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男人的智慧:洁身自好,远离女人!(2月25日)


理性男人的智慧:洁身自好,远离女人!(225日)

 

这个世界总是不乏有人替女性出谋划策,这是常态,而且颇受市场欢迎,似乎不如此就是自寻死路。

毕竟虽然女性有韧性、有心计、有智谋,但是女性貌似是弱者,比如哭就很具有感染力,只要女性通过哭、失落无助或者其它方式表现出弱小,就会立刻得到无限多的声援。似乎每个专家都以为女性出谋划策为己任,却很少有人替男人说话,似乎男人经历苦难是财富,是成长所必须的,男人皮糙肉厚受点磨难没有什么,毕竟“男儿有泪不轻弹”,女人受苦却是值得怜悯的,却是需要尽量摆脱的。

不管是不是专家,所有感性的人,或者希望得到感性人的支持的人,大体都会从女性避免受到伤害这个目的出发,哪怕女性避免受伤是以男人受到伤害为成本和代价,都在所不惜。其实并不是专家没水平,没有那么深层次的思考,而是顺应市场的需求,趋利避害的本能罢了。毕竟替女性说话会显得更讨巧,让自己的言论更有市场,会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粉丝,至少不会给自己带来拍砖和鞭挞。

 

那么问题来了,当一个女性受到另一个女性的伤害,舆论的天平会倾向于谁呢?答案是舆论显然首先倾向于支持名正言顺的那个人,有合法夫妻关系的那个人;其次倾向于付出更多而更为与时俱进的人,或者是受到伤害更多的那个人。

2006年夏天,春宝在《示弱的女人》文章中就提到:当一个男人面对两个同样爱他的女人,很难抉择的时候,往往示弱的女人更容易从与另一个女人的竞争中得到那个男人。因为示弱的女人不仅可以得到男人更多的怜爱,相对那个较强的女人,在社会舆论中也能够得到更多支持,而那些支持往往可以帮助其取得胜利。示弱的女人是聪明的,是在用更策略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强大。

 

那么问题又来了,在女人之间的争斗之中,男人免不了就会被伤害,假如男人没有经受住诱惑,而在家庭之外沾染上了别的女人,不管是放弃家里的还是外边的,男人都难以摆脱“始乱终弃”的恶名!由此得到同样的结论,就是一个理性的男人绝对不应该招惹女人。

春宝还得出一个很微妙的结论,那就是让自己的生命中只需要有一个女性呵护的男人是智慧的,同时要围着两个女性转,那个男人就会变成奴隶一般地纠结,会失去仅有的自由,就会变得很可怜可悲,而且身边女性越多,是非也就会越多,男人就会被裹挟着失去自我。就如汉字中所蕴藏的智慧“一个女人再加另一个女人”就是“奴隶的奴”字。假如春宝为男人出谋划策的话,那就是“洁身自好,远离女人”!

 

以春宝的解读,女人怀胎十月,在母体中,胎儿是客体,是终究要离开的;而一旦脱离了母体,就会发生反转,人就成为主体,母亲就成为客体。当然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母亲一直在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直到先从客观上成为客体,再在主观上逐渐意识到,自己终究会成为客体,然后假如母亲不甘心,又会以自己的身体孕育新的生命,让自己重新拥有成为主体的感觉,等到孩子出生之后,自己逐渐从主体转变成为客体。

很多人不甘心这种落差,比如过于强势的妈妈以及一直在宠溺之中长不大的“妈宝男”或者即使应该自立成为主体都不愿意割断那条无形的“脐带”,让自己持续得到营养的啃老族。这些都是主客体的转变不是很顺利的现象;还有相反的例子,比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比如儿子与单亲妈妈之间,和女儿与单亲爸爸之间,会更倾向于过早独立,最为水火不相容的,是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条件下所组合的家庭,婆婆与儿媳的矛盾,岳父和女婿的矛盾,夫妻矛盾等等,在大概率上是难以避免的。

母亲通常都遵循“母以子贵”的规律和原则的,一个女人没有孩子总是会让人感觉不完整,相反一个女人有了孩子,又会从孩子身上得到生命的意义。

当然这种生命的意义是相互的,所以男人会钟情于母亲,会对母亲言听计从,父子之间却往往是排斥于叛逆,母子间反而有独特的难以取代的感情;在父母离异的家庭,女儿成熟之后,往往会带有更强烈的母性。但是当只有父亲的单亲家庭的女儿跟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的男人结合,其婆媳之间的关系大概率是不会融洽的。当然两个女人之间的较量,绝大的可能是婆婆退出,把儿子完全交给儿媳妇。

当婆媳之间发生冲突,舆论倾向的更大的可能性是婆婆被批判,儿媳会得到更多的舆论支持,其内在原因或许是“终究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人,就不要赖着不走,把位置腾出来给新登上舞台的人”,这符合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虽然会让人落寞,但却更多的是悲剧的周而复始,因为“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婆婆的今天就是儿媳的明天。那些把别人的儿子夺过来的媳妇,终究会无奈地把自己的儿子拱手相让。

当然也有可能,是媳妇生的是闺女,那么闺女大了或者会嫁出去,或者会给自己带来上门女婿,女儿嫁出去之后,父母更是失落;上门女婿跟岳母和媳妇之间的关系处理就更微妙,最终只能是周而复始的悲情轮回,几乎没有人会摆脱这种宿命。

 

作为子辈,成熟而理性的态度,是凡事都要从长辈的视角,感情和观点看问题,理解并包容他们“赖着不走”的心情,发自内心的敬畏才会让自己跟长辈之间的关系融洽相处。假如自己以受到伤害的形象博取别人的同情,那么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安慰,但从长远看来,依然难以摆脱那种宿命。所以真正正常的关系是若即若离,可有可无,在的时候彼此珍惜,不在的时候才会不后悔。对异性的怜爱,对父母的孝敬,对孩子的养育,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莫不如此!

 

贾春宝

2021225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