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兴利赈荒”
2021-01-05
读《历代笔记选注》这样的杂书居然对我的教学有帮助,每次讲到“曼德维尔悖论”,都要讲一遍选自沈括《梦溪笔谈》的“范文正兴利赈荒”。
1050年,吴中一带发生严重饥荒,死了很多人。当时范仲淹在杭州做知州,发放救济粮,号召富人赈灾,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吴中一带百姓喜欢龙舟竞渡,又喜欢修庙拜佛。范仲淹鼓励民众竞渡,从春天到夏天,他每日在湖上举办贺胜的宴会。范仲淹又召集佛寺管事的,劝说他们趁工价低贱,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后来几座寺庙同时开工,每日使用工匠几千人。
有好事者弹劾范仲淹,说他不务正业,劳民伤财。范仲淹解释说,之所以设宴鼓励民众划龙舟,以及鼓动寺庙大兴土木,是为了要启动财富从富人手中向穷人转移,以给穷人提供就业机会,提供生存机会。饥荒时期,最好的政策莫过于给穷人提供就业机会,将劳动力保存下来。事实上,这一年两浙一带,只有范仲淹主政的杭州平安度过饥荒,没有发生饥民外流的现象。
“奢侈消费有益”,空谈很多,真正作为政策加以实施并取得成效的,我看到的历史记载就只有这一条。
西方人谈论“奢侈有益”,最有名的就是曼德维尔。在他之后,每一次发生经济危机,“破窗理论”就要复活一次。“破窗理论”可以看成是“奢侈有益论”的变种。曼德维尔之后,“奢侈有益论”最有影响的鼓吹者就是凯恩斯了。凯恩斯说,在萧条时期,宏观经济是一潭死水。这时将大批美元埋到废弃矿井中,招工去挖掘,谁挖到的归谁。这样明显的浪费行为,也像奢侈消费一样可以启动经济。这种提议并不荒唐,人们不是看到农场主当着快饿死的儿童将牛奶倒进臭水沟里吗?相对而言,范仲淹主张竞渡和修庙还是要仁慈一些,体面一些。
我们还可以津津乐道一点。如果只是空谈“奢侈有益”的话,我们的祖先要比西方人早很多很多。在《管子·侈靡》中,作者就非常深入而详尽地讨论了“奢侈消费有益论”。作者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讨论的。这个文献的出现,可能比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要早二千年。闲扯一句,在《管子》中,中国人的经济思维已经达到了现代之前的高峰。
我三十多年前读到“范文正兴利赈荒”,感觉很新奇,很有趣,在书页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当时的批注主要讨论了几个问题:
一是《管子·侈靡》关于奢侈消费的观点和有趣论述,以及从“侈靡”中总结的进行“侈靡”消费的条件;
二是章太炎在“读管子书后”对“侈靡”的理论发展;
三是凯恩斯为扩张有效需求举办公共工程的思想;
四是郭沫若对《管子·侈靡》的研究;
五是从消费膨胀的角度讨论了八十年代中期通货膨胀的原因。
至少前面四个方面的讨论是有意义的,可惜后来没有继续深入下去。