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用自言自语的独白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道”态度是“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物我两忘,坚定不移。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是说轻声慢语和大声说话,相差有多远?美好和丑恶,相差有多远?这是老子用疑问的方式,用“唯与阿”、“善与恶”这两个矛盾现象,指出矛盾的双方虽然貌似对立截然相反,实际却没有多大的距离,矛盾的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仅仅是还没有转化罢了。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是说人应该敬畏“道”,“道”有道纪,是不能不敬畏的。“道”好像大荒,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啊!老子在这里提出,人要敬畏无处不到无所不在的“道”,要遵守道纪。也许,这就是后人说的“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最早来源。
对于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专讲仁义道德的孔子,曾提出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明代思想家吕坤曾留下警句铭言,“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那么,历史走到今天,以史为镜,治理者仍应该对自然法则、对人们群众、对公权法纪心怀敬畏。常存敬畏,如履薄冰,严于律己,修性养德,是按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行事的基础;基础无存,容易私欲泛滥、肆无忌惮,自遗其祸。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是说众人欢欢乐乐,就像去参加盛大的宴会享受丰盛的筵席,又像在春和日丽时登上高台观赏春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好像漂泊到了很远的地方。老子在这里说,因为自己敬畏“道”,所以不像众人那样去追求丰盛宴席、去游山玩水,而是回归到淡泊宁静的远方。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俱备;祭祀时如果缺少了牛,则为少牢。
“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是说“道”在还没显示作用的时候,是混沌朦胧的,有如初生的婴儿还没长大,又像长途跋涉还没有归宿的样子。老子在这里描述“道”的本始状态,纯真质朴而又永远在路上。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是说众人的东西多而有余,而我什么也没有,我真是愚人心肠啊!众人都觉得很明白的时候,只有我还在茫然中探索;众人都觉得很精明的时候,只有我一无所知。老子在这里说,正是因为“道”的纯真质朴若无所归,所以我什么物质财富也不追求,还要在茫然中探索,还在苦思冥想继续钻研,我的学习钻研也永远在路上。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是说无影无形的“道”的包容宽广啊,其作用像辽阔的大海看不到边,有时候又像飓风无休无止。老子在这里说“道”的形象辽阔如海,风动不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是说众人都以“有”为荣,只有我很顽固且鄙视“有”。老子在这里说,正是因为“道”的宽广博大,做功不止,所以我不追求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财富,而且很顽固很鄙视这种行为。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是说我与众人不同,我是全身心的投入“道”的研究和探索,特别重视从自然法则中汲取营养。母,既是“道”。老子在第一章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后面还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更讲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老子之言解“贵食母”之意,是一切认知得之于“道”,所有言行根据于“道”、遵循于“道”。
老子在这一章,分三次论述了“道”的特性,并在每次论述之后表达了自己与人的不同之处,鲜明的表明了自己对于“道”的态度,是心怀敬畏,是苦苦探索,是无私无欲。老子坦率的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我独泊兮,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也正体现了老子敬畏大道、须臾不离大道的品质。老子两百年后,屈原先生学习他的品质,放逐途中,行吟水乡,吐露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心声。屈子,老子,其人格品质何其相似啊。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令老子欣慰的是,摒弃私欲、敬畏大道须臾不离大道的品质,已经成了一种精神基因,得到了后人的传承和发扬,多少人为真理而斗争,为真理而坚守,为真理而牺牲!想想也是,私欲膨胀了,大道背离了,本根也就动摇了,如果不顾大众利益而只为自己争夺私利,人类岂止是一盘散沙?岂不仍然是相互倾轧同类相残?即使在一个相当不错的邦国中,如果泛滥私欲,背离大道,动摇本根了,也会精神上缺钙,身体上软骨,还会因道义变质、物质贪婪、道德堕落、生活腐化而导致社会大厦的土崩瓦解。“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虽然已经时隔两千五百年,老子对“道”的心怀敬畏、苦苦探索、无私无欲的态度,还是值得回味的。
老子总结说,对于大家都去追求的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财物,我是很不以为然的,我追求的是对“无”的研究、对“道”的探索,我看重的是如何才能掌握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行事。老子在这里把自己与众人俗人做比,自称“愚人”,这是正话反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老子注重以“道”的理论来充实自己,物我两忘,无欲无求,正体现了老子不愧是至伟的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