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创意与创业的案例分析框架


一、案例分析概述

(一)

1.案例的定义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它是人们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案例对于人们的学习、研究、生活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案例的教学是通过案例向人们传递有针对性的教育意义的有效载体。因此,人们常常把案例作为一种工具进行说服,进行思考,进行教育。故案例在人们的研究中形成了一定的书写格式、标准样式,为人们更好地适应案例情景提供很多方便。

案例,有个例、实例、个案等几种提法。最初起用“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医案及个别病例的统称。具体讲,就是对病情诊断、处理方法的记录,以便有据可查。根据案例,我们可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分,这是应用性学科最快捷、准确的研究手段及方法之一。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法学等学科中,案例分析早已成为最行之有效的研究工具。而作为应用性极为广泛的公共关系学,其案例分析研究同样在整个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2.案例的要素

在案例分析与挖掘当中,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真实案例,都无一例外地包括着以下要素:

1)案例真实而复杂的情境

案例是对一个真实情景的描述。

2)案例典型事件

真正的案例描述不是记录流水账,而只是对于非常典型的代表性的情景进行勾画。也就是说,案例是人们特别关注的焦点处的陈述。当然要具体简洁交代其焦点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原委。

3)案例多问题呈现

一个案例要显出冲突性、高潮性,必须有多处问题或者疑难问题的出现。这是案例本身意义所包含的潜在亮点处。

4)案例典型的解决方法

案例既然是一个非常一般的故事,很多人都关注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即有一个或者多个解决方法的记述。这个结局固然对人们不是很重要,人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试图猜想解决的方法,但无论如何,故事本身的解决办法无论如何是局外人无法实现过的,这样一来,它是可以起引发或者刺激出新的想法和行为的原型作用的,这也可能是把这样的故事叫作案例的重要原因。故而要进行抛砖引玉式的点缀。这种点缀应该只是客观的对事情真相进行中性描写。以免引起对故事本身的种种不利偏差。

3.案例的特征

案例由于是一种叙事性的追忆。它的文体也是带有明显叙事风格的。因此,既然作为一种叙事的表达方式,又是对典型事件的追述。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备以下三大特点:

1)案例故事性

案例之所以为人所青睐,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本身包含了一个典型的故事情景。自然而然地就把人们无形中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当中,一起与事件中的主人公思考,一起共鸣。这表明,案例本身是带有一种交融情景的事件陈述。

2)案例戏剧性

案例的戏剧性与人们常见的戏剧性感受不大相同,案例的戏剧性是这个故事当中有事件发展的高潮之突破,即故事当中有明显的冲突环节,和主人公是如何化解冲突的行为和思考。正是这些冲突环节和矛盾呈现破解细节让人耐人寻味,因此,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好的戏剧片段。

3)案例意义未尽性

所谓意义未尽性,是指案例当中含有多种可能性,能启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启发人们产生人类的某种共同情怀和不一般的感受,从这一点来看,不是所有事件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案例。它在人们的广泛生产生活当中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人为不可造就的。正如草船借箭一样,事前有很多因素可以控制,但一旦事件发生就绝非人力完全把持一样。这也就是世界上很少有影响广泛的案例故事出现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正是这一点,表达出案例本身所含意义的未尽性。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是也。

(二)案例分析方法

1.案例分析法的含义

案例分析方法亦称为个案分析方法或典型分析方法,是对有代表性的事物(现象)深入地进行周密而仔细的研究从而获得总体认识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

该分析法具有代表性、系统性、深刻性、具体性等特点。

2.案例分析步骤

1)依据分析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分析研究对象;

2)全面收集有关被选对象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可以收集他人对该对象所研究的间接资料,但是,主要收集的是第一手资料(直接资料),包括事件参与者亲自写的实验记录、学术报告、著作、论文及笔记等,尤其重视收集系统的数据资料;

3)系统地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依据分析研究的项目和内容进行分类;

4)对所要求分析的内容(如特征、属性、关系等)进行逐项分析研究;

5)对各项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求反映总体的规律性认识。

3.案例分析法优劣势

案例分析法既可被用来为某种假说作论证,又可把得到的研究成果作为进行更广泛研究的基础。在从个别到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案例分析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个别不等于一般,而且在选取研究对象时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等。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应与其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二、基于

(一)

“三创”是指创意、创新和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的源泉,而创新是创业的方法,创意是创新的思维概括。为鼓励相关专业大学生积极开展三创,我国教育部、财政部等发文支持创办了《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杯》。

(二)创意

1.创意的含义

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亦作“剙意”。它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汉王充 《论衡·超奇》:“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宋程大昌《演繁露·纳粟拜爵》:“秦始皇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鼂错之所祖效,非错剙意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三三:“ 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 ,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郭沫若《鼎》:“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的创意和风格上,应该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创意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不同于寻常的解决方法。

2.创意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创意思维策略,该方法是由美国人奥斯本(Osborn)早于1937年所倡导,此法强调集体思考的方法,着重互相激发思考,鼓励参加者于指定时间内,构想出大量的意念,并从中引发新颖的构思。

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或团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或团队成员召开专题会议,共同商议,各抒己见,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专家或团队成员“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2元素重组法

旧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元素。把已知的、原有的元素打乱并重新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未知的、没有的新元素。这是国际著名的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杨在其著作《创意》一书中提出的理论。

3.创意产业

1)创意产业的定义

创意产业也称创意经济、创新经济、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它通常包括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发达国家或地区提到了发展的战略层面。与此同时,西方理论界也率先掀起了一股研究创意经济的热潮。从研究“创意”(Creativity)本身,逐渐延伸到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和生产活动,即“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创意资本”(Creative capital),又拓展到以创意为基本动力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组织,即“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逐渐聚焦在具有创意的人力资本,即“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

2)创意产业内涵

1)产品差异性:价值与效用的区分

后现代经济的第一位的特点就是定制。定制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对,表现出以异质性价值为基础的产品差异性。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现象,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的价格出售时,人们的偏爱程度是不同的”。主要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这是因为,创意的本质,就是捕捉满意和快乐。而快乐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临界点之后,不再以效率为依据,而转以异质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个性这些反效率的尺度为标准,这种反效率的尺度,是创意产品“质量控制标准”。

2)利益最大化:从效率优先到价值优先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的又一特殊现象是,创意产业人员关注的“往往并非利益最大化问题”。答案还是在价值与效用的区分上。

奚恺元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地区,效用与价值的相关度下降到2%以下。此时,企业甚至经济的性质,发生质的变化。此前,经济是以效率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实质表现为效用最大化;此后经济转向兼顾效能和价值(诸如公正),效用最大化就逐步受到价值最大化的挤压,表现在文化理念对消费者估价的影响加大上。创意正好作用于这一区间。

3)熟练:对价值的整体直观把握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还发现一个现象:对创意活动,消费者更加偏好使用具有多种技能全面发展的熟练人员,而不看好只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用创意经济学中的人文价值理念可以很好解释这一点。消费者要求创意者具有多种技能,这是针对价值,而不是针对效用的。因为分工专业化,虽然在涉及效率的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但在创意要求的价值整合领域,并无所长。

(三)

1.创新的含义与特征

1)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2)创新的特征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2.创新研究综述

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1962年,由伊诺思J. L. Enos)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伊诺思的定义是从行为的集合的角度来下定义的。而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林恩G. Lynn)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 Myers)和马奎斯D. G. Marquis)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到70年代下半期,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扩宽了,在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而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

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有关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厄特巴克J. M. Utterback)在70年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缪尔赛在80年代中期对技术创新概念作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著名学者弗里曼C. 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他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他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他在1973年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其后,他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我国80年代以来开展了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傅家骥先生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此定义是从企业的角度给出的。彭玉冰、白国红也从企业的角度为技术创新下了定义:“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创新的认识: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创新双螺旋)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而且知识社会条件下以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进一步得到关注。《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在对科技创新复杂性分析基础上,指出了技术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急需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双螺旋结构的呼应与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打造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进一步对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模式进行了分析,将创新2.0总结为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强化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民主化。

3. 创新方法

创新方法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在美国被称为创造力工程,在日本被称为发明技法,在俄罗斯被称为创造力技术或专家技术。我国学者认为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其中,科学思维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起点,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革命性进展的先决条件。科学方法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创新思维、创新规律和创新机理,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工具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创新的必要手段和媒介,是最重要的科技资源。由此可见,创新方法既包含实现技术创新的方法,也包含实现管理创新的方法。2007年6月,大陆学者王大珩、刘东生、叶笃正三位资深院士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国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国家领导人对此作了重要批示。之后,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启动了创新方法工作。5年来,全国已经有24个省市开展了创新方法工作,10万余人参加了创新方法培训。

创新方法包含试错法、六顶思考帽法、大脑风暴法、6西格玛、TRIZ等。TRIZ是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其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在我国被直译为“萃智”,意译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该方法源于前苏联,于1946年由著名的教育家、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及其团队在分析专利的基础上总结而成并最先提出。因其在不同技术领域发挥的巨大作用,TRIZ理论成为前苏联的最高国家机密,被西方国家誉为“神奇的点金术”。前苏联解体后,TRIZ理论传播至欧美国家及日本和韩国等地,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各国实现创新的制胜法宝。

TRIZ理论之所以被世界各国所推崇,是因为其源于前人的实践,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应用进化论的观点,浓缩数百万份世界各国优秀专利后所揭示出的创新问题的内在规律,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强有力的技术创新理论、方法和工具。TRIZ理论拥有4大分离方法、8大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和101个科学效应库等工具,拥有矛盾分析法、物场分析法、HOW TO模型和功能分析法等分析模型。其中,TRIZ理论的思维方法和问题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打破思维惯性,使人们从传统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快速发现问题的本质;“最终理想解”指明解决问题的目标所在,明确解决问题方向,从而有效避免盲目性;系统进化法则可以帮助人们认清技术系统的进化规律,并预测产品与服务的未来;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定义问题的矛盾,细致梳理产生矛盾的过程和原因,保证有效、彻底的解决问题。此外,TRIZ理论还可以与其它优秀的创新方法如六西格玛、头脑风暴法、模糊前端技术、质量功能展开等方法或理论结合使用。TRIZ理论自身也在进一步发展完善,主要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但也在向社会科学领域发展和渗透。TRIZ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和提供的工具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从事任何行业的人在学习过TRIZ理论后都会受益匪浅。

4. 创新步骤

1)开拓创新要有创造意识和科学思维

1)强化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要在竞争中培养。要敢于标新立异:第一要有创新精神,第二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有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要善于大胆设想:第一要敢想,第二要会想。创新的源泉:第一要有兴趣,第二要适合所从事的事业。

2)确立科学思维

包括:相似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动态思维。

2)开拓创新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意志

1)坚定信心,不断进取;

2)坚定意志,顽强奋斗;

3)当创新活动误入歧途,需要调整方向时,它能够强迫自己“转向”或“紧急刹车”。

(四)

1.创业的含义与创业者

1)创业的含义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经营管理、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 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品行素质、杰出才干的行为方式,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2)创业者

创业者是指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的人。

创业者一词由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于1755年首次引入经济学。1800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Say)首次给出了创业者的定义,他将创业者描述为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的人,并认为创业者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代理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34)则认为创业者应为创新者;这样,创业者概念中又加了一条,即具有发现和引入新的更好的能赚钱的产品、服务和过程的能力。

2.创业阶段

1)确立目标

要想创业就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且定期反省自己的自身是否发生了变化。创业需要给自己定个目标。目标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阶段性的。目标要切实可行。

2)项目选择

1)选择个人有兴趣或擅长的项目;

2)选择市场消耗比较频繁或购买频率比较高的项目;

3)选择投资成本较低的项目;

4)选择风险较小的项目;

5)选择客户认知度较高的项目;

6)选择民生行业进行创业;

7)选择教育行业进行创业;

8)选择加盟项目;

9)选择新兴的蓝海项目;

3)创业运营

1)注册公司。

2)扩充团队:初创公司所聘用的员工不仅要符合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还要能够为公司创造附加值。最关键的创业初期,有能力的创业者是不会在用人方面总考虑节约的。

3)运营项目。

4)进退

创业者要设定好退出策略,可以选择转让、出售公司或者独立经营。创业者也一定要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

3. 创业准备

1)创业毅力的问题。众所周知,发展靠实力,创业靠毅力。有很多创业者之所以会失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毅力不足。当然,造成毅力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创业者素质不高,对风险估计不足,没有足够的市场知识,是一个重要因素。缺少支持和理解,缺少理念,又是另一个因素。浮躁,短视,看重眼前利益,也是一个因素。

2创业企业形式准备。是注册有限公司还是个体企业,以有利于创业项目发展为依据去准备。

3)创业资金准备。按照项目启动和运营需要的资金量准备,并且要将创业资金和生活费用区分开,以生活费作为创业资金,将为创业者带来干扰。

4)创业计划书准备。

4. 创业计划书内容

1)创业的内容

包括创办事业的名称、事业规模大小、营业项目或主要产品名称等,即所创事业为何。先订出所营事业的规模及营业内容,这是创业评估的基础。

2)信息分析

对于所创事业相关环境分析,除了了解相关法令规定之外,对于潜在客户在哪里﹑竞争对手是谁﹑切入的角度或竞争手法为何。而这一个行业服务或产品的市场价格多少,一般的毛利率为何?

3)创业资金规划

创业的资金可能包括个人与他人出资金额比例、银行贷款等,这会影响整个事业的股份与红利分配多寡。先前所设定事业规模下需要多少开办费用(硬件与软件)﹑未来一年要准备多少营运资金等做出估算。

4)经营目标

创业社会环境变迁快速,在设立营业目标大多不超过一年。新创事业应参考相同规模同业之月营业额,订出自己的营业目标。

5)财务预估

预估第一年的营业收入与支出费用的大概,这些预估数字的主要目的,是让创业者估算出所营事业的每月支出与未来可能利润,并明了何时能达到收支平衡。并算出未来经营企业的利润。

6)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包括,了解服务市场或产品市场在哪里?同业一般使用的销售方式为何,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营销手法相当多,包括DM﹑电话拜访﹑现场拜访﹑商展﹑造势活动﹑网络营销等等,创业者应搜集这些营销手法的相关资料。

7)企业风险评估

企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可能遭受挫折,例如:景气变动、竞争对手的消长、股东意见不合﹑产品或服务退流行﹑执行业务的危险性等等,这些风险甚至会导致创业失败,因此列出事业可能碰到的风险,及因应的办法。

8)其它

包括事业愿景、股东名册、事业组织等或创业者所特别要向投资者说明之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