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章 创新思维高级形式(二)


  

  实验课题(NO:77)能否用哲学方法解剖爱因斯坦“活大脑”的特殊构造?

  面对杰出人才,无法回避的依然是人脑在其进化过程中既可自然形成还可自觉培育、主动培育多板块生化记忆中心的多根系相互链接机制。

  应该首先确认:爱因斯坦有扎实的演绎与判断、分析与归纳、具体与抽象的初级创新思维能力。他的相对论在具体推导过程中必须经过概念形式定则的思维步骤才能完成。不过,那只是一个在同一专业概念体系被确认的范围之内、且尚有同门学科发展余地时才能管用的创新能力。一旦经典物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空间已趋于完美、饱和,单一形式逻辑思维将丧失用武之地。由此判断,爱因斯坦的大脑还有另外的创新思维方法积累。

  自上个世纪到本世纪之初,由于西方脑科学理论的创立发展以及在技术层面的实证探索中,多是针对静止状态下的脑生化物质结构状态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所以,针对人脑在思维运动状态下的脑科学研究,一时还没有很可靠的理论资料。然而,从许多散见的真实的历史性资料记载中,笔者仍然发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的确有另外两个思维方法功能积累。

  一是他早在青少年时代即已奠定的辩证思维方法运用积累。小学中学时期,他的学习成绩未显突出。他用去了太多时间自己研读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著作。从爱因斯坦文集中可看出,他对哲学有浓郁兴趣,而且兴趣不在先哲的既成观点,而在于他所赞誉的“哲学推理方法”。他感叹:哲学思维很奇妙,“居然可以说明世界上所有一切”。“宇宙无限”的方法论很早就被康德提出,爱因斯坦也算半个“康德迷”。

  今天,人们在惊叹宇宙银河系的浩瀚时,几乎没有人怀疑:那不过是思维把握的存在,而不是客观存在。“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作为诗人的想象力,同样为每一个有科学头脑的人置信不疑。不过,康德早在18世纪就已经明确告诉世人: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有无数的世界和星系存在着。康德的哲学头脑也是“宇宙有无数宇宙岛”的渊源之一。

  康德的基本哲学观点也常被哲学界同仁们用一句话来描述:他坚信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着人的认识能力尚未企及的一个“彼岸世界”。这句话,包括中国在内的唯物主义权威学者的评判,也依据此种哲学观点把他判定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如今,你若再读康德,则对他那种成为他一生信仰的基本观点有一种不知谁对谁错的复杂心态。

  公论自然有。首先,康德的基本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他的想法依据形式逻辑的概念形式来推导,当属于悖论。既然人的认识能力尚未企及,你又何以判断那是客观存在的?既然承认认知动机指向了那个“世界”和那些星系存在着,那就是感官不能企及,但人脑直觉和自觉逻辑思维已经企及了、把握了,那就是思维响应功能已然把握了那些实体概念!

  哲学家康德的缺陷,显然是没有把人脑思维响应功能从人的“直观”感觉中重点分离出来。同他一样,中国传统哲学教科书上的观点也犯了一个相同的自相矛盾的错误:一方面否认“思维能把握客观实在”,另一方面又承认人们看不到的天外星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怎样,康德自相矛盾的观点超前把握了“宇宙岛”真理。

  爱因斯坦的“活大脑”很早就积累了德国先哲的思维方法。他曾在科学领域公开倡导自然科学家要积极尝试哲学推理方法,没有引起人们重视。从相对论所包含的那些被经典物理学分立的概念和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可看到爱因斯坦恰恰借用了“哲学的想象力”包括深受当时已经诞生的辩证唯物论的影响。他把别人看起来互不相干的概念,自觉地有意识地联想到一起,并给予新的理论概括和说明。如果没有富有创意的大胆联系和假设,就没有能出奇效的形式逻辑演绎和判断,更没有奇迹般的原创新概念涌现。

  二是在爱因斯坦作为物理学家的大脑里,还有一个更特殊的记忆板块即音乐形象思维中心。与美术创意、文学构想等形象思维是相通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好小提琴演奏很罕见,在他离世不久的报纸上和杂志封面上不止一次刊登过有人专为他描绘的一幅漫画:用各种抽象符号组成其本人模样的轮廓。那个抽象的“爱因斯坦轮廓”是手拿一把小提琴正在演奏,而拉出的“声音”是四面散射的抽象字符。笔者在观赏漫画时想到了很多。

  一生孤独,一生幻想,是爱因斯坦的秉性特质。“杰出科学家不需要任何人际沟通能力”的奇怪论断是他的名言。5岁时,父亲给他一个指南针,弄得他兴奋不已激动万分。他稚趣地告诉大人:“针是以固定方式摆动的,这与日常事物不吻合,它一定是属于某个无意识世界的东西。”也就是这个指南针令他时常猜想到人类生存环境以外“还有一个不属于我们的伟大力量”。此种好奇心一直隐存到读完《几何学原理》才突然洞开。

  再看看他本人对创新思维的理解,他如是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注:《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从这里,体味出爱因斯坦有关“思维能把握客观实在”的观点恐怕是他的一贯坚守,抑或属于他的坚定信念。尤其是广义相对论有关“时间”快慢长短随着物体高速运动而改变的论断,想必非依靠综合知觉所特有的形象思维的参与不能直觉到、不能想象到或猜想到,也绝无可能自我引领创意思想进入技术思维末端加以论证,再把那种看不见的客观物质运动现象用形式逻辑推导出来。

“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句话出自中国神话故事,又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此作了肯定回答。为了通俗解释有关相对论的时间效应,人们编写过一个科普故事。有孪生兄弟二人长到20岁时,哥哥选择了航天事业并且马上要参加宇航飞天实验。分别时,兄弟俩相互对了手表。哥哥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飞行四年半,返回后,地球上的弟弟已经55岁了。

这样的时间效应,爱因斯坦绝无亲身实践,完全是想象力链接自觉逻辑思维,基于相对论理论猜想的延伸判断,是猜想中的猜想。1971年,美国有凯汀和海弗尔带着两个原子钟作了一次环绕地球的双向高速飞行试验,返回后与地面上两个原子钟对比以微弱时间差间接证实了上述猜想。

  爱因斯坦一生中对人脑直觉灵感的响应力和辩证思维的联想力崇拜之至。当然,他始终没有放弃以既有概念为大前提设定的形式逻辑思维运动。他的科学家的职业头脑,使他对初级创新思维方式的运用积累也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他从少年时代就对哲学思辩方法产生的浓郁兴趣,又使他对不拘一格的对等联想思维方式形成了另一个功能强大的记忆链接中心,同样有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他一生伴随小提琴演奏的生活经历,则促成了天才科学家的神思经常乘驭着音乐形象,在漫无边际的空旷天际间心驰神往,自由翱翔。

  他的创新思维路径——或称之为脑神经递质链接通路,被三种他所依赖的思维方法运用之记忆积累相互呼应得无拘无束。他能随时把人们想不到一块儿的物质现象,有机地“撮合”起来、意外地“链接”起来,并且构想成一篇绝妙至极、出人意料、美仑美奂的科学华章。

  在其后半生长达30多年的漫漫岁月中,他又想到一个比相对论更为气势磅礴的“联想计划”,即“统一场论”。显然,他希望找到一种新的科技概念,把现代物理学中的多种“场理论”统一起来。由于此项计划过于庞大,再加上现代物理学于20世纪前半叶的发展状况,也并非像19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一样成熟,他的宏伟构思直到生命终止未能实现。

  但是,他的直觉想象力却被后来的科学家证明:不仅方向对头而且客观性价值极高。在他死后大约过了20年左右,人们借助他的畅想已经初步实现了他生前希望建立“统一场论”的宏伟构想。

  今天,中国知识群许多人很崇拜现代物理学的“场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不乏有人寄望用“社会场论”来构想统一的社科理论。可是,人脑如果缺少多种思维方法相互链接机制和响应机制,类似的理论构想要么不可能实现,要么勉强为之将难免漏洞百出。“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的论断,需要哲学思想体系高度正视其以往未所发现的微观物质运动理论依据,辩证唯物论千万不要把想象力看作是“唯心论的藏身之所”。

  在现代物理学贡献上,爱因斯坦是无可挑剔的巨匠。但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和思维科学探索者,他却没有作出类似于相对论的有力的贡献。虽然他依靠直觉洞察力猜到了“思维能把握客观实在”,然其缺陷在于:他并不知道思维把握客观实在的主体物质条件的积累——人脑生化记忆构造的多根系多向性多层次互联机制与客观存在的对应关系。他对人脑记忆积累也未能正视其概念的“对应指向”。大师自身的缺陷是导致我国哲学教科书自上个世纪以来一直把他的哲学观点当作“唯心论藏身之所”主因之一。

  下面是有关高级创新思维的客观总结。尽管高级形式的科学思维运动需要借助辩证思维或直觉灵感来突破,却最终离不开形式逻辑的确证。没有前者,初级创新思维运动只能局限于同一学科体系或末端技术发现,且难免被同一概念体系所包围、所困扰;没有后者,高级创新思维运动又会丧失严谨的验证程序。只有把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与直觉逻辑思维链接起来综合运用才是推动认知指向产生创新突破的高级思维运动。

  经过东西方科学家的积极努力,当代脑科学的实证探索正在不断推进。但目前,思维科学仍然局限于把不同特点的思维方式分立成专门学科。如灵感思维学、形象思维学、思维生理学和创造思维学等——此处的“创造思维学”主要指单一形式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笔者则认为,人脑中的多种思维方法不应该各自独立,只有交互响应记忆积累并在“记忆中心多根系互联机制”管理下,统一为同一个大脑整体功能之后,人脑才会出现奇迹。

  本章的结论是:人的大脑,如果只有单一的综合知觉的灵感响应,那就只有艺术想象没有科学发现;如果只有辩证思维运动的对等联想对应联想,那就只有哲理思想没有技术成果;如果只有单一形式逻辑思维方法的直线演绎,那就只有封闭的学科概念体系没有横跨式的创新意识觉醒;如果只有想象联想的翅膀,那就只有种种猜想没有严格的技术论证;如果只有直觉的灵感闪现,那就只有流星陨落般的思想火花没有人类智慧的永恒……

  智人脑功能进化的客观规律,要求脑科学研究必须针对多种思维方法进行统筹的综合研究使形成一个总体框架门类;必须打破近代科学门类和概念体系早期分立的那种局面,用新概念把各种思维运动统一起来;必须像爱因斯坦、维纳一样,用高级创新思维把物质世界连成一体。

  只有在多板块多层次记忆根系互联互通机制下,人脑才能增进思维运动过程中的多向性链接响应功能。而记忆链接根系越多、层次越复杂,多向性思维路径就会越畅通,响应链接条件就越优秀。在此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思维运动方式应当无条件地凌驾于其他思维运动方式之上,也没有任何一种思维运动方式只有当“配角”做“下手”的恒定资格而不配争当“主角”。它们在不同的创新需求中和创新阶段中,可以依次出场充当主角。

  但是,又必须强调:在新科学初创时、在科研探索领域的关联度相对复杂,即面对复杂局面时,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则必须是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统帅”。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只有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响应、相互链接,相互传递为人脑生化板块间可循环、可对应的神经介质信号,才是突破人脑“理性极限”的高级创新思维运动。

  结论:在人脑多根系记忆中心链接机制作用下自觉或不自觉进入两种以上思维方法的交替推进和相互响应才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思维高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