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岭是“中央水塔”


 

为什么秦岭是“中央水塔”

说秦岭是“中央水塔”,首先在于以它为界形成了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以南为长江水系。秦岭一带的主要河流包括渭河、汉江、嘉陵江、洛河等。

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的鸟鼠山,流经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汉江则是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由漾水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向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

嘉陵江则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代王山,干流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由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洛河则是陕西省内长度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

这些河流的水资源深刻影响着流域内百姓的生活。

除了发源于秦岭的河流,秦岭还调控着南北方的降水。春夏季节,太平洋季风携带大量水分,一路向西,遇到这里山脉林立,高海拔的冷空气凝聚,变成雨水降临山中;冬天,从西北方向来的季风不但使这里的气温降低,还带来大量水气。因为秦岭山脉地形复杂,海拔较高,这里又堆积了大量积雪,难以化掉,为秦岭地区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储蓄了源泉。

2020年国庆期间,有幸随“丈量大秦岭”团队走进大秦岭,秦岭的媃美、秦岭的挺拔、秦岭的涓涓细流、秦岭的澎拜激流、秦岭的雄伟和秦岭的斑斓都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认知和保护“中央水塔”是秦岭区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秦岭位于北纬32°—34°之间,横亘中国中部,是中央造山带产物。秦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南方型,以北属暖温带气候,自然条件为北方型,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是中国的地理中央。
秦岭耸立在中国中部,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一系列的山岭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相对高差大。以陕西段为例,除太白山主峰外,西段紫柏山海拔达2610米,中段终南山海拔2500—3000米,东段太华山、蟒岭、新开岭海拔1500—2600米,相对周围平原具有天然的高位优势。
自然界水有三种存在形式,地上水(云雨)、地表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三种水相互转换,循环往复。海(江河湖)面的蒸发作用形成云,云在气流作用下向大陆腹地运移,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下形成雨降落地表,雨水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部分沿地表由高到低汇集于河流湖泊形成地表水,部分地下水在沟谷等低洼地段排出地表汇入地表水,最后奔向大海,开始又一次循环。
秦岭是山脉,本身不生产水,其巨大形体形成的独特气候条件,使其得到充足的雨水补给。秦岭阻挡了北方寒潮的南侵,也阻挡东南湿润气流北移,寒冷与湿润相融使富含水分的气流凝结,形成了秦岭南坡降雨量大的特点。以陕西为例,秦岭以北的陕北地区年降雨量300-400mm,关中地区年降雨量500-700mm,而秦岭南部年降雨量可达1000-1600mm,充足的降雨可以为 “中央水塔”提供充足的水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巨大的降水,虽可以为“中央水塔”提供充足的水源,也可能形成洪水灾害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近年来,国家在秦岭地区通过实施封育保护、退耕禁牧、还林还草、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严格的保护措施,秦岭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植被覆盖率大步提升,表层稳固性加强,储水、持水能力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得到巨大改善。加之河谷及盆地区含水层储水,有效的控制了地表洪流这匹脱缰之马,使雨水资源巨大化。生态环境改善使得秦岭这座中央水塔具有强大的储水和输水功能。秦岭必将极大地缓解中国中北部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秦岭是中国两大河流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秦岭南坡,嘉陵江、长江、汉江、丹江及淮河皆发源于秦岭;秦岭北麓,秦岭之水从众多峪口为黄河的主干支流-渭河、洮河、南洛河等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据资料,秦岭(狭义的秦岭)水资源储量220多亿立方米,约占黄河水量的1/3,陕西水资源总量的一半,是陕西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中,秦岭南坡水资源储量182亿立方米,约占陕南水资源总量的58%,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岭北坡水资源储量约40亿立方米,约占关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1%,是渭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区,也是西安市等主要的水源地的补给区。
据统计,从2014年12月到2019年12月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向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等省市提供了258亿立方米的水,受益人口接近6000万。秦岭就像矗立在中国大陆中央的一座巨大的“水塔”,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保护好中国的中央水塔,是生活在秦岭之中和秦岭脚下的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为什么说秦岭是 我国的中央水塔

原标题:为什么说秦岭是 我国的中央水塔

李瑞农

摊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秦岭横卧中华地理版图的中央,北接黄土高原,南握四川盆地,不仅以地理位置,更以显著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和地理标志。由于秦岭南北的气温、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说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因以秦岭为界,形成了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以南为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渭河、汉江、嘉陵江、洛河等。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的鸟鼠山,流经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汉江则是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由漾水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向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嘉陵江则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代王山,干流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由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洛河则是陕西省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

从河流分布上看,秦岭水资源储量220多亿立方米,约占黄河水量的1/3、陕西水资源总量的一半,是陕西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中,秦岭南坡水资源储量182亿立方米,约占陕南水资源总量的58%,是嘉陵江、汉江、丹江的源头区,每年可向北京、天津等地供水100多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岭北坡水资源储量约40亿立方米,占关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1%,是渭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地,也是西安市等主要的水源区。据统计,从2014年12月12日至2019年12月初,以秦岭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提供了258亿立方米的水,缓解了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等省市供水问题,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在受水区供水安全、水生态保护、地下水超采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2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以上,沿线直接受益人口超过5859万。

秦岭不仅仅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野生动植物的宝库。秦岭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和保障,能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调蓄洪水、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秦岭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生长提供了沃土和自然环境,秦岭山地南北在地理气候和自然因素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也造成了植被、动物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种类的植被、动物可以在同一座山中扎根、立足,因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秦岭是温带植物的物种基因库,也是“天然药库”。朱鹮在世界其他地方几近绝迹,我国鸟类学家却在秦岭发现了7只,并成功进行人工繁殖、野外放养,如今野外的朱鹮已经超过600只,它们是秦岭7只朱鹮的后代。秦岭熊猫种群是地球上仅剩的熊猫种群,大家喜爱的大熊猫就源于秦岭大熊猫。秦岭也是当今大熊猫的栖息地之一,巴山的木竹和秦岭的箭竹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竹笋和竹茎。与朱鹮、大熊猫一起被称为“秦岭四宝”的金丝猴、羚牛也在秦岭山地栖息繁衍。因此,秦岭是众多的野生动物以及数目繁多的野生植物共有的家园。

但是,由于前些年过度开发,秦岭天然植被大面积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后,秦岭北坡的八成河流成为间歇河;原始天然林保存较少,森林资源林分质量较差,生态系统成分单一,存在较大面积人工落叶松林植被,不利于珍稀动植物生存与繁育。再加上矿产资源开采等大规模人类活动威胁着秦岭生态环境安全,加剧水土流失。旅游资源甚至房地产的无序和过度开发对秦岭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威胁和破坏。

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