再加上,这时的姚家明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商洛境内发表作品了,他想让他的视野更开阔一些,让他的作品走得更远一些。为此姚家明决定暂时把创作搁下,到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线去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在更多的历练中来提高自己。

  姚家明找到了历练和提高自己的工作岗位,那就是去金丝峡管委会,他想在轰轰烈烈的金丝峡开发热潮中淬炼自己。

  在金丝峡管委会,姚家明一干就是六年。在这期间,姚家明主要负责景区的宣传工作,不仅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而且游览了包括金丝峡在内的不少名山大川。心中有丘壑,笔下才会有文章。金丝峡管委会的工作经历,对姚家明的文学成长非常重要。六年结束,由于在金丝峡开发当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姚家明本可以去在有些人看来比较重要的部门谋一个炙手可热的位置,但他却毅然选择了文联主席这一职位。他没有忘记初衷,也没有忘记心心念念的文学,他要把停顿了六年的文学创作重新捡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