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章 为思维科学和逻辑学注入新理念


   对以往哲学教科书所理解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批评

  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直觉逻辑三种思维方式同等重要。形式逻辑尊重既有概念体系,辩证逻辑尊重对等对应状态下的新的事实,综合知觉积累则培育人脑的直觉灵感,它遵循形象思维、尊重人脑自我灵性以及自我灵性之独立和高贵。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直觉逻辑三种方法共存于一个人脑必有传奇智慧,它包括惊人的猜想、科学的联想和严密的推理。

  由此,感受到中国高校以往哲学教科书的局限性。始终不承认演绎与判断、分析与归纳、具体与抽象这些单一形式逻辑规则以外的思维方法,无例外也属于科学思维方法。在过去数十年间,高等教育使用的哲学教科书和参考书中,均把依靠直觉判断力以及辩证的对等联想思维所促成的人脑“想象力”和认知指向均排斥在科学思维章节范围以外,认为把它们视为唯心论藏身之所或视为政治概念有根有据,视为科学思维方法无根无据。

  想象、直觉和梦境中的思维运动“是唯心主义藏身之所”——此一观点,至今仍然在学界教育界以潜意识方式困扰着哲学思想的进步。爱因斯坦有关“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和“思维能把握客观实在”的观点,至今尚未被消除其“夸大其辞”的哲学阴影。还有诸多哲学参考书面对人的“想象力判断”为科技创新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总是持怀疑态度,而且要一丝不苟地觅得“客观根据”以证实想象力与科学发现关系不大。

  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哲学观点曾经数十年一以贯之把单一机械思维运动称之为科学思维,而把辩证思维方法当作政治观点。包括揭示物质运动三大规律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思维范例,都只贴上政治标签输入人脑的“政治概念积累中心”。问:唯物辩证法概念体系究竟与脑科学有无关联?怎样关联才能推动思维科学进步?

  今天,用“信息与响应”的脑内微观介质运动规律来分析,综合知觉中所特有的映像记忆属于客观存在,它是大脑记忆积累中的一个链接中心,具备自发响应功能。它对人脑初级创新思维长期所思所想的生化记忆存储可触发链接响应,也可相互重组为另一种记忆结构或另一种有关联的事物映像,这对于拘谨的单一形式逻辑来说,至少起到了链接映像概念参照物的启发作用,它是脑内生化介质运动自然功能应所客观表现的思维规则。

  至于新思维新意识能否经得起形式逻辑的严谨推敲,依靠概念形式严格推理判断加以论证就是了。道理相同,人脑遵循辩证逻辑展开了“联想翅膀”,激活了创新意识,也是人们在深度思考中,被脑神经介质运动呼唤出来可相互对应的概念参照。无两种以上思维运动相互配合,仅有概念形式的推理——这种人为的机械思维运动是对自然的脑功能的束缚。

  脑科学面对人脑自然的或天赋的记忆激活机制,是否应该想一想:它本来就有自动搜寻概念参照或映像参照的天生机制?是否人体感官所接受的相同感觉记忆,其在人脑中将存储相同碱基成分且容易组合?是否同类的碱基粒子更容易相互链接,更容易相互激活为概念反应?

  上述提问及其所包含的科研课题,我们急切盼望留给脑科学技术层面的专家从生化技术层面上研究查证。哲学能独立确认的是:所有人,在自发思维响应或自觉深思时,被大脑倒腾出来的“东西”均与客观的记忆积累有关,与人们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接受了体内体外信息刺激有关,与大脑构建的神经递质传输通路有关,与所思、所想、所梦有关。

  据此判断,被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和直觉逻辑响应规则所推动而激活的“想象力”、“联想力”及其唤醒意识的认知指向,都有思维科学的唯物论基础,有资格被写入科学思维概念体系之中。“联想的翅膀”和灵感的产生,对人脑来说是一种神奇的思维运动现象,它能把单一形式逻辑思维想象不到的事物或概念自动关联起来、对等起来;使之互动起来、对应起来、统一起来。这既是一种概念形式的突破,更是人脑响应机能的优秀表现。

  比之上述更加浅显的道理还有:如果没有对等的“联想之翼”的展开和直觉灵感的产生,人的创新意识就很难抵达知觉以外的那个“外在世界”——许多创新发现无法实现。一个人思考问题时,若无灵感,不能联想,他会自我意识到自己很笨拙;一本哲学教科书,不敢把直觉响应和“联想的翅膀”列入思维科学范畴,这样的哲学也应该自评很“笨拙”。不难看出我国哲学教科书概念体系明显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人类的创新思维成果。

  未来,当脑科学在生化技术层面最终发现并证实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都体现人脑微观介质运动拥有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后,人们将能更深入理解到服从脑记忆板块多根系互联机制的多种思维方法之间,是一个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内涵的精妙的思维链接体系。其所体现的微观物质运动状态,比人所直观的物质运动现象更丰富、更精彩、更神奇,它将使哲学教科书把辩证唯物论阐述得比以往更生动、更活泼、更加朝气蓬勃。

  为了坚守上述哲学信念,笔者写出一段猜想:人脑的生化介质运动规律是宇宙间一切物质运动规律的缩影。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差别,不在于“物质间多向性多层次链接机制”的差别,而在于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的层次性不同罢了。由此坚信:人的大脑可以包含无数个类似于大大小小太阳系一样的运动中心,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均在人脑中被容纳。

  宇宙之大,哪能比得上人心之辽阔!

  理论上判断,脑内生化记忆板块互联机制的形成,应该包含两个基本内涵:一是多种综合知觉记忆和多种自觉概念定则体系的“分板块”构建并形成生化记忆积累。二是多种思维方法为人脑思维路径和思维能力的构造,完成了习惯性、多向性链接根系可互联互通的积累。

  尤其是多种思维方法的炼成,其在学习应受过程中和自觉运用过程中,因养成习惯而构造的多向性链接功能,恰恰就是响应并激活各种概念“知识点”以及映像“知觉点”而产生创新意识的智慧统帅。如果把概念“知识点”和映像“知觉点”看作死积累和死知识,那么,多种思维方法构造的链接通路就是人脑“活的”能力,是人间最活跃的创新力。

  爱因斯坦说对了,“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不把爱因斯坦的“源泉”一词硬贴给人们熟悉的“实践”二字并产生对哲学本原问题的误解和误导,而是仅就大脑微观领域中的思维运动范围而言,就应该是真理。爱因斯坦是就大脑的既有积累而言的。因为在人脑中,死知识点永远不会变成活水长流,只有思维方法才能把记忆积累中的“一潭死水”变成滔滔奔涌的长江黄河。

  当然,如果跳出脑科学所研究的思维链接通路之范围,人们依然要把面向客观的学习锻炼、深入实际的科技实践看作知识创新的“源泉”。问题是哲学的博大胸怀有没有必要斤斤计较爱因斯坦一生言论中某个字眼不够严谨、不够完美?每个人的一生,除了学习、生活和实践,然后就是大脑的思维运动,两者之间在人生阶段中总是有主有次。作家、理论物理学家以及其他脑力劳动者的思维运动时间可能要占去生命岁月的三分之一。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位科学家为了尊重“实践”宁可放弃思维运动。记忆积累、学习培训、观察记录、收集信息、亲身体验、深入调研……这一切,都是为了促动大脑展开思维运动,为了“静下来好好想一想”,然后要清除认知盲区,达到认知目的,还要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所有人,一生的经历都会把生活、阅读、实践与思维运动的职能分得清清楚楚,何以哲学概念体系谈起实践就理直气壮,谈到思维运动却展不开呢?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始终如一只偏重培育人脑的一种记忆中心,即专业概念积累中心。其所培育的高等学子个个都是自觉概念定则积累的“冠军”,个个都有希望被“鸡阿姨”和“驼父”热情拥抱。而其中多数人或许一生只有一种思维方法响应功能,他们是多向性思维响应不习惯、不熟练、不健全的人。许多年以来,人们看到了问题存在,谈够了素质教育话题,一面共同认为素质教育很重要,一面又无从下手采取强有力措施。

  实验课题(NO:78)哪里寻找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其实,素质教育的第一个有效突破口和第一种可操作概念,就是打破现有高等哲学框架体系,把综合知觉应包含的形象思维、把自觉概念思维所包含的辩证逻辑对等的、对应的、互动的联想思维方法一并视为科学思维方法写进教材,大幅度扩充《科学思维方法》一章含量。要大胆宣告:多种思维方法的相互链接就是科学思维运动的基本规律。同时宣告:只承认单一形式逻辑思维的“科学性”,本身就是“片面科学”的机械唯物论。

  与此同时,在高等院校课堂上要更多演讲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保护脑、创造脑的好处。更多演讲脑内多种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比单一演讲演绎与判断、分析与归纳、具体与抽象的形式逻辑规则,可以更放开、更生动、更富有哲理情趣。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构成强有力的信息刺激,使受教育者的大脑尽快形成多种思维方法相互链接的依赖性。

  何谓与时俱进的素质教育?这就是。

  何谓素质教育的具体操作办法?这就是。

  不妨再次回顾一下意识起源的基本道理。

  当婴幼儿对形影不离的人格化母亲情感映像已然形成了功能强大的记忆积累,并因“情感记忆中心”产生了比食欲更强的依赖性后,在他的大脑中从此便就形成了“食物映像”和“情感映像”两种可自发醒悟的模糊概念。于是,幼脑也有了两种依赖性较强的选择,并可在两种以上映像概念取向中产生模糊判断指向。至此,幼儿完成了意识起源的初步历程。

  当孩子渐渐长大起来,如果他仍然像婴幼时一样依偎在情感记忆中不与母亲片刻分离,大人们就会斥责他:“你还小吗!”其实,那时孩子的大脑中或已构造了别的“记忆中心”。比如,在天生好奇中记忆积累的“玩具兴趣”和“玩耍兴趣”等等,其脑功能一样会产生记忆激活的较强依赖性。这时的脑记忆多板块多根系链接机制不仅增加了响应方向,更增进了响应敏度。这一阶段,对恋母情感的依赖性完全可为其他情感依赖性暂时取代。

  你瞧,当听到父母大人不耐烦的斥责之后,他便会乖乖去摆弄他的玩具,这就意味着独立生活和成长之路程已经开始。也从此开始,儿童或少年大脑便要学会由不经常到经常性的抑制脑中对情感映像记忆的依赖性,用大人们教学的已知概念定则来调节自己“非理性”的自发响应。

  道理一样,高等教育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独创能力,应所遵循的是同一个脑进化规律。如果高等教育只给他们输入各种既有的概念系统,只有浩如烟海的自觉概念积累中心的形成,那么,其大脑思维运动将永远对多种思维方法没有积累兴趣,既不可能形成对高级创新思维自觉运用的依赖性,更不可能在科学领域中尝到有独立创见的“认知高峰体验”。

  他们就像一只有海量存储功能的电脑硬盘,离开“亚型权威条件植入规则”,他们就难以展开取向创新“0”突破的思维运动。成人对既有概念体系的单一依赖性,就像母亲斥责那种不能摆脱生化记忆中恋母映像依赖性的孩子一样:“你还小吗!”是的,不小了。可是没有养成对多种思维方法的自发或自觉的依赖性,又如何超越既有概念体系去自主创新呢?

  新世纪之初,清华大学发生了一件令人深省难忘的事。一位自觉概念定则积累丰富的学生,拿着一杯硫酸水“递给动物园的黑熊喝”,他说:“想看看黑熊喝硫酸水以后会有什么反应”,随之将硫酸水泼向动物。那件被媒体称之为“黑熊事件”的新闻,震动了全中国。

  人们多是从道德角度谴责其不良行为,恰好,为有着海量自觉概念积累、也同时有“初级理性”头脑的清华学子们提供了反驳理由,导致全社会不约而同陷入“理性沼泽地”。有同学们为其辩护:“他是在做科学实验!”另一所高校校长从相辅相成的另一角度指出:“如果他真的是那么想,就说明学校给学生提供的科学实验机会和科学探索机会太少。”

  果真如此吗?同学和校长的辩解暴露了高等教育更多问题。

  在这里,肯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都往深处想一想:把硫酸水泼在人的脸上和泼在黑熊的嘴里,其所能产生的被伤害效果是不是同一个既有概念?如此“科学实验”,能不能出现超越所学知识体系的新探索和新发现?假定:那就是他发自内心渴望从事的一次科学实验,也只能说明其所表现的“实验方法”中没有丝毫新的创新指向,这完全是一个成人对既有概念系统的记忆及其响应习惯有如幼儿恋母情感一般的强烈依赖性!

  2009年加注:当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因某种原因,必须死守既有的知识体系而使应试教育模式无法改变时,其更深层的危害是:势必导致知识阶层的整体思维方式将自上而下陷入“形而上”泥坑。死抠概念形式之判断,不分内容轻重把概念、标识等表面形式方面的细节缺陷当作天大的问题严加指责,而对内涵方面的重要性反而不管不问。)

  2009年加注:于是,一切依赖“形而上”指标,成为知识人群体的行为准则。当代学术思想失去创新灵魂和方向,只剩下了署名、刊名、篇数和语言外壳为直观标准。40年前,那位怀着诚意和敬意悄悄写信请学界大师改正其著作中几处差错的小学教员如今再也看不到了,看到的是:为了抖学问,检出几处文字差错便在大学课堂上拿出《人民日报》反复开涮的教授比比皆是。知识人不再拥有内心和谐,纷繁的概念形式定则把人们的眼光变得异常挑剔和苛刻,而新一代创新人才则成了凤毛麟角。)

  实验课题(NO:79)分两套教材培育学生,看哪一种具备创新力?

  把高等教育教材分为两种。一种只传授代表理论创新源头的经典著作,比如经济学中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和《资本论》,或者对学生们只传授代表事物发展源头的事实真相,均不要求死记硬背。辅助教育是:传授科学发展的末端技术方法和技术成果(知识点传授),同时强化直觉响应链接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另一种,只传授与市场经济运行状况有着环扣关系、可操作关系、可复制关系的科学发展的末端技术方法和原则,比如:经济学中的各种经济运行数字化模型、各种经济调控指标以及各种利益机制的设计方案。由于传授的是确定的知识点,死记硬背应试范围要达到海量。

  按上述教材和教法培训4年后,将接受两种教育的学生分别派往条件相当的实践领域。5年后调查两类学生的实践成果,设计式样内容统一的调查采样表。提醒:作为单纯技术操作人才的培养,后一种教育仍然不能放弃。

  笔者从来不相信“黑熊事件”中那位清华学生道德低下,但相信确实有个别清华学生的脑动力机制出了差错。大脑没有多根系记忆板块及其互联互通机制,没有多种思维方法的习惯性链接功能的形成,他甚至连超出所学概念一纳米的想象力都产生不了。显然,那是被单一概念形式逻辑思维搞“僵”了的人脑机能,是应试教育培育的思维僵化“硕果”。

  当今,许多名牌大学培养人才所遵循的习惯方法和模式,何尝不是一样长期沉迷于意识起源的第六阶段——自觉概念积累阶段?人脑只有单一的自觉概念定则体系之积累中心,很容易造就学生无法摆脱的思维定势,即一切行为举止均自发表现出对既有概念体系的直接依赖性。看来,若要把想象力激发出来,若想打破只会用硫酸水“实验”动物的那种思维定势,唯一办法,是积极培育和构建大脑多根系思维运动的相互链接机制。

当多种思维方法成为同一颗人脑积累兴趣并养成可自发、可自觉的链接响应习惯之后,这颗头脑对高级创新思维运动的依赖性必然产生。

那也是他独立酝酿“大智慧”并自觉展开“大创造”的开始。其与孩子们在父母大人呵斥下,暂时摆脱对母亲映像的依赖性,自己去摆弄玩具、自己去玩耍寻找乐趣一样,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便接续和指向意识起源的最后一座里程碑被自主建树起来了。

当然,围绕多根系记忆中心链接机制而展开的素质教育还有更多的教材改革工作要做,未必仅限于哲学概念体系的框架变动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