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四日行(3):开元寺


 泉州四日行(3):开元寺

2020-11-6

回宾馆收拾好行李离开。我今天的主要行程是参观开元寺。

一楼值班的是位女子,昨晚接待我的小伙子下班了。我昨晚从洛阳桥回来,在宾馆门口买了几个烧饼,说是当地特产。后来尝了一下,是甜的,我不能吃。于是我委托女服务员将几个烧饼留给那位小伙子,应该是不错的东西,丢了可惜。

坐公交车可以直达我预定的距离开元寺不远的鼓楼附近的宾馆。路过华侨大学的时候我想起经济学家华生,他曾经转轨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在八十年代曾经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过重要理论贡献,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之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后来创立了华侨大学。今年三月,他针对疫情发表了一些言论,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半年多过去,人们不再谈论那些问题,他又淡出了。

入住酒店,休息一会儿,快十一点,步行前往开元寺。

走过一段骑楼。楼下很多家小饭馆,小吃店,看起来环境不错,干净又安静。我注意到一家主打“牛肉羹”的小店,生意不错,也许晚上我可以到这家来解决晚饭问题。来前做功课,知道“牛肉羹”是泉州的特色美食。

走过骑楼街道,我想起波德莱尔讲的巴黎的拱廊街。你营造出一个方便购买的环境,我只是闲逛,就是不买。这是我的自由。想着好笑,这骑楼跟拱廊街有什么关联?其实我没有真正弄清楚波德莱尔的拱廊街,看到骑楼就想起,可能是因为我想弄清楚吧。

再往前,马路中间一座孤零零的白色建筑,四根立柱上面是个小亭子,亭子上面四个方向有钟面。整体是白色水泥,镶嵌着玻璃。这钟楼应该是新建,不过也是网红景点。钟楼也是交通信号楼,四个方向有红绿灯。

过钟楼往西,就是泉州有名的西街。路两边都是二层小楼,红砖墙面,黄色琉璃瓦,商铺大多是小饭馆,小吃店,饮料店,旅游纪念品店等等。据说这条小街集中闽南一带各种小吃,是集中展现闽南文化的地方。正值下班和放学的时间,步行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下班的大多骑着电动车,放学的着校服的学生大多步行。

看到路边院子里一座石塔,我知道那是开元寺东塔。又看到道路北侧白色墙壁上的“桑莲法界”,知道开元寺到了。大门关着,门口有告示,开元寺开放时间为上午六点到十二点,下午两点到五点四十。真是稀奇,第一次见到寺院还要午休。不过,现在的寺院大多不是宗教场所,而只是旅游景观,有一般的作息时间也正常。正对着大门的白墙照壁上有“紫云屏”三字,几位游客在照壁前摆起姿势照相。

不可能在这里等将近两个小时。可以临时调整计划,先去天主教堂,文庙,清净寺,两点之后再来开元寺。我原先的计划是先参观开元寺,最后参观清净寺及奉天寺,然后就近返回宾馆。

穿过大街,又走过小巷,来到花巷天主教堂。我当然是把教堂,寺庙之类作为旅游景点来看的,看看建筑,绘画,也领略一些宗教气氛。泉州的天主教历史还比较长。因为泉州国际贸易港口的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很早就传入。1313年方济各会就在泉州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天主教主教区——刺桐主教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在清朝的时候遇到障碍。在中国传播的天主教往往与祭祀孔子结合在一起,这违背了天主教单一崇拜的信仰。罗马教廷要求在中国的天主教放弃祭祀孔子,雍正皇帝于是禁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这里面的文化冲突,很大程度上与天主教对中国文化的不理解有关。对中国人来说,祭祀孔子属于中国特有的祭祀文化,与宗教信仰无关。鸦片战争之后,借着帝国主义的扩张势力,天主教再次进入中国。花巷天主教堂是旅菲华侨陈光纯先生在1926年捐资建造的。

教堂坐西朝东。东面的庭院中立着耶稣像,后面的台基之上是教堂。围着白色大理石的耶稣像在几个角度拍拍照,暗示自己感受一下宗教气氛。现在的寺院一般是不提倡甚至不允许拍照的,耶稣像应该没有这样的要求。走上台基才发现,教堂东面的大门没开,我试图透过玻璃窗朝里面看看,什么都看不到。于是又下到庭院。耶稣像右侧有供游人休息的桌椅,还有大大的遮阳伞。取出干粮,水果,简简单单吃点东西。准备离开,却发现教堂北侧有楼道进入教堂,一男一女两位游客正在教堂侧门聊天。

进入教堂大厅,是东西向长长的殿堂。白色的天顶,白色的墙面,白色的石柱;通透的大玻璃窗,红色的桌椅。最西头殿堂的墙上,有耶稣的塑像。天主教是有偶像的,这不同于基督教教堂空空如也的墙面。耶稣塑像上方是十字架,十字架上方最上一层,有七面彩绘玻璃,描绘的是圣经故事。下一层的墙上,还挂着二十多幅圣经故事油画。这样的大玻璃及玻璃彩绘最吸引我。我看过最好的教堂玻璃彩绘,在苏州独墅湖边的教堂。透过玻璃彩绘,有时候会想象一下天堂的样子,感觉温馨而美好。

我进去的时候,教堂的最后一排坐着一位男子,像是在休憩,又像是在默祷。不太确定是游客还是神职人员。教堂里很安静,很清凉。这种环境会给我一张神圣的感觉。有时候努力让自己感觉神圣,会有放松的效果。我正认真看着教堂后面的宣传文字,那男子走过来跟我打招呼,问我“是游客还是教友?”我说我是游客,到处走走,随便看看。

那男子瘦瘦高高的,一头飘逸的长发。“到处看看,多了解了解,挺好。”

他这样的语气,有点说教的意味,我以为他是教堂的工作人员。就问,“您是神职人员?”

“不是。我是教友。从西北甘肃来的。”

我很有兴趣与之交流。如果是真正的神职人员,可能会太严肃,也不知会触犯什么忌讳;如果是一般游客,不了解圣经教义,也说不上什么。教友就可以避免这两个问题。

“在中国,天主教传播好像不如基督教那样广?”我说。

长发男子说:“是啊。主要是教义的问题。基督教认为所有人都可以阅读圣经,解释圣经,不需要专门的神父,所以传播起来就比较容易,传播就比较广。基督教还允许神职人员结婚。天主教就比较严肃,神职人员需要终身奉献给上帝,不能结婚,不能建立家庭。基督教教义比较灵活,固然有助于传播,但也有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对圣经作出不同的解释,就容易带来各种歧义,甚至带来各种异端邪说。”听到这我想到了宗教迫害,想到了马丁·路德。说实在话,对于给人自由的基督教和限制人自由的天主教,我内心是自然倾向前者的。

“你看,天主教教堂是有偶像的,而基督教就没有偶像。”我说。

“是啊。天主教是严肃的,有等级体系,有偶像。基督教没有偶像,与强调自由解释圣经有关。”长发男子说。

“是不是也与摩西上西奈山觐见上帝之后,留在山下的人们因为缺乏信心而用金子塑造神像有关?摩西下山之后看到偶像毁坏了人们的信仰,于是捣毁了偶像,还将大批信仰不坚定的人屠杀掉。”我说这一段的时候长发男子眼里有些疑惑。

因为长发男子是甘肃人,于是说起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关系,说起圣经中记载的有一段时间耶稣神秘失踪的事情。东方宗教有个说法,说那段时间耶稣是去向东方宗教学习去了。长发男子不认同这种说法,只是说圣经的记载中没有这么回事儿。又说起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的分布,说起西方宗教与东方宗教的关系,说起中国信徒的功利主义。

其实我还想跟他讨论讨论犹大是不是与耶稣合谋的问题。因为从新约的福音书中确实可以发现一些线索,耶稣似乎事前就知道犹大要出卖他的;甚至,是耶稣让犹大将罗马人引来抓捕他的。不过,这样的问题可能太敏感,太有颠覆性,我怀疑在教堂里讨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合适。

又稍微聊了一会儿,作别长发男子,赶往文庙。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现在的建筑主要是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遗留。

门楼三开间,左侧门进入。中间两个石柱,有黑色的标语“一致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应该是抗战时期的遗存,显示着昂扬的民族斗志。泉州一带曾经被日军占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泉州人民自古以来就有抵御外侮的光荣传统。

进入庭院,前有泮池,池上有石桥。石桥及池栏均是元代建筑。巨大庭院的最北端,就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

东西有庑殿,现辟为展馆。西庑殿展示的是泉州府文庙的历史,文化,建筑,收藏。泉州文庙与府学结合在一起,左学右庙。作为儒学重点,在其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出过进士两千四百多人,被誉为“海滨邹鲁”。泉州府文庙还是地方古建筑的荟萃之地,其建筑结构,石雕,木刻都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出西庑殿,来到大成殿门前广场。大成殿外观气势恢宏,造型华美豪迈。正面七开间,重檐庑殿顶。红墙黄瓦,飞檐翘角。斗拱远挑,屋檐远出;大坡顶,缓坡度。正脊中间凹下,两端翘起,呈福建特色的燕尾脊。正脊两端各有一条飞龙,色彩艳丽,惟妙惟肖。正面四条戗脊尾端各有四只朝外的神鸟,最尾端似是飞天蜈蚣的造型。廊下六根石柱,是高雕的盘柱的巨龙。那龙张着大口,神态活泼,栩栩如生。这些宋代的雕刻,迄今仍然神态生动,线条清晰。大成殿内的石柱要比廊柱更加粗大,也更加恢弘壮美。我后来去过很多家庙和宗祠,廊柱绝大多数都是雕龙的石柱。这些现代的工艺品,总是极尽夸张,极尽繁琐。不仅一根柱子上上上下下雕了很多龙,不仅采用繁复的深雕,有时甚至是透雕,而且龙的造型也极尽夸张。我在泉州看过最美的雕龙,还是在文庙的大成殿内,沉稳,含蓄,简洁,粗线条。另外,大成殿的木构建筑及彩绘也相当精致,异常美妙。

出大成殿往东,进入与文庙平行的院子,这里就是府学。府学的主要教学建筑是明伦堂,与大成殿平行。明伦堂也是正面七开间,单檐庑殿顶。大坡顶,缓坡度,显得气势恢宏,豪迈壮观。府学建筑的墙体一律是出砖入石,红砖白石的风格,其门窗,门楣的木刻都相当精致。

返回文庙,经东庑殿出门。东庑殿展示的是泉州的历史文化,现代发展,旅游资源。一路看过去,知道泉州还有很多我之前不了解的旅游资源。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际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成为中外文化交汇的窗口。比如就宗教而言,泉州的旅游名胜中就囊括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的很多因素。有一些东西我有所了解,还有很多东西我可以在后面的游程中去了解。我为自己临时加上的一个景点就是有摩尼教遗迹的草庵寺。

我下一步要去了解的是泉州的伊斯兰教遗迹。

我来泉州之前做功课了解到,因为历史上泉州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口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包括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商人,因此伊斯兰教在泉州也得到发展。清净寺是伊斯兰文化在泉州的最好代表。清净寺又名麒麟寺,始建于北宋大中年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我匆匆赶往清净寺的途中,一群戴白色小帽的伊斯兰也同一方向赶去,还有凹眼窝,大胡子的阿拉伯人。到清净寺大门口,有戴面纱的伊斯兰女子在卖伊斯兰特色糕点。千年之前,在泉州国际贸易繁荣的时代,街上或许会有更多这样的情景吧。

到门口,被保安拦住,说两点十分之前是教民的礼拜时间,游客不能入内。我注意到,这座清真寺的礼拜时间分别是五点,六点,十一点,十四点,十七点,十八点。这应该也是为了避免与上班冲突作出的安排。我们假期去过的沙甸大清真寺,也有类似的安排。

还有四十分钟,我还有时间去吃个午饭。返回到过来的时候注意到的街道转角处的那家小吃店,要了一份拌面,青菜,排骨汤。我外出旅游吃午饭总是很将就,今天这一顿算是讲究的了。吃完午饭返回,路边有当地妇女吆喝着卖水果,看着很奇特,外形像是我们老家的洋丝瓜(也就是佛手瓜),内里是红心的,甜丝丝的感觉。我在果农强烈推荐下勉强尝了一小块,觉得还可以,想到买点回去给雨燕尝尝,于是十元钱买了两个。后来,这两个水果成为我的累赘。当天下午背着去逛开元寺,因为劳累,感觉这两个水果是那样的沉重;第二天逛五里桥,更像是背了十斤重的东西。第三天早上离开酒店的时候,只带走一个。

我回到清净寺门口的时候,还有戴着小白帽的当地伊斯兰以及凹眼窝大胡子的阿拉伯人络绎进入寺内。时间还没到,游客还不能进入。

清净寺往东二百来米就是武庙,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去看看。我原先的打算,主要是看清净寺,武庙属于附带,准备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如果时间紧张,可能就只在门口拍个照。

到武庙前面,我看到了此行最夸张的建筑。并排着有五座门楼,各有门柱,门道,屋脊。那屋脊真是繁复夸张到极点,黄色琉璃瓦,高高的正脊,堆着琉璃的装饰,两头的尾脊上翘,各有飞龙在空中张牙舞爪。正脊的中央,还有金龙托起太阳。每座门楼的顶上,都是繁花似锦的样子;一长排的屋脊,就像一个带状的空中花园。只是繁复,累赘,浮夸,冗余而已,确实没什么美感,也看不出什么威严。大门前面,下几级石阶,低于地面的场院里,有数座香炉,男男女女的香客,在争相烧香,叩拜,祈祷。烟雾缭绕,香火旺盛。穿过场院,得当心被香火烫着。

门楼后面穿过庭院,有三座并排的大殿,两边供奉的是关公和岳飞,中间好像是刘关张。这座武庙叫做“关岳庙”。殿内比外边场院还要热闹。有人在抱起签筒的数十根签往下砸,我想可能是在抽签;神像前跪拜的人们,庄重而虔诚,念念有词之间将阴阳鱼往地上抛,店堂内此起彼伏着哔哩啪啦的脆响。我真怀疑关公和岳飞的耳朵会不会被长年累月这样的声音搞坏。仔细看看,在这里叩拜,抽签,抛阴阳鱼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中午时分,老年人可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仪式。

我很快穿过三座大殿出来。说实在话,我对寺庙中这样的仪式没感觉到一点宗教的神圣。其实,这也不算是宗教,说是迷信可能更合适。我有这样想法的时候,自然是一点也没觉得有任何亵渎。也许就是一个市场,人与神之间的交换,神给人希望,人给神金钱。

出武庙,返回到清净寺,已经可以进去了。清净寺的门楼很特别,三重门,第一重是青石板的材料,后面两重是砖块结构。都是穹隆的顶部,而且里面的顶上还有九十多个穹顶。据说这是阿拉伯世界一个古老的传统,这样的石构建筑在世界上也是罕见。进门参观要收三元钱的门票。这是我这一次泉州之旅唯一一次买门票。

正对大门的一面墙上嵌着一通“敕谕”的石碑,刻着永乐皇帝的敕令,表明皇帝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的态度,也表明政府对伊斯兰教的保护态度。

进门的左手是砖墙围着的院子,一片草地当中立着几根石柱,院子周边有几处神龛。叫做奉天坛的这个建筑是教民们举办仪式的场所,原先有圆顶,后来在地震中坍塌。

进门右手,穿过一道圆门,里面一个大院子,院子中间一座洋葱头的水泥建筑,这就是清净寺的主体建筑礼拜殿。只能隔着护栏在外面远远看看。感觉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而且这座建筑并非文物,而是新建。

可能因为功课做得不够,了解不多,清净寺带给我的收获并不多。

离开清净寺,已经两点半。我得抓紧时间去开元寺。

DD只要七元,不过我想尝试一下人力三轮车。

泉州的人力三轮车真的是很滑稽。前面并排着两个座位,后面一个兜。驾驶员的座位很小,就像挂在一边。

我问师傅到开元寺多少钱,他用还算听得懂的普通话说十五元。我说十元走不走,他说上车。我一路跟他聊着我今早以来逛过的家庙,村庙,祠堂,教堂,文庙,武庙,我觉得很有趣,这里的人们怎么这么热衷拜神。师傅说,是啊是啊,在泉州这种地方,女人们的工作好像主要就是拜神,每个月总有好几天,每天各拜不同的神,每一天会有不同时辰,各拜不同的神。他说自己不会拜,没时间拜,也搞不懂。

很神奇的是,三轮车好像不用遵守交通规则。他一会儿在人行道上跑,一会儿到机动车道上跑;到了主干道上,他居然逆行;到了钟楼附近,他居然在交警眼皮底下逆行,而且闯红灯。交警看都没看他,让他扬长而去。我说你胆子好大啊,敢在交警眼皮底下逆行而且闯红灯。他说这是允许的。这让我很搞不懂。

又看到白色围墙上的四个红色大字“桑莲法界”。据说,原先泉州富商黄守恭在此地植桑养蚕,有和尚向他化缘,求他捐献此地盖寺院。黄守恭不太情愿,就说要是这桑树长出莲花,就将此地让给和尚盖寺院。次日,那株桑树果然长出莲花。唐垂拱二年(686年)始建“莲花寺”,唐玄宗开元年间敕令全国各州府都要建一座开元寺,于是更名。这就是“桑莲法界”的来源。开元寺历史上一直香火旺盛,至今还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寺院。

开元寺的山门和天王殿合在一起。进入天王殿,不见寻常佛寺的四大天王,只有形象狰狞的两座神像。原来,开元寺实行的是唐代密宗的轨制,不设四大天王,而是密迹金刚和梵王,俗称“哼哈二将”。殿内支撑楼架的石柱,上下端稍细而中间稍粗,这也是唐代的风格。这种仿佛织布梭子的柱子叫做梭柱。中间两根柱子上有一幅名联,那是宋代朱熹撰写,现代弘一大师仿米芾书写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天王殿“哼哈二将”前面不设功德箱,没人敬香和跪拜。天王殿仅仅是个过道,有工作人员招呼大家不要停留,往左右两边进入寺院。我进去的时候人不多,稀稀拉拉的。我特意停下来,四下看看,仔细端详,想多找一点古风古迹,多品味一点古典意味。

我来之前看过一个两小时的开元寺的旅游视频,我决定就沿着那位导游的路线走:天王殿-西塔-拜庭-大雄宝殿-戒坛-檀樾祠-东塔。

从左侧穿过天王殿,径往西塔方向而去。

中国的佛教从印度传过来。在印度的传统中,佛寺的核心是塔,殿或者房只是配属。中国人的观念,以俗世的习俗来比照宗教的世界,希望神佛住在殿堂之中,于是殿堂的位置逐渐变得重要,最终成为佛寺的核心,而塔则边缘化,退到一侧,而且变得越来越小。据说,日本法隆寺的殿堂和塔处在相当的位置,而且塔的规模与殿宇也相当,这是介于塔占主体和殿占主体两种结构的中间形态。开元寺的大雄宝殿与东西二塔呈三角的关系,二塔气势宏伟,规模宏大。建塔时候的宋代,塔的地位还没有像后来那样下降。

开元寺西塔始建于五代时期,称无量寿塔,后更名为“仁寿塔”。初为木构,多次毁坏重修。宋绍定元年(1228年)修建石塔,十年乃成(1237年)。塔高44.06米,八面五层。全部使用石头,利用木构方式,以榫卯连接。每层八面,每面两幅石板浮雕,展现佛教人物故事,共八十尊佛像。

我先仔细观看了须弥座上的雕刻。正面都是狮子游戏的场景,动作丰富,神态万千,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很难想象,历经将近八百年的风雨侵蚀,线条依然清清楚楚。这些狮子游戏的场景,构成一套完整的舞狮表演。须弥座的转角处有“侏儒柱”,就是支撑上面结构的石柱,做成侏儒的样子。因为承受巨大重量,大多侏儒都被压得龇牙咧嘴,痛苦不堪。其中一位侏儒,似乎是清闲的样子,右手拇指和食指放在嘴唇上,像是是嗑瓜子。据说有学者引经据典解释说,这位侏儒是在嗑瓜子,这说明宋代瓜类植物已经传入中国,而且嗑瓜子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这算是拿“专家”开涮吧。正确的解释是,这位侏儒在吹口哨指挥。看他皱着眉头,腆着肚子,一条腿半跪地上,一只手拎起裤脚,那样的紧张和辛苦,即使有瓜子也没有功夫去磕。

又仔细观察了塔身上的佛像。先是就近看一层和二层的,后又退远处看三四层的,五层因为太高太远,很难看得清楚。一层靠北的两面浮雕,讲的是普化和尚的故事。第一幅,普化和尚去普法,教人们念“阿弥陀佛”,学会的就给铜钱,一个小孩学会之后,普华和尚给了他一枚铜钱。第二幅,村子里孩子都学会了,还围着普化和尚要铜钱,普华和尚不给,这个地方的普法工作完成了,他要留着不多的铜钱到另外一个村子普法。老和尚的慈祥,小孩子的顽皮,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人物表情饱满,神态生动,且线条流畅,比例适当。

西塔第三层北侧,两尊佛像之上的门楣上刻着梵文“唵嘛呢叭咪吽”。据说,当初修建石塔采取了“众筹”的方式,谁出钱就给谁雕佛像。这一对佛像是印度商人出钱雕刻的,所以刻上了梵文的六字真言。听导游讲,这是在中国出现的最早的梵文六字真言。我碰巧早上还去过洛阳桥,看过月光菩萨背面的梵文,那才是最早的。

西塔第四层的东北侧,有“猴行者”的雕像,尖嘴圆目,凹鼻凸腮,头戴紧箍,脖戴念珠,手持大刀,腰挎葫芦。还真是《西游记》中孙行者的形象。不过,这位猴行者是印度教中的猴王。明代的《西游记》远远晚于宋代的泉州西塔,所以很可能《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受到印度教的影响。

正对东边的大门两侧是门神。看起来与别的佛像不是一回事儿,线条既不流畅,比例也不适当;表情木讷,动作凝滞。缺乏立体感,一点也不生动。据说,两座塔的佛像有损坏,在清末曾经重新雕刻更换,这两位门神就是其中之二。与宋代相比,清末的石刻水平,即使是皇家征用的匠人,也大大下降,甚至不如宋代的民间工匠。我想起我在南京看到那些明代的石刻,那种粗糙,蠢笨,简直让人不忍卒睹。清代的水平,比明朝好不到哪儿。

我围着西塔转了好几圈,一直为那些雕像的精美而感慨。宋朝的工艺是如此之精湛,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深刻的体验。

离开西塔,往东来到拜庭。

开元寺的中轴线是天王殿-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天王殿到大雄宝殿之间,是偌大的石块铺地,寸草不生的拜庭。拜庭两侧,有八株树龄在二百到八百年之间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拜庭南端两侧,有数通宋元明清石碑,记载开元寺修建及重修事宜,还有一对体型庞大的赑屃。大榕树下,有数座石塔。前面九座舍利塔,圆鼓形的塔身上有坐佛,没有铭文。北侧靠近大雄宝殿月台,有两座造型奇特的阿育王塔。塔刹四角,是四个翘角,每个翘角上有八面浮雕,是武僧练舞的情景。总共三十二面。据说,其中有南少林武术的秘籍。下一层塔身的浮雕,描绘的是印度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在下一层,每一面有四位坐在莲花宝座上的菩萨。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浮雕,保持着完好的结构,流畅的线条,香客的触摸,在面部留下了包浆。宝塔底部有铭文,显示这两座宋代石塔是泉州善士柳三娘于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捐建。

我第一次看到这奇妙的石塔,异常兴奋,徜徉良久而不能平静。边上的大榕树下,一只白鸽在溜达,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抬头张望,咯咯咯自言自语。

似乎是对我有些痴迷的行状有兴趣,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过来跟我打招呼,盛赞拜庭两边石塔的奇妙,以及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上狮身人面像的奇特。我行前做过一些功课,对他的盛赞很有认同。他又说起找半天没找到攻略上提到的一座五代经幢。我刚才倒是留意到,就在东侧阿育王塔北边,月台一侧,那座白色石头的经幢,上面有数行经文,又有数行文字似乎是关于建造经幢的记录。这就是他找的那座五代印文经幢。

开元寺古建及文物中,有不少印度教的元素。我刚才看到的西塔上的梵文,印度教的“猴行者”,这两座阿育王塔上的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最神奇的是大雄宝殿前面月台须弥座上的石刻,那里有数十面狮身人面像。这是中国仅有的古代狮身人面像的石雕。这些印度教的石雕,是明朝崇祯十年(1637)郑芝龙重修大雄宝殿时从毁坏的印度教寺庙搬过来的。这些石雕的年代应该不晚于西塔。虽然还保持着饱满的神态,流畅的线条,但表面已经腐蚀得比较厉害,人物面部已经不太清晰。

我在拜庭徜徉了太长时间,快四点,天色有些暗了。

后退到拜庭南端,仔细端详一番大雄宝殿。我最初想来开元寺,是看纪录片《中国古建筑》之后。开元寺大殿是中国南方难得的宋代风格的古建筑,可以说是国宝。果然是气势宏伟的景象。重檐庑殿顶,燕尾脊,巨大的坡面,和缓的坡度,这一切显示其高级的建筑档次,豪迈的建筑风格。虽然是很高等级的寺院,大雄宝殿正脊的装饰却很朴素,只是简单的云水纹路,两端的飞龙不是很张扬,戗脊上的神鸟也是安安静静的样子。相比我先前在武庙看到的浮夸,显得含蓄了很多。大殿正门口的两根石柱,高雕着蟠龙,同样的含蓄而稳健,朴实而威严。

进入大殿。有工作人员在引导游客,口里念着“请快速移动,不要停留”。估计这是游客太多时候的要求。现在游客并不多,稀稀拉拉的。有的游客还是停下来,在佛像面前虔诚跪拜。开元寺大殿供奉的是五方佛,这是密宗的轨制。北京的潭柘寺大殿,供奉的也是五方佛。可能跟很长时间以来对开元寺的想象有关系吧,进入大殿,站在威严的五方佛面前,内心有些颤动。一阵激灵,脊骨里冒出一阵凉意。我一时有些怀疑,我是不是心动了?不过,这个念头出现之时,我立刻有意识地将其压制住了。

出大殿后门,看到我在电视上多次看到那对中间四方形,两端瓜棱状的石柱。中间四方形部分,四面是精美的印度风格的石雕,刻画的是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据说这是中国仅有的婆罗门教的古代纹饰,也是崇祯十年郑芝龙重修开元寺大雄宝殿时从废弃的印度教寺院中搬来的。那些图案实在精美,而且线条相当清晰,看起来像是新造的。我怀疑可能不是真品,而是仿制。不过,却也未必,如果要仿制的话,月台须弥座的狮身人面像也同样珍贵,为什么不仿制呢?

从大雄宝殿后门向西,一人多高的石栏杆围着一座园子,中间的台基上有三株桑树。这就是一千一百多年前开了莲花的桑树,是“桑莲法界”渊源的桑树。本来只是一棵树的,后来因为遭雷击,劈下了两大树枝。僧人们只是将劈下的树枝立在一边,没想到居然生根,成活下来,一树变成了三树。这样神奇的故事,在宗教气氛浓郁的寺院里,你不得不相信。

我又返回到大雄宝殿前门,再进去一次。我刚才只顾发呆,还没有来得及好好看看建筑结构。开元寺九开间,九进间,号称“百柱殿”。据说当年西哈努克亲王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中国有座百柱殿,东南亚国家人民很敬仰,他想去参拜。问了郭沫若才知,百柱殿就是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其实没有百柱,只有八十六柱。如果安放了百柱,就放不下五方佛了。大雄宝殿的柱子下半截都是白石柱,因为木柱容易朽坏,当年郑芝龙重修大雄宝殿时,就全部换成了石柱。大雄宝殿还有一个很奇特的建筑构件,那就是五方佛顶上的数十个飞天乐伎,一个个造型别致,精美绝伦。更加奇特的是,这些飞天不仅是装饰,还是结构要件,是托起屋梁的斗拱。将斗拱做成飞天,或者是让飞天承担斗拱的功能,据说开元寺是绝无仅有。

大雄宝殿后面的高台上是甘露戒坛。听说甘露戒坛是中国三大戒坛之一,其内部还有独特的装饰。可惜不开门,不得与见。又听说开元寺藏经阁是开元寺的宝库,珍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可惜不开门,不得与见。

离开中轴线往东。先到了檀樾祠,也关着门。檀樾祠是为祭祀捐献土地的黄守恭而建,后来成为黄氏家学所在地。据说在历史出过上千进士,占据泉州文脉的半壁江山。

从檀樾祠往南,到弘一大师纪念馆。弘一大师晚年曾经驻锡开元寺,研究和弘扬佛法。大门紧闭,不得入内。大门前的四根石柱的雕像,身子像龙,又像是蟒,而头又像兽,且有羚羊角。凶光毕露,面目狰狞。那种高雕的手法,过于浮夸,过于张扬。整个风格,感觉与佛教内敛和含蓄的习性相去甚远。

再往南,穿过一片草地,就到了东塔。开元寺东塔即“镇国塔”,八面五层,通高48.24米,比西塔高。东塔始建于西塔完成之后的第二年,即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历时十三年,于嘉佑十年(1250年)完工。

同西塔一样,东塔每层八面,每面雕刻两幅浮雕图像,共八十幅。与西塔不同的是,西塔各层雕刻的佛像并无等级之分,而东塔的佛像,从高到低属于不同等级。东塔损害的佛像少于西塔,绝大多数还是宋代的原作。

东塔须弥座也雕有大量石像,转角处的侏儒柱造型与西塔类似,不过比西塔损坏的多。东塔须弥座的石雕图像共四十幅,都是佛教故事,三车出宅,三兽渡河,牧女献糜,舍身饲虎等等。这些石像都雕凿得相当精美,构图严谨,比例合适,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我其实是有些怀疑,历经那么长历史,线条还能那样细腻而清晰吗?不过,看一看塔身的雕像就打消了疑问。塔身上那些雕像,也是历经将近八百年的风雨,仍然神态饱满,线条清晰。

天色暗下来。又去参观东塔西北侧的古船博物馆。展馆百分之八十的面积被一艘三四十米长的古船模型占据,边上有一些古船结构的介绍。不到十分钟参观结束。

出开元寺西门,附近就有一座基督教堂。不在开放时间,只能站在马路边张望一会儿。其实我已经累得快趴下了。即使开门,也没精力尽情观赏。

返回宾馆。累得不想动弹。肚子又饿得呱呱叫,于是点了个外卖。

晚饭后歇了一会儿,体力有所恢复,又出门。想去看看古城门。步行到威远楼,又到了城隍庙,没看到什么特别的景致,又走回宾馆。

这一天真累啊。

泡一杯茶,开始写这个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